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校園空間整體空間環(huán)境而言,連接空間的設計顯得十分重要。連接空間穿梭、滲透于建筑內外空間,使校園空間連續(xù)有序,是整體校園空間環(huán)境中能有效促進形成師生學習生活和交往的空間誘因,它不僅僅只是一個物態(tài)的空間,更是學習與交往的場所;使校園空間由局部走向整體,由封閉走向開放,同時也增加校園空間開放性、秩序性和整體性。
關鍵詞:連接空間;多樣性;秩序性;開放性;整體性
中國高等教育的內涵由傳統的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灌輸向以學生為主體,以人的發(fā)展和素質培養(yǎng)為中心的開放式教育轉化,知識不僅由老師傳授,而且是在老師與學生、學生與社會甚至是學生與學生的接觸和交往中被傳播與證實。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需要掌握不同學科的知識、專業(yè)協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加強各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和交流合作,促進師生相互間的交流、交往。
高校開放教育理念使得校園課室外部空間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教育空間,是教室室內功能的外延,校園建筑摒棄了那種彼此孤立、封閉的空間形式,改變大學中各院系封閉獨立環(huán)境的布置,整合教學資源,創(chuàng)造更多可融和不同學科知識的空間領域,以有利于資源共享和學科交流,加強學校的資源優(yōu)勢互補及多學科的綜合發(fā)展。
校園的空間環(huán)境應創(chuàng)造出輕松、流暢和交融的建筑內外空間、打破大學校園中院系空間封閉、破碎而不連貫。在校園空間的設計中,引入連接空間的概念,將校園空間中的廣場、院落、底層架空、水體空間和綠地串接成為整體的校園空間,而將各個分散的校園場所連接起來,形成人流動的空間,包括線性廊、人行步道、開放空間。使校園充滿流暢、生長和具有內聚力的人性場所,連接空間一般分為廊道、屋頂與平臺、底層架空、庭院與廣場等。
1、校園建筑之間的連接空間
1.1連接體
連接空間將建筑中不同的功能空間組織在一起,具有連接各個功能區(qū)域的作用,對于整體的校園空間而言,連接空間的設計顯得十分突出,連接空間所形成的路線是師生天天通過的道路:并把多數空間要素相互統一并與更大的整體聯系起來,在校園設計中,廊道也經常被采用,如用連廊,觀景平臺,室外樓梯,步行橋等所形成的開放空間能較好地形成交流區(qū)域,同時也增加校園空間整體性、秩序性和開放性。
1.1.1廊道:走廊、步行橋、樓梯等形成的空間,屬于線性空間并具有連續(xù)性、方向感的動態(tài)空間特征。在使用功能上“廊道”空間主要作為交通空間將人引導到目的地,起聯系、交通功能,它不僅是方向上的指引和傳導,還是空間過渡的界質,能使人停留或導向兩側的功能空間,“廊道”空間也是校園中師生相遇、停駐的場所,引導人們駐足停留、學習交流,是師生進行學習交流的好地方。此外,“廊道”空間不但可以遮陽避雨,其特有的通透性和開放性獲得外部空間圍合界面的統一效果,給師生較好的視覺感受,廊的庇護功能又使人們的活動不受氣候干擾。樓梯是縱向通道,是解決樓層之間人流的集散,樓梯也是上下空間溝通的載體,使空間自然的承啟轉折。
1.1.2平臺:平臺也是創(chuàng)造豐富校園空間環(huán)境的一個有效手段,同時為高校的師生提供了良好的空中戶外交往活動的場所。師生既能在此交往,站立交談、觀景,也可以設置臨時的座椅作為較為私密的交流。同時,又能欣賞建筑周圍優(yōu)美的景色,這對于交往活動的進行無疑會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平臺使建筑外部空間環(huán)境有了更開闊的視野,增加了空間的滲透性、連續(xù)性。在各幢教學樓之間設置的休息平臺為師生課間休息以及課后提供了交流的場所,加強了不同學科和院系之間的交流和學習。
1.1.3架空層建筑的底層架空,最大限度地開放底層空間,讓綠化相互滲透,為校園公共活動提供了活動的空間,吸引學生參與交流,促進校園學習氛圍的形成。
架空空間是介于室內與室外的過渡空間,是校園的開放空間。建筑架空底層連續(xù)的空間使地面師生的活動不被建筑物分割,同時也是延續(xù)校園滲透的,流動的綠化景觀。它既可成為建筑內的“私密”空間,又可作為交往的開放空間,既具有室內空間舒適的環(huán)境,又可將室外的綠色景觀引入,是一種內外交融的空間。
連接空間穿梭、滲透于建筑內外空間,使校園空間連續(xù)有序,既是交通空間,更是交往空間,是一種能有效促進形成師生日常出行、相遇和誘發(fā)交往的積極空間,在有意與無意中營造出學生的學習與交往的場所。同時能夠有效地劃分出不同的空間領域,增加空間的層次感。連接空間的連貫和設計的統一創(chuàng)造出內外一致的建筑,使校園空間環(huán)境呈現自然的有機整體。
1.2庭院與廣場
大學校園中的庭院和廣場是師生日常生活、學習與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環(huán)境,也是構成校園景觀的重要因素。建筑物圍合的廣場和庭院空間,組合校園的空間環(huán)境,使其成為有機的統一整體,并組織著相互之間的交通聯系。同時,它也是體現人文關懷的重要場所,是師生交流的場所。通過廣場平面形態(tài)與尺度產生的圍合感和親切感,創(chuàng)造交往氛圍。
建筑之間的廣場與庭院建筑布局都將功能相近的建筑布置在一起,形成建筑集群。如:廣州大學域廣州大學校區(qū)教學區(qū)分別由理工類教學實驗組團、人文藝術類教學實驗組團等組成。各組團間由車行道和高架的擋雨遮陽人行長廊(信息廊)相連如:廣州大學城廣州大學的信息廊。尤其是在各學科或學院之間應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一個精心設計的小廣場,有足夠數量的座椅和展示交流的空間,這將是一個理想的學科之間師生交往場所。
建筑之間的廣場與庭院空間對于學生來說,它具有明確的空間界定和向心性特性,更易于形成內向的集聚性,有著強烈的歸屬感,使學生在此駐足停留、學習交流。或休憩、談話,或討論、交流,有利于各種信息、知識的相互傳遞而達到智慧的升華。在環(huán)境設計上,應充分保留原有樹木等自然植被,結合主體建筑的布局增加臺階、走廊、構筑物和小品以豐富師生的活動場地。
2、校園建筑之間連接空間的設計
2.1連接體的設計
對于校園空間整體的設計而言,連接空間的設計顯得十分重要,連接空間的連貫和設計的統一創(chuàng)造出內外一致的建筑,消除了內外空間的隔閡,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內外部的界限,給人一種自然有機的整體感覺。
2.1.1廊道和平臺的設計
2.1.1.1秩序:連接作用,進入或穿越不同的建筑打通了室內外空間的界限。利用空間在相互交融中體現出的相容性、模糊性,使校園空間(如室外庭院空間、公共廣場)和建筑空間相互滲透,貫穿相應的邏輯秩序使校園空間形成有機的整體。
2.1.1.2尺度:廊道既是交通連接體,又是校園學生相遇的場所,除了滿足交通通行,也要符合交流場所的尺度。平臺設計應具有聚集人群規(guī)模的尺寸,為學生、教師等進行交流、活動、聚會、觀景、排演等提供理想的場所。 2.1.1.3開放性:封閉的廊、通透的廊、露天平臺、內庭院底層架空空間等,使其成為一系列的開放交流空間,為學生創(chuàng)造充滿陽光、空氣、綠化的內部主體生態(tài)體系和外部多層次綠化系統,以促進學生的健康素質及思維能力,并通過學生的參與活動來體現學校的凝聚、交流、有活力的學習氛圍。
2.1.2底層架空設計
2 1.2.1“灰空間”:校園建筑中底層架空的建筑形式介乎室內與室外之間,屬于所謂的“灰空間”。其特點表現為既是建筑內的“私”有空間,又具有相當程度的開放性,既具有室內空間舒適的環(huán)境,又不乏室外自然因素的引入。建筑的底層人流量大,過往行人較易發(fā)生碰面形成交往,它既不受天氣陰晴的影響,又具備室外活動空間開敞、光線充足的優(yōu)點,是師生進行交往和休息的重要場所。
2.1.2.2地域性:底層架空設計應符合地域氣候條件。如:廣東地區(qū)屬于亞熱帶,典型的濕熱氣候,架空空間設計,一方面設計一些陰影區(qū),可以抵御強烈的陽光,又可避雨,提供適于交往的公共開放空間;另一方面亞熱帶地區(qū)的植物茂盛與建筑形成圖底關系,豐富建筑景觀層次,形成建筑通透、輕巧的風格。
2.1.2.3尺度和細部設計:架空層空間的尺度以適應相應的活動為宜,層高太高,空曠和不親切,層高太低又易造成壓迫感,所以,在活動較頻繁和人流較多的場所,如:門廳、過廳和交通節(jié)點層高可適當高;而在私密性較強如:安靜談心和交流的地方,層高可適當降低。底層架空細部設計,注意綠化、景觀和設施小品的設計,以營造出親切的校園空間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