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西方傳統建筑具有極為明顯的差別,這些差別分別體現在各種不同的建筑形式上。建筑文化的性質和特征更是決定了傳統建筑在整個人類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中西方傳統建筑的差異,恰恰給了世界建筑更為多元化的發(fā)展空間,使得世界建筑可以沿著不同的軌道向著不同的方向繼續(xù)發(fā)展下去 

  關鍵詞:建筑文化、傳統、差別    

  中國與西方國家都有其各自的傳統建筑。由于地域和發(fā)展歷史不同等諸多原因,中西方傳統建筑具有極為明顯的差別,這些差別分別體現在各種不同的建筑形式上,如宮殿建筑、民居建筑、裝飾裝修色彩等方面。 

  一、同樣是宮殿建筑,中外對其有著不甚相同的文化追求和文化意蘊。 

  1.中外傳統等級觀念有差別 

  從宮殿的布置方式看,中國宮殿有著嚴格的主次內外之分。以紫禁城為例,其外朝和內寢是完全分隔開的,內寢因是后妃所居,所以呈完全封閉狀態(tài),建筑密集,安排有各種功能的房屋,儼然是一個個獨立的小天地。建筑的等級甚至在并列于大臺基上的外朝三大殿上也反映出來:太和殿級別最高,用重檐廡殿頂;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準備用房,就只用單檐四角攢尖頂;最后的保和殿是宴請重臣和舉行殿試之處,其地位比中和殿重要,于是用了重檐歇山頂。 

  而外國宮殿中各種用房的設置沒有十分明顯的等級差,像凡爾賽宮內,國王起居之處與貴族大臣們的休息辦公同處一個樓面,僅室內裝修有些差別。樓中央著名的大樓梯完全沒有像太和殿臺基那樣,特別設有皇帝專用的丹陛。另外,由于習俗的不同,西方不存在男女有別的封建倫理,相反的,王公大臣均要攜帶夫人去出席國王的宴會、舞會等各種娛樂活動,因此,宮殿建筑的公共活動大廳特別多,這些聽的室內布置較為親近宜人,并且可與室外的花園直接相通,格調較為明亮開敞。 

  2.中國重群體而外國重單體 

  由于文化傳統和建筑觀念的差異,中西城市中的宮殿所采取的設計方法是很不相同的。西方皇宮強調的是建筑物的單體,即以某一主要的宮殿作為王室權力的象征――例如法國路易十四時的凡爾賽宮――而中國宮殿強調的是群體嗎,它必須通過一連串空間和實體的組合交替,來烘托某一特定的主題。盡管也存在著某一中心的單體建筑,但從整體來看,它并不占壓倒一切的優(yōu)勢,就好比故宮的太和殿,如果將其單獨放置在郊外的山水之中,他就并不顯得很宏大,有些著名的寺院大殿并不比它小多少,它的藝術感染力與兩翼伸展四五百米的凡爾賽宮是不能相比的。但是,由于在他前邊建造了五座門樓,以及有眾多庭院空間的鋪墊,它的藝術魅力和氣質就大大加強了。 

  二、關于中西方傳統的民居建筑 

  從平面上看,中國古代的四合院似乎與古希臘、古羅馬的圍柱式庭院民居甚為相似,而實際上他們的設計意念卻大相徑庭。西方住宅的庭院主要為解決通風采光等實際問題而設立,因而院子周圍密布著許多房間、餐廳、游戲室,甚至工廠、作坊等,而中國住宅是一句門和堂的分立來構思的:堂是房屋的主體,門是一種標志,是軸線上建筑序列的起首,門和堂之間必須有一個過渡,過渡多少是從意念上而來的。 

  另外,西方住宅為了充分利用庭院空間,常常圍繞院子增建樓閣,以增加使用面積。這種做法在前后有別,賓主有序的中國住宅中是行不通的,如果一個院子不夠,就在后面增加一個;如果大家族聚居一起,就在主軸線旁分出支軸線,成為多組院落的并列組合。例如明清時期浙江東陽縣盧宅,按照十數條軸線排列著數千間房間,范圍竟達15公頃,占據了縣城的一大片地方。然而住房雖多,但仍嚴格遵循“門堂之制”,前后有序地排列在每一條中軸線上。這與西方住宅為了求得最大的使用面積,向上發(fā)展成為行列式的多層公寓之做法,是完全相背的。 

  作為血族一家的居住空間,無論古今中外,有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所以,空間的內向和含蓄是一般民居的共性。民居絕不可能像廣場那般開敞。然而,這種私密和內向的程度卻是有差別的。無疑,以中國與西方相比,必更是封閉的,這種封閉性,尤以北方民居為典型。 

  三、中外建筑色彩對比 

  從中外建筑的裝飾色彩上看,中國是以一種色彩為主,其余少數幾種色彩并用;西方則是百彩竟艷,雖然不同時代以不同的裝飾色彩為主色調,但沒有貫穿始終的單一色調。中國建筑中的色彩與中國的哲學、政治和倫理緊密結合起來,被用來分尊卑貴賤,劃分社會等級,色彩被倫理化了。而西方建筑中一般沒有這種現象。中國建筑中的色彩雖然豐富多彩,但又顯得較為單一,并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而西方建筑中的色彩,因處于多元化的社會文化中,所以顯得變幻多端,異彩紛呈。同時,由于宗教文化的不同影響,大致而言,西方建筑色彩往往充滿宗教激情,甚至富于非理性的迷狂因素;中國建筑色彩出宮殿形象比較熱烈之外,一般顯得清素與優(yōu)雅,比較富于理性精神。其宗教建筑的色彩之狂亂程度也不及西方那么強烈。 

  四、中外宗教建筑文化的差異 

  中國的宗教建筑多采用平面縱橫鋪開的布置,匍匐于大地水平發(fā)展。以主體建筑為中心聚合著數量很大的門廳、墻垣及小品,庭院層層推進卻不崇尚高峻挺拔。西方則組成垂直向上的狂烈的線條,給人以豎向發(fā)展的強烈印象,表達了遙接天國,與神交談的意蘊,這以中世紀哥特式教堂最為典型。 

  中國主要承重結構以木材制作,框架式結構使墻體不受力,可四周開設門窗(大殿前后多設門窗,左右為封閉型實墻),故店內光線比較明亮,神秘感不強。西方則采用石結構、磚結構或混凝土結構,建筑堅固耐久,外觀壯實厚重有力,相對封閉,故其內部空間既高大而光線暗淡,又具有濃重的威懾信徒心胸的神秘精神氛圍。 

  中國受宗法等級思想的影響較大,雖是宗教建筑,卻具有頗為鮮明的倫理特色。造型、開間、色彩、布局等均有較嚴格的規(guī)定,比較理性,表現出一種嚴密的結構之美。西方則注意建筑體積和里面形象的樹和比較嗎,具有豐富的雕塑等造型藝術成分,其裝飾色彩往往光怪陸離,動感強烈,情緒偏于迷狂。 

  小結 

  回顧世界發(fā)展歷史,為了解決吃飯、穿衣、住房子這三件大事中“住”的問題,人類先民幾百年、幾千年甚至上萬年以來,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與智慧。在世界文化系統里面,建筑無疑成為最具有特色的表現形式。與此同時,建筑文化的性質和特征更是決定了它在整個人類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這主要表現在可居性、同構性、民族性、地域性等方面?梢哉f,它是人類生活方式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建筑文化則是任何一個人的生存時刻不可離開的生存文化。而中西方傳統建筑的差異,恰恰給了世界建筑更為多元化的發(fā)展空間,使得世界建筑可以沿著不同的軌道向著不同的方向繼續(xù)發(fā)展下去。懂得了這些差異,我們當代建筑師在從事建筑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方可求同存異,設計出真正適合我們國家的優(yōu)秀的建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