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不僅要求學生進行深入的專業(yè)研究,學位論文的撰寫也是一項重要的訓練,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指導,供大家閱讀查看。
選題
選題是論文寫作的第一步,對論文題目的選擇的好壞,直接關(guān)系到論文研究的方向、角度,直接關(guān)系到論文的成敗和質(zhì)量。在選題時,要考慮到以下的要素。
1.語言。研究一個哲學家必須知道該哲學家原著使用的語言,不能依賴翻譯。思想和語言之間的聯(lián)系比我們想象的更為緊密,翻譯往往會曲解原文的概念。因此,做博士論文,不懂希臘文,不要選希臘哲學方面的題目;不懂拉丁文,不要選中世紀哲學的題目;不懂德文、法文,不要做德國哲學和法國哲學方面的題目。碩士論文對語言的要求可以放寬一些,但至少要掌握一門外語。涉及外國資料時,關(guān)鍵的地方不能依賴翻譯,再好的中譯本也只能作參考,有疑問處要核對原著(至少要核對英文本)。
2.精力。要考慮到自己的精力,不要在短時間內(nèi),選擇寬泛的題目,要小題大做,而非大題小做。諸如“論工作方法”、“論人的素質(zhì)”、“論全球化的本質(zhì)”等大題目,應當避免。
3.相關(guān)知識。哲學涉及各種學科,一些題目要求對論文涉及的相關(guān)領(lǐng)域有所了解。如,科學哲學的一些題目涉及對理論物理學的了解,社會哲學方面的題目涉及對社會科學的了解,商業(yè)倫理學涉及商業(yè)方面的專業(yè)知識。
4.時間。我們往往很容易低估了論文寫作的時間。不要對初始的寫作計劃太樂觀,從思想到語言的轉(zhuǎn)變過程中,我們的認識會有所改變,工作量會大大增加。比較科學的計算論文的寫作時間是:按照最寬裕的打算,然后再加一倍。
5.資料。在選擇論文題目時,我們最好先檢查、確認可以利用的圖書資料。北大圖書館的查詢系統(tǒng)有主題詞檢索,可用這一手段查詢本校圖書館和可以館際交流的資料,以確定所選題目是否有足夠的資料保障。
同學們在選定一個題目后,應與老師討論題目的彈性(feasibility)。如果寫作時發(fā)現(xiàn)題目大了,或是做下去有困難,可以把題目縮小到什么程度,可以改變到什么程度,事先要心中有數(shù)。
一般而言,論文就其選題范圍來說可以有三種:(1)科學批評,這是在對當前學術(shù)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礎(chǔ)上,提出自己的新思想;(2)哲學史研究;(3)做古典文本的注釋性的翻譯或新編一個批駁版(critical edition)。
每一個領(lǐng)域都有自己的立足點,也都有自己必須克服的困難。我們要做到一下幾點:(1)要具有豐富的背景知識,包括該學科的歷史和現(xiàn)狀,關(guān)鍵是提出充分論證的新觀點。(2)如果是對古代哲學的研究,需要保證所用的文獻的權(quán)威性和完整性;如果是對近現(xiàn)代哲學的研究,要注意哲學家之間因思想相互影響而構(gòu)成的日趨復雜的思想關(guān)系。(3)要對所翻譯或整理的古代文獻做出詳細的注釋和合適的導言,以及批判性評價。
論文的研究
選題之后,我們要開始論文研究工作。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需要重視一下幾個步驟。
1.綜述。一般說來,我們對論文所涉及的題目,需要做一個綜述。在綜述中,我們要說明關(guān)于論文的題目、前人的研究狀況(他們提出的問題以及他們論述的觀點)。在綜述的最后,作者要提出前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問題,或沒有解決的問題,從而說明自己現(xiàn)在所做的工作的重要性。這樣的寫作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我們對背景知識的概括能力,以及有意識地提出新問題的創(chuàng)造能力。
寫出一份好的綜述,要求我們廣泛地閱讀。但在寫作中,我們必須用精煉的語言,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進行綜合的敘述,概括觀點,提出問題。概括能力和問題意識是做好論文的兩個關(guān)鍵,不但要在綜述里體現(xiàn)出來,還要貫穿在論文研究的全過程中。
2.文獻的綜述。觀點的綜述是概括出這一問題的研究歷史和現(xiàn)狀,而文獻的綜述是要介紹國內(nèi)外在此問題上的文獻資料。文獻綜述一要求全,二要求新。
3.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對于科學批判性的論文,第一手資料是與論文相關(guān)觀點的經(jīng)典性、奠基性的作品;對于歷史研究性論文,第一手資料則是論文所要研究的哲學家的原著,而后人關(guān)于該哲學家的研究都是第二手資料。
第二手資料雖然不同于第一手資料的原創(chuàng)性,可是第二手資料對于初學者入門卻有很大的幫助,在參閱第二手資料的基礎(chǔ)上,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第一手資料。學駕駛飛機,身邊不可以沒有教練,第二手資料的作用就相當于“教練”。
現(xiàn)在面臨的困難是“知識爆炸”,第二手資料太多,稂莠不齊。所以我們要選擇權(quán)威性的有價值的第二手資料。但是什么是權(quán)威,什么是有價值呢?對此要保持開發(fā)的心態(tài),在大量閱讀的基礎(chǔ)上,比較不同的觀點之后,作出自己的判斷,不能用先入為主的偏好來選取材料。
4.大綱和筆記。在動筆寫作之前,我們應該先有一個初步的大綱,并且以此為依據(jù),進行資料的搜集工作。在搜集和閱讀資料的時候,還要做好筆記。以前,老先生要求至少要做一萬張卡片才能動筆寫文章;現(xiàn)在敲計算機代替了做卡片,但計算機只是提供了更先進的技術(shù),不能代替做筆記這一研究的基本功。要充分用數(shù)據(jù)庫的技術(shù)搜索資料,做筆記。
5.批判性評價。論文的導言包括觀點綜述和文獻綜述,論文的正文是針對問題所作的論述和論證,在論文結(jié)束之時,還需要有一個批判性評價,即對自己的問題的認識。評價又可分為內(nèi)在和外在兩種:
外在評價——對所使用的文本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的評價。
內(nèi)在評價——比如,對所論述哲學家的時代特征的分析,這往往涉及他的時代局限性。再比如,可以評價所論述的哲學家的思想對解決這個問題的導向是否正確。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哲學史上,無論是正確的導向還是錯誤的導向,同樣都是有價值的。還比如,所論述哲學家的論述是否合理,他的前提是否可靠?
論文的寫作
1.寫作計劃。論文的寫作計劃要求簡明扼要,不能重復;條理清晰,有邏輯順序;思考線索明確,或以時間為序,或以邏輯為序。
2. 寫作過程。在具體的寫作之中,我們每寫完一章之后,都應該交給導師審查,這樣做可以給論文的下一步寫作帶來保障,一旦出現(xiàn)了問題,返工不會太大;在修改論文時,我們要大膽地修改,不必囿于已有的成見,不能吝惜已經(jīng)寫作的字數(shù);在提交論文之前,必須再進行校對,因為錯別字的出現(xiàn)會降低他人對論文的評價。我們系對學位論文的要求非常嚴格,每10000字的錯別字必須少于1個,包括標點符號。
3.內(nèi)容。論文應有一下內(nèi)容:(1)標題。注意論文的題目的名稱在論文任何地方都必須一致。(2)前言。前言要簡短,致謝一般可以放在前言之中,而致謝的內(nèi)容不宜過于冗長,不要廉價。(3)目錄。目錄要詳細一些,至少要有章節(jié)目錄。(4)導言。主要是綜述,通過綜述,提出論文要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論文的結(jié)構(gòu)。(5)正文。內(nèi)容的分段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最好每一部分都有一個小標題和小結(jié),這樣可以減輕讀者的負擔。(6)參考文獻。參考文獻可以放在正文之前,也可以放在正文之后。如果注釋方式采取文中注,則將參考文獻放在正文之前比較方便。(7)后記。在論文的結(jié)尾處,可以再一次簡單說明自己的思考過程和觀點,不要長。
引文
論文的寫作目的主要是對學術(shù)研究能力的訓練以及對學術(shù)規(guī)范的訓練,而不是對哲學問題的個人化思考(personal reflection)。所以學位論文一定要有引文。沒有引文、注釋的文章,那只是你自己的個人化思考,而不是學術(shù)論文,更不是學位論文。同時,論文不是引文的拼接,對引文要有自己的解釋,并對引文在論文中的作用作出自己的評述。有引文而無解釋和評述,是論文寫作的大忌,要避免。
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的引文和注釋。引文的規(guī)則往往是大家最不了解,又最容易弄錯的,需要特別小心。
對引文的要求分兩部分——內(nèi)容上的要求和形式上的要求。
1.內(nèi)容上的要求。在引用對象上,我們應該引用權(quán)威人物的作品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但是,我們選擇的引用對象必須和論文的論述內(nèi)容有關(guān)系。比如,我們不能因為愛因斯坦是一位物理學上的權(quán)威,在寫社會學論文的時候也引用的他對社會學方面的闡述。或許他在社會學方面并沒有什么論述,即使有,對于社會學而言,愛因斯坦的話也不重要。
在引用內(nèi)容上,我們的引文要引用那些最能說明問題的字句,引文最好不要過長,對于很長的引文,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或者在自己的概括中,插入引文的關(guān)鍵性字句。在引述之后,應該有自己對引文的解釋和評論。
在引用位置上,引文可以在正文之中,也可以把引文放在腳注里或者附錄中。放在正文中的引文是必要的非引不可的證據(jù)。但是另一些枝節(jié)性的引文可以放在腳注里。或者在正文中將引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果引文比較重要,而且特別長,我們就可以將引文作為附錄附在正文之后,特別是對于那些沒有經(jīng)過翻譯和整理的古籍,更值得采取這種方式。
2.形式上的要求。對引文出處一定要有所交代,這是對引文形式上的要求。一般說來,引文的形式有三種:腳注、尾注和文中注。尾注由于計算機的功能,現(xiàn)在已經(jīng)逐步被淘汰。
(1)文中注。對于中文古典文獻,大部分用的是文中注的形式。比如,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
對于同一文本,在論文中大量引用的話,我們可以在第一次引用時用腳注詳細說明該書的資料,而后面的則可以用文中注標明頁碼。如:“——。”(34頁)
如果我們將參考文獻放在正文之前,并且對參考文獻的作者、書目有比較詳細的介紹,那么在正文中,我們就可以用文中注。例如,假設(shè)羅素有三本書都是出版于1921年,可以在參考文獻中對羅素和與他相關(guān)的書目這樣介紹:
Russell , B. , 1921 (1) The Analysis of Mind , George Allen and Unwin Press, London.
(2) ——————
(3) ——————
假設(shè)我們在正文中引用The Analysis of Mind 中的內(nèi)容,就可以在正文中直接用括號表示,即(Russell, 1921(1) , pp. 56-58)。目前這種文中注的形式比較流行。
(2)腳注。腳注的內(nèi)容不僅僅介紹引文的出處,也可以包括自己的議論。如果自己的議論和正文的主題線索有所偏離,可以把這些議論放在腳注,作為正文的補充,這樣不會影響行文的連貫。
在用腳注注釋引文的出處時,腳注的內(nèi)容要包括:(a)作者,如果是第一次引用,那么要寫作者的全稱;(b)書名,外文書名和期刊名要用斜體字,中文用書名號《》;(c)文章名,外文文章打雙引號“”,中文文章用書名號《》;(d)如果想省略重復出現(xiàn)的書名,外文可以用op.cit(同一本書)或者 ibid(同上),表示和上一次的引文出處是同一本書。例如我們可以這樣寫:Russell, op.cit , pp.55-58。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形式的腳注不能和上一次引文腳注的間隔太大,而且如果兩者之間已經(jīng)引用了其他的書目,則不能用這種省略形式;(e)出版社,包括出版社的地點;(f)出版年份,以書的版權(quán)頁為準;(g)版本;(h)引文所在頁碼,單頁用p.的形式,而要表示引文從16到20頁的時候,就用pp.16-20的形式,而pp.157ff則表示引文在157頁之中和之后多次出現(xiàn)。
下面我就羅列出一些外文引文的腳注作為示范:
(A)書
Andrew G. . van Mels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quesne studies, Philosophical Series, 13),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Pittsburgh, Pa. , 或(Pittsburgh, Pa. :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 2nd ed. , 1961, Ch. Ⅲ, Sect. 4, pp. 156-158.
這個示例不僅說明了書名和出版社、出版時間、版次等內(nèi)容,也說明了這本書是一個系列出版物中的一本。
(B)論文集中的文章
Helmuth Plessner , “ On Human Expression ” , Phenomenology : Pure and Applied , ed. by Erwin W. Straus ,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 Pittsburgh , Pa. , 1964 , pp. 63-64.
注意,該論文集的主編放在書名之后。
(C)期刊中的文章
Mark Fisher, “Category-Absurdities”,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 vol. 24 (1963-1964), pp. 260-267.
注意,期刊年代放在總卷號后的括號里。
(3)需要注意的問題。我們要特別注意防止一些不規(guī)范的注釋。
(A)外文書的引文注釋不要翻譯成中文,如寫成“《存在與時間》(德文版)”之類的不規(guī)范注釋。因為我們做注釋的目的在于方便閱讀者的查證,而將外文書的引文再翻譯成中文的話,會給查證帶來麻煩。
(B)在引用的時候,用一本書盡量用同一個文本,不要一會兒用中文版,一會兒用英文版或德文版。但是當我們對這個文本的翻譯有疑問時,可以參考另一個版本。對文本的變更,需要說明理由。
(C)盡量不要采用轉(zhuǎn)引。實在需要轉(zhuǎn)引,但又找不到原書,應該用標準頁碼的形式。比如:“《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11:12”,表示引文在《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的第11章12節(jié),同樣,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和胡塞爾等人的著作也都有了標準頁碼。但如果我們采用的是這些著作的中譯本,還是需要進一步注明中文本的資料,包括翻譯者。對于古代和中世紀的沒有標準頁碼的文獻,它們的版本比較多,可注明卷章節(jié)。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和引文注釋基本相同,但是在引文注釋中,按照外國人習慣,作者的名字在姓氏的前面,而且作者的名字除第一次出現(xiàn)之外,可以用縮寫,形式如“I. Kant , ——.”。但是在參考文獻中,姓氏在名字的前面,用逗點與名字隔開,名字也可用縮寫,形式如“Kant ,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