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定題目與大綱

(一),寫作前的思考與分析(pre-writing analysis): 

經過課堂的講解與討論以及初步蒐集資料後,你大都已決定自己或報告的方向.接下來的作法是:

1,決定主題與題目(topic) 

一篇報告或論文的論點或立場是否明確或有創(chuàng)意,主要在於該篇論文是否有個明確且新穎的主題.一般人容易把主題與題目混淆.題目可說是我們所要研究的特定范圍,而主題則是我們對某個題目所下明確的論點.主題必須明確,清楚,有力,最好不要含糊不清或模稜兩可.

鑒於一般人都不懂得把自己的論點與分析根據一個明確的主題(thesis

statement)而加以推演發(fā)揮,陳述一個強有力的thesis statement,而且以它作為整篇文章或報告結構的依據,讓各段落緊密銜接,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一般說來,主題以放在引言(introductory paragraph)的後半部最有效.至於整段引言該如何起頭,也需要特別的指點.如果明確直截地把注意的焦點指引出來,然後很地引向明確的主題.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主題(thesis statement)和topic sentence一樣有時是暗示隱含的(implied)而不直接陳述.

定題目的方法

A,先擬定一個對自己有濃厚的興趣的題目.既使所擬定的題目,研究范圍太大,其實無所謂,但務必要有濃厚的興趣,因為作者瀏覽群書,蒐集資料,整理分析,到撰寫論文,樣樣都需要興趣配合,方能達臻事半功倍之效,而研究問題的沖刺力才會歷久不衰.

B,盡量縮小題目研究范圍,至於把題目縮小到什麼程度,全靠蒐集的資料與個人處理這些資料的能力來做決定.通常學生喜歡從大題著手,但在圖書館閱讀一些前人的之後,發(fā)現(xiàn)資料太多不易細讀,才選定某一個問題的某一層面或選擇某種研究的觀點或方法,以逐步縮小題目范圍.因題目小,較易於蒐集資料并可整理詳盡的書目及資料卡.再者,觀念較易集中,精華較易摘取,往往可以深入問題中心,而不流於膚淺,作者才有可能有個人的創(chuàng)見或新發(fā)現(xiàn).

C,對前人的類似研究作一徹底的文獻探討,對所要撰寫的題目更進一步的認識,作者必須檢討前人的文獻,其目的在了解迄今那些已有圓滿的答案,那些是細微末節(jié)的小問題,那些問題太空泛,目前不適合研究,那些問題仍然眾說紛紜等,如遇有懷疑的問題,當然應予深究.同時作者藉此觸類旁通,發(fā)現(xiàn)一些靈感并了解所擬定的題目是否已有前人做過類似的研究,也可了解自己的興趣到底有多大.

D,多問問題.在探討已往的相關文獻時,不妨多問問題,如言心哲(1938:11)所問的:「這個問題有無再加研究的必要 有無重新研究的可能 這個問題的知識,是否仍有缺陷,尚待補充 我們若拿來再作的時候,又有多大的益處 」當然我們可以再問前人所研究的理論,方法,過程是否能加以修正,充實,擴充,甚至取代 在探討的過程中,我們的概念與所思考的問題都會隨著修正,所擬定一般性的題目也隨之縮小成特殊性的題目,一直到找到合適的研究題目為止.此即孔子所謂的「溫故而知新」.

E,提出假設(hypothesis),就是對所研究的問題提供可能有創(chuàng)意的答案,所謂「答案」應包含作者需要證明的觀點和意見.以供後學者從事後續(xù)研究之,以便測定該假設是否合理健全.最基本的理由就是一篇有價值的論文,并非拾人牙慧,綜合已往的相關文獻作摘要式的概述,而無新的創(chuàng)意.

2,找一些支持你的主題的文章摘要

尋找文章中,你覺得值得深入探討的某項問題.從文章中找出支持你的一些實例,同時也設法找出一些相反的例子,以修正自己的看法.如此反覆推敲,逐漸修正自己的論點.話雖如此,我們一般寫學期報告或論文所犯的共同毛病,就是缺少一個明確有力的主題.許多學生以為把自己對某個subject的了解全盤說出來就成了,而且篇幅越長表示自己越用功.說到寫報告更是大量引用原文或其他研究批評,少有自己獨到的批評與創(chuàng)見.我們必須明了引文(quotations)要運用得當,或用來支持自己的論點,或作為辯駁的對象,以澄清或強調自己的論點.而且,觀念的創(chuàng)新,簡潔,清晰,有力的書寫能力,以及有效地運用蒐集得來的研究資料才是我們該加強的.

為了便於說明旁徵博引,引經據典的概念,先引述美國參議員葛倫之名言:「如果抄襲一個人的作品,那是剽竊;如果抄襲十個人的作品,那是做研究工作;如果抄襲一百個人的作品那就成為學者」.李振清(1984:44)認為「參考資料的功能,是用以支持,印證研究者的基本論點.這里的「抄襲」是指參考的資料的「蒐集,引用」與再創(chuàng)造」.他非常同意葛倫這段極具啟示性的話.而另一位學者聞見思(1981)有更清楚的詮釋:直抄一篇文章的是人是笨伯,把許多人的文章加以摘錄,排比,寫成一篇文章,不注明摘錄文章出處的是文抄公;能夠注明來源的就是研究生,抄得高明的還可以得到碩士學位.假如能像李白,杜甫那樣,把抄襲得來的東西融匯而貫通,消化而吸收,寫出的作品已非本來的面目.化前人的心血為己有,那就是已臻於神出鬼沒的「神偷」功夫.到了神偷境界,就可以成為文豪與學者.

事實上,英國家培根(1561-1626)早在三,四百年前曾比喻做學問有三種人:第一種人好比「蜘蛛結網」,其材料不是從外面找來的,而是從肚子吐出來的;第二種人好比「螞蟻囤糧」,他們只是將外面的東西,一一搬回儲藏起來,并不加以加工改造;第三種人好比「蜜蜂釀蜜」,他們采攝百花的精華,加上一番釀造的功夫,做成了又香又甜的糖蜜.

由此觀之,文抄公想成為妙手神偷,應效法蜜蜂釀蜜的方法,采攝百家之言,擇善而從,加上一番創(chuàng)造的功夫,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為學者.如何采攝百家之言呢 簡言之,廣博蒐集研究和參考資料,細微觀察,然後予以歸納,分析,批判,是做任何研究得基本功夫.有了此功夫,撰寫論文時,才能旁徵博引.如果只是隨興所至,東摸西摸,不深入了解,沒有基本功夫,因所知有限,必致陷於困窮,將來作研究不易有成就.

區(qū)別原始資料(primary sources)和第二手資料(secondary sources) 原始資料通常包括原作者的出版作品之原始手稿,日記,信函,訪問談話的原始筆錄,實驗報告等.第二手資料概括有百科全書,參考書籍,專門報導,評論或專家學者對某一原始作品所作之分析,評論,詮釋等.在評價這兩種資料時,我們必須用判斷力來分辨其間的特性與可信性.(甲)就原始資料來說,我們必須判斷資料本身的可信程度如何 從材料中歸納出對報告有幫助的結論.(乙)就第二手資料而論,我們必須決定原作者本人是否值得信賴,并且要辨別書中何者為事實,何者是原作者自己引申的見解.

資料之消化:天下沒有純粹創(chuàng)作的作品,不管是文藝的或是的,因為任何學問都是知識與經驗的累積.消化蒐集不易的資料,就是對前人研究的精華,多方吸收,擇善而從,「寫出的作品已非本來的面目.化前人的心血為己有,那就是已臻於神出鬼沒的神偷功夫」(聞見思先生語).關於創(chuàng)作,周延鑫(1981:13)給了一個很適當的例子并說明之:例如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是發(fā)現(xiàn)光電效應的人,可是第一個造電視機的人不是他,念物理系的人一定都同意,如果沒有電光效應發(fā)現(xiàn)在前,電視機一定很難發(fā)明的,所以一個成功的創(chuàng)作產品,創(chuàng)作者一定是吸收了很多先人們的發(fā)明,他先將別人的發(fā)明加以吸收,融會貫通以後再加以重組與利用;也就是對已知的真理先用別人的看法來自我模仿一番,然後對未知的真理加以推理與認同,如果發(fā)現(xiàn)了前人所不知的事物原理,那就是有創(chuàng)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