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園林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中國園林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始終是沿著師法自然和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發(fā)展的。始終是伴隨著文化藝術(shù)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為了弄清園林與文化藝術(shù)二者間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有必要回顧一下中國園林的發(fā)展歷程,下面我將發(fā)展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加以回顧。
(一)初始階段
從先秦至兩漢算是初始階段。殷周時期修建靈臺、囿、圃,可以說是園林的萌芽。這時整個社會已進入農(nóng)耕為主的時期,生產(chǎn)力很低下,對自然現(xiàn)象中的風雷雨電水火的生成不能理解,但常受其災害,就以為上天有神在主宰,即所謂的雷公電母風婆火神等,就對天產(chǎn)生了一種敬畏心理,就很愿意接受天的旨意,按其旨意行事,天神是住在很高的地方,于是就筑起了靈臺。古時所筑之臺究竟有多高,因多已被毀很難找到準確的數(shù)據(jù),西晉時孫楚在其所著《韓王故臺賦序》一文中對臺有所描述。“臺高十五仞,臺樓榭泯滅,然廣基似于山岳”。孫楚寫此賦序時,該臺已歷經(jīng)五百多年的風雨侵蝕,但仍有二、三十米的高度,可想當年會是很高的。在修筑靈臺的同時還有靈沼,沼就是水池,也被人們認為有神居其中,所以也被列為祈禱之地,靈臺、靈沼之旁自然會有樹木花草禽獸,隨著農(nóng)耕的發(fā)展,天子、諸侯為了游獵和生產(chǎn)的需要,便利用臺、沼四旁之地放養(yǎng)禽獸、種菜,為了防止禽獸外逸和不擾民,還在一定的范圍修起了墻或藩籬,這就是囿和圃。靈臺不僅是祈神之所,其造型屬于團塊美(埃及的金字塔也屬于團塊美),符合審美要求,很有可賞性,還可供游獵活動,就久盛不衰地興建起來,逐漸形成了園林的雛型。從雛形的形成可明顯看出是和敬天文化、農(nóng)耕文化和審美文化有著密切關(guān)系的。
初始階段的園林發(fā)展到秦漢時達到了第一個高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漢武帝在秦上林苑舊址上擴建的上林苑。
上林苑規(guī)模十分龐大,南倚終南山,北臨渭水,地跨現(xiàn)在的西安、咸寧、周至、戶縣、藍田等地,把所謂“關(guān)中八水”即霸、浐、涇、渭、灃、鎬、潦、渘等水都含于其內(nèi),苑的圍墻長約三百多里,面積之大算得上是空前的。
苑內(nèi)還有天然的湖泊、人工湖泊十多處,其中太液池為一池三島,系模擬東海三座仙山,是中國“一水三山”造園手法的始祖。還有一座昆明池,是供練習水戰(zhàn)、游覽和模擬天象的地方。
苑內(nèi)動、植物極其繁多,據(jù)《漢宮舊儀》記載,皇帝一次祭祀和宴賓就從苑內(nèi)提取鹿千枚,此外還有大型馬廄三十六所,養(yǎng)馬三十萬匹。苑內(nèi)人工栽植的花木甚多,據(jù)《西京雜記》載,遠方進貢的樹木花草就有二千多種,上林苑儼然是一座大型植物園。
苑內(nèi)有大型宮殿建筑群十二處,其中建章殿最大,上文所述太液池即在此宮內(nèi),十二處宮殿按功能分,有的屬于處理朝政的朝宮,有的屬于離宮,有的屬于大內(nèi)御苑。
苑內(nèi)有苑三十六處,也就是還有三十六處園中園。此外還有臺、觀多處,臺是沿襲先秦筑高臺的傳統(tǒng),如神明臺就是供通神明、查符瑞、候災變之用的。觀是供觀景之用的,如遠望觀、魚鳥觀、走馬觀等,從其名可知觀是供觀看魚和馬術(shù)的地方。
漢武帝上承文景之治,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他本人又是個很有雄才大略的天子,文化軍事都有很大成就。司馬相如、司馬遷、張騫、李延年、衛(wèi)青、霍去病等文人武將都出在那個時代。漢武帝在位54年,締造了一個以漢族為核心的、強大的、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的大帝國,當時所以能出現(xiàn)氣吞山河,規(guī)模巨大,功能眾多的上林苑,就是用園林藝術(shù)再現(xiàn)其宏偉成就。
從上古時期的靈臺、靈沼發(fā)展到西漢時期的上林苑,確有很大的進步,表現(xiàn)為從敬神發(fā)展為求仙;從簡單狩獵耕作發(fā)展為游樂觀賞居。粡暮唵蔚男拗_沼發(fā)展為能夠把山、水、植被、建筑造園的四大要素兼容并重,發(fā)展成為具有皇家氣派的園林,表明文化藝術(shù)有了較前更大的發(fā)展,這一系列發(fā)展,為后期的園林建設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的園林總的說有失之粗糙之弊,藝術(shù)性不夠強。
這一時期從權(quán)屬上說,雖然也有少量王侯的私家園林,但都是模擬皇家園林的作法,沒有自己的風格特色。
(二)全面興盛階段
這一階段上起魏晉下至唐宋,是中國園林蓬勃發(fā)展的階段。
這一階段的特色之一是私家園林異軍突起。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大一統(tǒng)帝國的衰落和少數(shù)民族的入侵,社會處于動蕩不安的境地,人民流離失所,許多士大夫和文人產(chǎn)生了及時行樂和隱逸的風尚。如一世梟雄曹操都慨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劉伶等七人淡薄名利,隱居竹林,詩書自娛,被人稱為“竹林七賢”。社會上出現(xiàn)這些思潮和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狀況有直接的關(guān)系。魏晉南北朝時期,皇權(quán)衰落,豪門興起,豪門仕族為了爭豪夸富,也為了過奢糜安逸的生活,爭相建造私人園。划敃r儒道玄學并起,打破了儒家一統(tǒng)的局面,道家崇尚清靜無為,玄學家崇尚自然,而園林最富自然情趣,許多人受了道玄兩家思想影響,都建起了私家園林。文人隱逸之士在喜愛自然和逃避世俗方面尤為突出,如大書法家王羲之和四十一位文人聚集在紹興的蘭亭,舉行修禊活動,實行曲水流觴,依次飲酒詠詩,將所詠之詩匯集成冊,由王羲之書寫了序言,就是流傳千古的書帖《蘭亭集序》。王羲之在序言的一開頭就描述了修禊所處之地的景致是“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對山景的簡單描述,道出了王羲之等人對自然情景之喜愛。陶淵明除了有《歸去來辭》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膾炙人口的詩文外,他在《歸去來辭》中還有一段描述其小園的詞句:“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guān)。策扶老以留憩,時矯首而遙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而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從這首清新雋雅的詩文中,可想而知以陶淵明為代表的文人是如何鐘愛自然淡薄名利,又是如何以其喜愛向往之心情來營建其園林的。不僅文人雅士建造田園式的私園,連富可敵國的大富豪石崇,也建了一座富有山林情趣的金谷園。潘岳對該園是這樣描述的:“回溪縈曲阻,峻阪落威夷;綠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欄泉龍鱗瀾,激波連珠揮。前庭樹沙棠,后園植烏椑,靈囿繁石榴,茂林列芳梨;飲至臨華沼,遷坐蹬隆坻。”大富豪石崇整天過著奢糜的生活,竟然也建起了如此清雅的園林,當然是附庸風雅之舉,但也可見熱愛自然之風影響的深遠。從以上數(shù)例可清晰看出,及時行樂的思想,隱逸的思想和熱愛自然的情致,主導了當時私園的建設,這樣的私園數(shù)量很大,不僅開了后世文人園林之先河,也對后來的皇家園林起了一定的影響作用。
這一階段的特點之二是詩詞書畫與園林的融和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境界。
唐宋時期是詩詞書畫最為發(fā)達的時期,唐太宗時政治穩(wěn)定,實行輕徭薄役,與民生息,經(jīng)濟走向繁榮,古稱貞觀之治。盛唐時期,在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的基礎上,文化也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除了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外,還吸收了不少西域文化。當時在文壇、詩壇和書畫界,先后涌現(xiàn)了王維、李白、杜甫等一系列大詩人,出現(xiàn)了王勃、韓愈、柳宗元等一批大文人,書畫界出現(xiàn)了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quán)、吳道子、李思訓等一大批名家,燦若群星。當時政府開科取士,很多文人得以進入仕途。文人做官有了錢,為了能夠有個自娛和接待賓客的場所,也為了致仕退休之后能有個詩書自娛的清靜環(huán)境,就都紛紛修建起自家的園邸。大詩人白居易就很愛建園,居官杭州時整修了西湖,筑了白堤,沿堤種了樹,建了亭閣,成了個風景區(qū)。在九江當司馬時,建了廬山草堂。后來在洛陽的履道坊又建了宅園,園建成后還寫了篇記述其園的韻文《池上篇》,文中說:“每至池風春,池月秋,水香蓮開之旦,露青鶴唳之夕,拂揚石,舉陳酒,援崔琴,彈姜《秋思》,頹然自適,不知其他,酒酣琴罷,又命樂童登中島亭,合奏《霓裳。散序》,聲隨風飄,或凝或散,悠揚于竹煙波月之間者久之。曲未盡而樂天陶然,已醉睡于石上矣”。白居易字樂天,從其記述中也可略窺其豁達樂觀的性格,他的這種性格自會融進建園的設計。柳宗元被貶永州時,參與了建園,把泉、石、島等處分別命名為愚泉、愚池、愚島、愚堂、愚亭、愚溪、愚溝,這些命名表示了他是‘以愚獲罪’遭致貶謫。大詩人王維建有輞川別業(yè),其中有二十個景點,有山、嶺、塢、湖、溪、泉,植物相當茂盛,建筑不多,從其所提如文杏館、斤竹嶺、柳浪、白石灘等名稱即可知風景一定很秀美,王維工詩善畫,他所營造的輞川別業(yè)當然會是很有詩情畫意的。這時的文人園林已從出世隱逸轉(zhuǎn)為入世養(yǎng)性。
宋代的園林之多創(chuàng)了歷史記錄,北宋的東京,文獻登錄的皇家、私家園林就多達一百五十余個,其它寺觀園林、衙署園林、茶樓酒肆附設的園林更是無計其數(shù)。南宋的臨安,不僅有皇家建的御園,私家園林更是精華匯萃,形成了“一色樓臺三十里,不知何處是孤山”的盛況。當時臨安享樂的風氣很盛,以至有人慨嘆“暖風吹得游人醉,誤把臨安當汴梁”。
唐宋時期把中國園林推向了第二個高峰。
唐在長安及其附近建了不少皇家園林,如三苑、大明宮、興慶宮、華清宮、九江宮、曲江池等,唐長安的皇家園林都是宮苑合一。如興慶宮的規(guī)模稍遜于三苑,是唐玄宗當太子和太上皇時所住之地,就是北宮南苑。李隆基常和寵妃楊玉環(huán)游玩于此,楊貴妃喜愛牡丹,苑中有座沉香亭,是用沉香木構(gòu)筑的,亭前植有各色牡丹,一次玄宗和貴妃賞牡丹時,召李白來賦詩助興,李白當即揮筆寫成千古名篇《清平調(diào)》三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支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家誰想似,可憐飛燕倚新裝。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
名苑得此名詩,聲名更是大振,至今西安仍有興慶宮公園。
宋徽宗親自主持建造的艮岳一反宮苑合一的作法,把艮岳建造成一個專供游賞的園林。艮岳除這一特點外,在筑山、理水、建筑和種植花木方面,較之前代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筑山:艮岳本是一塊平地,為了仿鳳凰山就人工筑了一座大山。山基是堆土起勢的,為了顯現(xiàn)山峰的高聳、懸崖的險峻和溝壑的縱橫,就以大量山石堆疊而成。他所選用的不是一般石料,而是專門從靈壁、太湖一帶搜羅來的,不但質(zhì)地秀美,而且姿態(tài)千奇百怪。艮岳又名壽山,其主峰高九十步,上建介亭,主峰之南又有兩峰并峙,是為客峰,東南面建有芙蓉城是為余脈,這樣的布局很符合山水畫所說的“先立賓主之位,決定遠近之形,客山拱立,主山始尊”的繪畫理論。壽山山上蹬道盤紆縈曲,需要捫石而上,遇有山絕路隔之處,又以棧道相通,周環(huán)曲折,令人如行蜀道。山上布有千姿百態(tài)的巨石,徽宗一一賜名,如萬壽老松、金鰲玉龜、玉麒麟、伏牛、留云、宿霧等等。疊山所需之石料及花木都需各地貢奉,名之為“花石綱”或“折糧石”。壽山所用的太湖石不僅形態(tài)奇特而且體量巨大,如一塊賜名為“神運”的巨石,專門為之修建了一座亭子,亭高五十尺。
理水:壽山自園外景龍江引水入園,人工造成溪、河、沼、湖、澗、瀑、潭等完善的水系,形成山嵌水抱的態(tài)勢,很符合畫論所說“山脈之通按其水徑,水道之達理其山形”的畫理。
植物配置:園中有喬、灌、藤、果樹和各類水生植物,不少植物是引自江南,栽植手法,有孤植、堆植、叢植、混交,大量的是成片栽植,形成“杏岫”、“梅嶺”、“斑竹麓”等景區(qū)。園內(nèi)還放養(yǎng)大量珍禽奇獸,據(jù)記載僅大鹿就有數(shù)千頭。
建筑:樓堂亭館約四十處,其中有些造型新穎,如‘書館’是內(nèi)方外圓如半月型,“八仙館”是屋圓如規(guī)。其他多數(shù)建筑于造景需要之處,如山頂建亭,水畔建臺榭,山坡建樓閣。這些建筑既是點景,又是觀景的需要,使整個園景富于詩情畫意;兆谮w佶工詩善畫,又篤信道教,由他審定的規(guī)劃設計,監(jiān)造的艮岳,能夠形成一個高水平的、富有詩情畫意的山水園,自是情理中事。
在這一時期寺觀園林也有了很大發(fā)展,寺觀園林所以能夠得到發(fā)展,一是因佛道兩家都是力主出世之說,喜歡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建寺觀,以接近自然遠避塵世;二是因佛道兩家日趨世俗化,為了吸引香客和游人,也需要建造園林式的寺觀,所以就蓬勃地發(fā)展起來。
。ㄈ┏墒祀A段
從唐宋至清,歷史又發(fā)展了一千多年,到了清朝的康、雍、乾時代,園林已臻成熟,成熟的標志是園的規(guī)模漸小,工藝卻日趨精致。此時私家園林、寺觀園林、皇家園林遍布各地,無論是數(shù)量之多,還是造園水平之高,都超越了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從造園的風格上看,已形成了以蘇杭為代表的江南派;以廣東為代表的嶺南派;以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北方派三大園林派系。
皇家園林圓明園的建成,是中國園林已臻成熟的典型代表作。
圓明園是圓明園、長春園 、綺春園三園的統(tǒng)稱,歷經(jīng)康、雍、乾、嘉、道五位皇帝的建造,歷時一百多年,占地五千多畝! A明三園水域約占一半,是平地起園,水景為主。全園共有大小建筑一百二十余處,是個宮苑合一的園林,有景區(qū)景點一百二十三個,是個集錦式的園林。全園的建屋、堆山、理水和植物配置,都達到了極為精致的程度。如建筑,按功能劃分,有宮殿、住宅、戲樓、市肆、藏書樓、陳列館、廟宇、船塢碼頭及后勤用房,如按造型分,則大大突破了官式規(guī)模的束縛,廣征博采南、北方民居形式,而且出現(xiàn)了許多從來未見過的眉月型、萬字型、工字型、口字型、書卷型、田字型等千姿百態(tài)小巧玲瓏的園林建筑,最為高超的是在院落的組合上極盡其所能,全園一百二十余處建筑群落無一雷同。全園把建筑、山水、植物融糅為一體,全園山復水轉(zhuǎn)層層疊疊,有堆景、透景、障景,變化中有聯(lián)系,形成動景。特別是全園的水系,有開有合,聯(lián)為一體,既便于游覽觀景,又是通行的航道。西方人把圓明三園稱為“萬園之園”,此言不謬,它確實是平地造園的一處杰作。
清朝時期為什么能把園林推向這樣的高度?首先是由于政治的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的繁榮?登螝v來被推為能與貞觀之治相媲美,是所謂盛世。當時經(jīng)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治理,呈現(xiàn)出國富民殷的興旺景象,這就為園林及其它行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次是由于康熙、乾隆兩位皇帝政治文化素質(zhì)高,這一點很重要?滴踉跁ā⒗L畫、歷算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乾隆更是個才華橫溢的人物,寫詩之多,書法流布之廣,算得上是個多產(chǎn)作家。兩位皇帝所以能成為造園的高手,是和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zhì)分不開的,只有自身文化素質(zhì)高,才能有高境界的立意。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由于他們能廣征博采。康、乾二帝雖出身滿族,但很善于學習引用外族文化,在園林建設方面就表現(xiàn)得很突出?滴踉文涎,乾隆也六下江南,他們每次出巡都攜帶畫師,遇到喜愛的景區(qū),就讓畫師畫下來,以備建園之用。圓明三園模仿外地的景區(qū)就不下四五十處。如安瀾園系仿自海寧的隅園,如園是仿自南京的瞻園,獅子林是仿自蘇州的獅子林,坐石臨流是仿自會嵇山陰的蘭亭,南屏晚鐘、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是模擬杭州的西湖十景,園北墻內(nèi)有一條時開時合的河道,沿河建了些房屋,形成水村民居的景色,是取意揚州的瘦西湖。正是由于薈萃了眾多名園又有所提高,加上河湖水系、崗、島、阜堤遍布全園,植物叢茂,就呈現(xiàn)了煙水迷離,自然情趣濃厚的景色。乾隆還在長春園中建造了一座巴洛克式的建筑與泰西水法,雖然結(jié)構(gòu)造型是歐式的,但在裝飾方面也巧妙地使用了中式手法,開創(chuàng)了在園林中引進西方建筑的先河。正是一系列引進遂使圓明園成為舉世公認的“萬園之園”。
可惜的是這樣一座舉世名園,1860年竟被英法強盜焚燒搶劫一空。
以上是中國園林發(fā)展的三個階段,用較多的文字敘述三個階段,不僅是為了看出一脈相承的發(fā)展軌跡,更重要的是為了探尋發(fā)展的根基。
二、文化藝術(shù)是園林發(fā)展的巨大推動力
政治的穩(wěn)定,經(jīng)濟的繁榮,國家的昌盛,是各行各業(yè)得以發(fā)展的基礎,園林自不例外,但就園林自身的發(fā)展而言,文化藝術(shù)的發(fā)展則是其最重要的推動力。
文化藝術(shù)領(lǐng)域?qū)掗,與園林有關(guān)的門類很多,從園林的發(fā)展歷程看,與之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是以下四個方面:
。ㄒ唬┙ㄖこ膛c藝術(shù)的結(jié)合
通常人們都是把一個建筑物看作是一個建筑工程的成品,殊不知一旦建筑工程能與藝術(shù)高度結(jié)合,就既是一件工程成品,又是一件藝術(shù)作品。中國古建筑絕大多數(shù)都是木結(jié)構(gòu),以木材制作的柱、梁、枋、椽起承重作用,這種結(jié)構(gòu)就易于千變?nèi)f化,體量可大可小,造型更是可以隨需要變化。天壇的祈年殿就單體建筑而言,算得上是個大型建筑物,其實它不過是個放大了的亭式建筑,但因造型優(yōu)美,文化內(nèi)涵豐富,就成了一件藝術(shù)精品。
頤和園是傳統(tǒng)園林中最后建成的一座皇家園林,原名清漪園。該園幾乎集中了所有的皇家園林建筑,如有供皇帝處理朝政的殿堂;有供睡眠的寢殿;有供讀書的書房;有供游憩玩樂飲宴的用房,還有廟宇。廊子的造型更是繁多,最負盛名的是長廊,全長728m,共有273間,彩繪八千余幅。除此之外,還有回廊、曲廊、游廊、爬山廊、花廊。橋除了西堤造型各異的六橋外,還有曲橋,最大的橋是如長虹臥波的十七孔橋。亭子的數(shù)量、造型就更多了,除了長廊所含的四座亭子外,大的有廓如亭,小的有鳳凰墩上的小亭,此外還有銅亭。頤和園的建筑不僅造型繁多功能多樣,更可貴的是把各種建筑結(jié)合成各式各樣的院落或建筑群,高低錯落,大小搭配,既相隔又相聯(lián),組合配置的非常藝術(shù)。比如它的中軸線,南起云輝玉宇,北向通過排云門、二宮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shù)闹腔酆,層層上升,氣勢連貫,形成一條明顯的中軸線。中軸線的外側(cè)還有兩條副軸線,沿三條軸線薈萃了眾多的建筑,最突出的是佛香閣,通高41m,建立在高聳的石基之上,是個八面三層四重檐的點景建筑,是全園的構(gòu)圖中心,高閣、長廊、大湖形成了最美好的畫面,已成為頤和園的標志。
仁壽殿院落是處理朝政的地方,建得很莊重;中軸線的建筑則顯得富麗堂皇和恢弘氣派;其他院落或散點的建筑,有的令人感到如入仙境,如畫中游;有的讓人感到雅致清幽,如益壽堂、涵虛堂?傊U和園每一處建筑都很有藝術(shù)性,不僅單體建筑富有藝術(shù)性,總合起來更是一幅令人叫絕的畫卷,所以能達到此境界,主要是每座建筑從選址、造型、到體量尺度都與所處環(huán)境的其他因素處理得非常和諧得體,能夠總體上達到和諧得體,就是很高的藝術(shù)境界。
(二)觀賞植物的發(fā)展提高了園林的觀賞性,起到陶冶人們情操的作用
中國地域遼闊,地跨亞熱帶、溫帶、寒溫帶,有平原有高山,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引入園林后,經(jīng)長期培育,品種和數(shù)量、質(zhì)量又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和提高。中國所以能被稱為是“世界園林之母”,就是因為世界各國都有引自中國的觀賞植物,如牡丹、芍藥、杜鵑、月季、菊花、銀杏、白皮松、竹子等等。
大批觀花觀果的花木被栽植在園林中,極大地提高了園林的觀賞性。乾隆皇帝贊賞圓明三園的花卉是“露蕊晨開,香苞舞綻,嫣紅姹紫,如錦似霞……二十四番風信咸宜,三百六十日花開似錦”。
把樹木花卉加以人物化,給人們在觀賞時開辟了新的角度,同時也越發(fā)引發(fā)了人們對其喜愛的程度。松竹梅蘭菊荷等植物歷來受到很多人的喜愛,詠頌繪畫之作也最多,為什么?就是欣賞其性格品德。
如陳毅詠松詩: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陸游詠梅詞: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毛澤東也有詠梅詞一首: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
陸游和毛澤東同是詠贊梅花,但因世界觀不同,所以格調(diào)也就大不相同。
黃巢不第后賦菊:
待到來年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是黃金甲。
這首詩既有贊菊之意,也含有反叛之意。
蘇軾詠竹詩: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yī)。
楊萬里的詠荷詩: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周敦頤在《愛蓮說》中稱贊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更是贊頌荷花的千古名句。
秋瑾詠蘭詩:
九畹齊栽品獨優(yōu),最宜簪助美人頭。一從夫子臨軒顧,羞與凡葩斗艷儔。
從以上的詩文可以清楚看到,詩人是如何以崇敬之情贊譽梅蘭竹菊等花卉,贊譽它們剛正不阿的品德,贊譽它們凌霜傲雪與邪惡斗爭的精神,贊譽它們出淤泥而不染,居幽谷而耐孤寂的情操。
人們贊譽它們的品德性格是把它們加以人格化,這也是符合“天人合一”思想的,按照“天人合一”論的認識,天中有人,人中有天,天人是相溶的。儒家歷來主張人要有浩然之氣,要剛正堅貞,要有氣節(jié),要能做到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松梅竹蘭菊荷等植物所以受到贊頌,正是由于它們具有這些高尚品德。詠贊就是比德。
由于人們崇尚喜愛這些植物的品德,就紛紛在園中加以種植,如圓明三園就在杏花春館栽了大片杏花,在武陵春色栽了大片桃花,在鏤月開云栽了一片牡丹,在天然圖畫栽了一片竹子,在洞天深處栽了一片幽蘭,這些景區(qū)不僅很有觀賞價值,也很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ㄈ┛臻g觀念的轉(zhuǎn)變使造園更趨于精致
秦漢時期建園是把天然山水的實體納入園中,如上林苑所謂的‘納關(guān)中八水’于園,就是把實實在在的渭河、霸河等八條河流納入到園中,實體所占的空間就是造園空間,這是一種自然狀態(tài)的空間觀念。后漢時方士們自造了個神話故事,說有個叫費長房的人,見一老翁在市上賣藥,市罷,跳入壺中,知其為神,就前往訪見,老翁就把他帶入壺中“唯見玉堂嚴麗,旨酒甘肴盈衍其中”。當然,這不過是個方士制造的神話故事而已,但這個故事卻引發(fā)了造園空間觀念的轉(zhuǎn)變,即以后所稱小中見大的手法,也就是‘壺中天地’。
‘壺中天地’的空間觀念,不僅影響園林,也影響到繪畫。南北朝時劉宋宗炳在其《畫山水序》中說:“昆閬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nèi),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shù)尺,體百里之回”。北魏張倫家造的園林“崎嶇石路似壅而通,崢嶸澗道,盤行復宜。……泉水紆徐如浪峭,山石高下復危多。五尋百拔,十步千過”。中唐以后“壺中天地”的造園手法成了士人園林的普遍追求,白居易就是最熱衷于這種造園手法的。如白居易在其《官舍內(nèi)新鑿小池》一文中是這樣描述他的小池的,“簾下開小池,盈盈水方積。中底鋪白沙,四隅甕青石。勿言不深廣,但取幽人適。……豈無大江水?波浪連天白!未如床席前,方丈深盈尺。”,他是把盈尺之水視作白浪滔天的大江大海。白居易在給其友人一文中又說:“君住安邑里,左右車徒喧。竹藥閉深院,琴樽開小軒。誰知市南地,勝作壺中天。”宋徽宗在《艮岳記》也談到了運用“壺中天地”手法,“……峰巒崛起,千重萬復,不知其幾千里,而方廣無數(shù)十里。……東南萬里,天臺、雁蕩、鳳凰、廬阜之奇?zhèn),三川、三峽、云夢之曠蕩,四方之遠且異,徒各擅其一美,未若此山包羅并列。”宋徽宗是說他已把天臺、雁蕩、三峽等諸山諸水之美都已包列在其艮岳之內(nèi)了,這還不是典型的“壺中天地”。
為了實現(xiàn)“壺中天地”的景觀,造園時不僅采用了移山縮地的手法,而且廣泛地把怪石、奇松、異形樹用于堆山、理水和植被。與此同時,園中還擺放了盆景,一盆之內(nèi),有山有水有花木,確實是一幅立體的畫,無言的詩。
從“壺中天地”到“芥子納須彌”是又一推進。芥子是個很小的籽粒,須彌山是佛所居之大山,把巨大的佛居須彌山納入微小的芥粒中,本是佛教的一種說法,但后來到了明清之際,特別是到了康乾時代,這一空間觀念卻在造園中得到了廣泛地運用。如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九州清宴就是最充分的應用。九州之說出自《禹貢》,是說中國含有九個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一般說九州就概指中國。九州清宴既有率土之濱莫非王土之意,又有河清海宴國泰民安之意。九州清宴是圓明園后湖環(huán)列的九島之一,是九島中最大的一個島,后湖被乾隆稱做“巨湖”,實際不過長120m,寬60余米的一個水池而已!顯然這和《禹貢》所說的九州之外環(huán)以大海的說法,相差何止千萬倍,但仍不妨其成為景區(qū)寓有九州之意。又如頤和園萬壽山前的大湖有三島,是寓海上三仙島之意。山后在很有限的空間里,建了須彌靈境、四大部州等一系列藏傳佛教建筑。再如北海的陸地面積不是很大,卻擁有海上仙山瓊島、小西天、觀音殿、畫舫齋、濠濮間等一系列景區(qū),所有這些園林都是“芥子納須彌”空間觀念的具體體現(xiàn)。
從自然尺度的造園到“壺中天地”再到“芥子納須彌”,既是空間觀念的轉(zhuǎn)化進程,也是園林由粗放走向精致的歷程。景觀的豐富、完備是“壺中天地”和“芥子納須彌”空間觀念在園林得以確立的基本條件。為實現(xiàn)這一基本條件,設計就必須精細,技藝就必須高超,環(huán)境所含各因子的體量尺度、距離的配置必須均稱和諧得體,也就是說整體上必須精致。
(四)詩文書法繪畫進入園林深化了園林的意境
文人園林始于魏晉,唐宋以后就更加盛行。文人喜作詩愛繪畫,當時文人隱逸成風,就喜愛到山水秀麗、林木茂盛的地方隱居做詩做畫,北宋時的繪畫界出現(xiàn)了寫意與工筆之分,所謂工筆畫就是既要輪廓清晰,更要把所畫之物的羽毛、葉脈都要畫的精細逼真,寫意則力求神似,不講細膩。中國園林就是以自然為原型的寫意山水園林,詠誦山林的言情詩正是造園所需情景,于是出現(xiàn)了“因畫成景,以詩入畫”的風氣,這種風氣不僅形成了文人園林的特色,而且一直影響到今日的造園。
唐宋時期是我國詩詞、散文、繪畫最興盛的時期,很多詩詞繪畫的詩情畫意被納入造園。唐朝時有個郝氏園,別人記述他所造之園是:“鶴盤遠勢投孤嶼,蟬曳殘飛過別枝。涼月照窗倚枕倦,澄泉繞石泛觴遲。”從簡潔的描述中,令人感到這是一處充滿詩情畫意的園林。杜甫在安史之亂時流落到成都,生活很貧困,在友人的幫助下,于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雖然稱不上是園林,但因是詩人建造的,就很富有詩情畫意。他為自己所建之草堂寫了一首詩:“背郭堂成蔭白茅,綠江路熟俯青郊;榿木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稍;暫止飛鳥將數(shù)子,頻來語燕定新巢;旁人錯比楊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從詩中可以看出,他的住屋是建在郊區(qū)的江旁,是一座簡易的草房,但卻很有詩情畫意。既顯示了他十分鍾愛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也充分顯示了他耐清貧的高尚的情操。
人們所以要因詩按畫造園,除了是由于以詩畫為本,能形成優(yōu)美景色外,更為重要的是由于許多詩畫都有很深的意境。王昌齡對意境的解釋是“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新華詞典》對意境的解釋是“指文學藝術(shù)作品中描寫景物所達到的情景交融,具有強烈藝術(shù)感染力的境界。”唐宋時期的許多詩詞佳作都很富于意境,常被引入造園。
如白居易的《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前兩句是說原上生長著繁茂的小草,秋枯春發(fā),這是人們常見的情景。接著下兩句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說的是作者觀物感悟的哲理,即小草雖稚弱,卻有頑強的生命力,大火焚燒猶能再生。這樣的詩句就很有意境,許多革命者在遭到暫時失敗時,往往引用這兩句詩鼓舞自己的斗志,造園者在園中種草也是取此詩的意境。
王之渙《登鸛鵲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前兩句是寫落山的太陽和入海的黃河,都是寫的自然景物,后兩句則是詩人從鸛鵲樓上觀景感悟的哲理。這膾炙人口的兩句詩也常被人們引用,鼓勵自己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遠,造園者也喜愛在園中建樓閣以觀遠方之景。
王維《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處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簫關(guān)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這是王維出使塞上慰問前方將士時所寫的一首詩,全詩通篇都是描寫他途中所經(jīng)地點和所見景物,但他所寫景物很富意境;特別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他是從大漠孤煙直這一自然現(xiàn)象中,聯(lián)想到前方將士堅強挺拔的人格和戰(zhàn)斗意志,從長河落日圓的自然現(xiàn)象中,聯(lián)想到他們的豐功偉績。前一陣子大家在討論各自的園林應有什么風格時,西北地區(qū)有的同志就主張應具有“大漠孤煙直”的風格,可見此意境影響之深遠。
常健《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新。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
常健詩中“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和陸游所寫“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可謂異曲同工,因而都常被后人在造園時做為經(jīng)典手法加以引用。
詩畫雖然常常進入園林,但園林畢竟是三維空間,有時很難體現(xiàn)詩畫的意境,于是就出現(xiàn)了題額的做法。如清漪園東宮門外牌樓前后分別題有“涵虛”和“罨秀”兩幅匾額,“涵虛”是指園中湖波浩蕩,“罨秀”是指園中山林蔥籠秀麗,簡潔四字點出了清漪園的基本景色。又如該園的澹寧堂,是乾隆讀書的地方。澹寧二字出自諸葛亮的“澹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乾隆以澹寧名其堂宇,含有欲仿諸葛亮之人品的意思。蘇州拙政園的主建筑題額為“遠香堂”,從題額字面意思理解,是說其屋旁邊有一荷池,荷香自遠處冉冉飄來;如果從深層次理解,是指園主人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以此自喻故名遠香堂。
在園林中引用詩文詞句楹聯(lián),也是一種加深意境的做法。如北京植物園櫻桃溝水源頭旁有座小亭子,亭柱的楹聯(lián)是引用王維的兩句詩:“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櫻桃溝的景色本就不錯,再吟誦這兩句詩,就不由得浮想聯(lián)翩,更加覺得景色意蘊無窮。
由上述事例可見,好的題額、楹聯(lián)能起到點睛的作用,從而更加深意境。
還有一種利用詩文加深意境的作法,就是把詩文直接引入園林,如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醉翁亭都是這樣做的。
唐人崔顥在黃鶴樓上題了一首詩《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相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人一開筆就引用了千年前仙人駕鶴來此的傳說,一下子就把人們引入遐想的境界,加上后邊景物情感的描述,就更把人的遐想逐步推進到更高深的境界。
《岳陽樓記》和《滕王閣序》中最膾炙人口的名句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由于有了這樣的名句佳文,使得兩座樓閣更加名聲遠揚。
《醉翁亭記》是當時滁州太守歐陽修所作,文中對環(huán)亭周際瑯琊山的景物和游人活動,作了極為生動的描寫,更重要的是表述了太守本人與民同樂的心態(tài),在當時的社會里,身為太守而能與民同樂,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因而此亭也就聲名遠播,后來歐陽修的弟子蘇東坡又將此文加以書寫鐫刻,時稱“歐文蘇字”更是珠聯(lián)璧合。
江南三樓一亭距今已逾千年之久,所以能屢廢屢興,主要是有名詩佳作充實了其文化內(nèi)涵,加深了其意境。
加大園林文化內(nèi)涵和加深意境的另一做法,就是將珍貴書籍和名帖收藏于園內(nèi)。如圓明園的文源閣藏有《四庫全書》,長春園的味腴書屋藏有《四庫全書薈要》,淳化軒藏有集歷代書法大成的淳化閣帖摹刻帖塊,北海的快雪堂藏有快雪碑刻塊,閱古樓藏有歷代名人名書法家的碑刻。圓明園有個蘭亭,是乾隆收藏了歷代六位書法家所寫的蘭亭序,再加上大學士于敏中和弘歷自己所書共八份,分刻于八柱之上,就成了有名的‘蘭亭八柱’。當然,皇家園林不僅收藏書籍字帖,同時也收藏大量文玩玉器,其主要目的,也都是為了加大園林的文化內(nèi)涵和深化園林的意境。
縱觀中國幾千年園林發(fā)展軌跡,探求其發(fā)展脈絡,除政治經(jīng)濟因素姑且不論外,就園林自身發(fā)展而言,園林的發(fā)展歷程就是文化藝術(shù)進入園林,與園林糅合的歷程,而意境就是諸多文化藝術(shù)門類與園林糅合后的升華,故此可以說文化藝術(shù)是園林的靈魂。
三、城市大園林的興起為文化藝術(shù)在園林中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當前的時代是由傳統(tǒng)園林轉(zhuǎn)化為城市大園林的時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轉(zhuǎn)化?根本的原因是時代變了,人民群眾對園林的需求變了,園林的功能也變了。
當前的城市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粗略地說,可以說已發(fā)生了四大變化。
。ㄒ唬┏鞘械囊(guī)模急劇膨脹,人口迅猛增加,高樓林立,使城里人處于水泥森林之中,脫離了自然環(huán)境,人們渴望能用園林的方法,創(chuàng)造適于人類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
。ǘ┏鞘惺侨丝诩兄、生產(chǎn)集中之地、交通集中之地,三個集中導致城市是個污染集中之地,環(huán)境的污染又導致生態(tài)失衡,目前的城市熱島效應已達到令人難以承受的程度,而園林綠化是治理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應該迅猛加以發(fā)展。
。ㄈ┤炕始覉@林和絕大多數(shù)私人園林已轉(zhuǎn)化為公有園林,已由封閉型、內(nèi)向型的園林轉(zhuǎn)化為開放型的園林,從封閉型轉(zhuǎn)為開放型,很自然會有大量游人涌入,這就使已有的園林呈現(xiàn)超荷載狀態(tài),園林亟需大加發(fā)展。
。ㄋ模┱麄城市處處都需要美化、園林化,以提高城市的品位檔次,目前郊區(qū)的縣城和村鎮(zhèn)也正在走向城市化,今天城市出現(xiàn)的變化,遲早也會在今后的這些地區(qū)出現(xiàn),所以園林應該城郊一體化。
由于城市出現(xiàn)了上述一系列變化,大園林就順應城市的需要,順應現(xiàn)代人的需要應運而生了,因為只有大園林才能較好地較全面地解決城市因上述變化而產(chǎn)生的需求,這是今后園林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大園林是一種嶄新的園林,是繼承又發(fā)展了傳統(tǒng)園林。它仍堅持師法自然的基本理論,仍然認為文化藝術(shù)是園林的靈魂;但它又有所發(fā)展,有所前進。
大發(fā)展之一是突破了多年來流傳的“園”的觀念。
漢字的園是帶四框的,從字型上看,所謂園就是指建在一定范圍的圍墻藩籬之內(nèi)的綠地,習慣上也就把這類綠地統(tǒng)稱為園林。大園林既包括這類綠地,同時還包括道路、河道綠地、單位庭院綠地、住宅區(qū)綠地、隔離綠地、乃至風景名勝區(qū)綠地。這些新包括近來的綠地,不僅要加以一般綠化,而且必須加以園林化,否則就不能適應城市和人民群眾的需求。這類園林綠地只是形態(tài)上和習慣上與園有所不同,本質(zhì)上并無區(qū)別,形態(tài)只是個表象,論事物的性質(zhì)屬性要重在本質(zhì)。從大園林涵括之廣,可以看出它是以整個城市的行政轄區(qū)為造園空間,實行統(tǒng)一的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布局,逐步的加以建設的。
大發(fā)展之二是造園的要素有了很大的發(fā)展。
在傳統(tǒng)的造園中,一向都是把“建筑、山、水、植被”稱之為四要素,在大園林中不僅要使用四要素,而且把噴泉、雕塑、書法鐫刻也列為要素之中,變?yōu)槠叽笠,并且把植物材料列為要素之首?/p>
大發(fā)展之三是大園林在造園時必須對所造園的諸多環(huán)境因子加以統(tǒng)一考慮,盡量求其總體上的和諧美。
這里所說的環(huán)境諸多因子,主要指大高樓、大馬路、高壓線桿、大型廣告牌、汽車停車場、以及嚴重交通噪聲和光污染等,這些因子都是很不利于造園的,但在城市化了的地方又不可避免的存在,唯一可行之計是凡能用高大喬木遮擋的,盡量加以掩蔽或減弱,實在蔽不起來的,如寬闊的大馬路、大河道、大高樓就以其為主體,于其兩旁或四周配以園林綠化,使之在總體上形成一條優(yōu)美的景色。至于園地內(nèi)的道路、雕塑、標志牌等物,則應由園林設計師統(tǒng)一安排其位置體量色彩,以求得總體上的環(huán)境美。
由于本文是參與文化建園研討的,不是專門論述大園林的,故對大園林的性質(zhì)任務在此不宜多談,但大園林所面臨的現(xiàn)實變化,與文化建園的關(guān)系又極其密切,不少同志對大園林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就不能不略加敘述。從以上簡要的敘述中不難看出,大園林是一種嶄新的園林,所以在文化建園上也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新內(nèi)容新手法,即要有所創(chuàng)新,我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求得創(chuàng)新。
1.從文化內(nèi)涵上講,要增加有關(guān)現(xiàn)代科技的內(nèi)容。當前和今后都是科學技術(shù)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日新月異的科技發(fā)展,不僅改變著國家社會的面貌,也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思維,人們渴望求得有關(guān)科學的知識。園林除了可以適當?shù)嘏e辦一些有關(guān)科普的展覽和講座外,更應該就園林本身的科學價值、養(yǎng)護繁殖知識和植物與人的關(guān)系,作為重點加以展示介紹,以期喚起人們對園林的重視愛護,增進人們種樹養(yǎng)花的興趣。
2.在造園藝術(shù)方面要增加現(xiàn)代藝術(shù)手法,如噴泉水景、雕塑、書法鐫刻等藝術(shù)要適當?shù)陌才;又如在植物造景方面應多運用大手筆、大色塊、大尺度、以形成磅礴的大氣勢,使景區(qū)更富有自然氣息。
3.在建設綜合性的公園的同時應適當發(fā)展一批不同主題的主題公園,如體育公園、雕塑公園、民俗公園、音樂公園等。主題公園的特點是主題明確,如建造一個音樂公園,即可在林下路旁建造一些音樂世界知名人士的塑像,如俞伯牙、聶耳、冼星海、光未然、大小斯特勞斯、貝多芬等人的塑像,介紹其生平事跡和成就,還可建造一些供教習鋼琴、提琴、琵琶、南胡的用房,還可搞一個歌詠場,供一些學習歌詠者使用。這樣的主題公園會很深入的顯示音樂內(nèi)涵,又會受到群眾喜愛。需要提到的是無論什么樣的主題公園,在突出其主題的同時都必須搞好植物景觀建設,否則怎能算是公園!
4.無論什么形態(tài)的園林綠地都要在滿足觀賞的同時,還要盡量加大群眾的參與性,為此要多辟些活動場地和健身娛樂場地及設施。由于群眾性的參與,不僅可以滿足其要求,而且活動的內(nèi)容多種多樣,可以收到擴展延伸園林文化內(nèi)涵的效果。對群眾的參與活動,園林的有關(guān)部門應適當?shù)募右越M織輔導,以使之沿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5.應加強導游講解。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是五代的都城,在許多公園、風景名勝區(qū)乃至街巷都有極其豐富的文化積淀,如果不加以導游講解,只是浮光掠影一看而過是很難知曉的。如頤和園、天壇不僅高超精湛的造園藝術(shù)應該加以講解,而且還有許多歷史知識不加以講解就很難為一般游人知曉。如頤和園(清漪園)就是慈禧垂簾聽政時的一處場所,許多重大事件如光緒皇帝因變法曾一度被囚禁在園內(nèi);許多不平等條約的簽定,也是慈禧在此園時首肯的;英、法聯(lián)軍、八國聯(lián)軍為了毀滅中國文化,曾兩度對清漪園進行過焚毀搶掠。也有輝煌的事跡,就是乾隆為保持國家統(tǒng)一民族和睦相處而進行的平定準噶爾叛亂的紀念碑也刊立于此園。天壇除了恢弘的古建和古柏樹群外,它還是我國自古以來對天對自然認識進程的載體,它有力地顯示了我國人民幾千年以來就不斷的對天體運行的探索、認識,懂得自然對人類生存的重大作用,在“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指導下,把祀天作為國家的重大禮儀活動。天壇一度還成為八國聯(lián)軍的指揮場所,還數(shù)度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至今不少古樹樹干上仍存有遺留子彈,這許多人文事跡不經(jīng)講解也是很難令人知曉的。陶然亭已是個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名園,自從康熙年間工部郎中江藻在此建陶然亭以來,就是進京趕考的士人喜游之處。著名人士林則徐、龔自珍、秋瑾也曾到此吟詠;毛澤東、李大釗、周恩來、鄧穎超也曾來此從事革命活動。但是那時陶然亭周圍蘆葦叢生,荒冢累累,一片荒涼景象。解放后迭經(jīng)建設,已是湖光山色景致優(yōu)美的一處公園,特別是匯集華夏名亭于一起,又配有優(yōu)雅的環(huán)境,就更富有文化內(nèi)涵。陶然亭的三百多年滄桑變遷史,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不經(jīng)講解也是難以令人知曉的。今后旅游事業(yè)將會有更大的發(fā)展,來京的中外游客將會更多,導游講解工作亟待加強。導游講解僅是宣傳文化內(nèi)涵的方式之一,此外還可采用立說明牌、電子觸摸顯示屏和印刷資料、出書等方式。強調(diào)園林要富于文化內(nèi)涵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為游人服務,是寓教于游,是為了提高國民的素質(zhì),是為了弘揚中華文化,不加強講解宣傳,就埋沒了可貴的文化藝術(shù)內(nèi)涵,加強了這方面工作也會有力地推動園林在文化藝術(shù)方面的建設。
大園林的到來會使園林事業(yè)有更大的發(fā)展,會為園林文化藝術(shù)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大更多的空間,重要的一點是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要使大園林的文化藝術(shù)更富有現(xiàn)代性和時代氣息,這樣一來才會更受到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