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價值工程分析施工階段在項目開發(fā)成本控制中的重要性,探討施工方案的優(yōu)劣對項目成本控制的影響,分析施工方案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的內容及原則。通過施工技術優(yōu)化,既加快了施工進度,保證了工程質量,又降低了開發(fā)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關鍵詞:價值工程;施工方案;優(yōu)化;成本控制
0 引言
建設項目的成本直接關系企業(yè)的經濟效益,而對于具體的建筑工程來講,施工階段成本控制是項目成本全過程控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通過對施工階段進行技術優(yōu)化,達到節(jié)約工程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是可行性的途徑。施工方案優(yōu)化主要通過對施工方案的經濟、技術比較,選擇最優(yōu)的施工方案,達到加快施工進度并能保證施工質量和施工安全,降低消耗的目的。
1 價值工程在項目開發(fā)中的啟示
價值工程最早是美國為了適應軍事工業(yè)的需要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起來的,目的在于確保軍事裝備的技術性能(功能),并最大可能地節(jié)省采購費用(成本),降低軍費開支。價值工程中的“價值”就是一種“評價事物有益程度的尺度”。價值高說明該事物的有益程度高、效益大、好處多;價值低則說明有益程度低、效益差、好處少。價值工程把“價值”定義為:“對象所具有的功能與獲得該功能的全部費用之比”。
即:V=F/C,式中,V為價值(Value),F(xiàn)為功能(Function),C為成本或投資(Cost)。價值V:指對象具有的必要功能與取得該功能的總成本的比例,即效用或功能與費用之比;功能F:指產品或勞務的性能或用途,即所承擔的職能,其實質是產品的使用價值;成本C:產品或勞務在全壽命周期內所花費的全部費用,是生產費用與使用費用之和。這條基本公式揭示了“用最少的投資,爭取最大效益”的五條方法:
、俦3珠_發(fā)項目的功能不變,降低項目的投資;
②投資不變,提高項目的功能;
、劢档鸵恍┐我δ埽钩杀敬蠓冉档;
④通過技術優(yōu)化,既提高功能,又降低項目投資;
、萃顿Y雖有所增加,但功能提高幅度更大,經濟效益更好。上述五條方法中,前3條的基本思路都是傳統(tǒng)的降本增效的理念。事實上,目前建筑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為了達到為企業(yè)降低投資,為職工謀福利,必須秉承“功能最大化下的經濟效益合理最大化”。因此,上述五項方法中,最佳的選擇是第4條和第5條,即“通過技術優(yōu)化,既提高功能,又降低項目投資”,或者“投資雖有所增加,但功能提高幅度更大”。
2 施工方案優(yōu)化的重要性
項目施工階段成本控制是施工項目全過程控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應認真分析、對待項目施工過程中的技術和經濟問題,用一套切實可行的辦法,最大限度控制項目成本,以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概括來說,施工階段成本控制包含以下幾項措施:
、龠M行施工方案優(yōu)化;
、诤侠砜刂迫斯べM、材料費、機械費;
、壑贫ê侠砉て、精簡項目機構;
④優(yōu)化現(xiàn)場管理、加強質量管理、安全管理;
、輫栏窈贤芾、加強簽證監(jiān)督、索賠控制。
而進行施工方案的優(yōu)化,無論是建設方還是施工方,都應該是第一選擇,因為這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最主要途徑。施工方案是否先進、合理不僅直接關系到施工質量,也必然會直接影響工程項目的目標成本和利潤,選擇最優(yōu)方案進行施工既可以降低工程成本、加快進度、保證質量和安全,又可實現(xiàn)工程項目投入少產出大、經濟社會效益都明顯的效果。在工程實施過程中,除了應組織技術人員對施工組織設計進行審查外,還應對施工過程中的各個階段的施工方案進行比選,應用價值工程等方法對項目做多方案的技術經濟比較分析,努力挖掘節(jié)約工程投資的潛力,從而達到控制工程成本,獲取更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3 施工方案優(yōu)化概述
施工方案優(yōu)化主要是依據建設標準、工期要求以及項目施工能力,選擇合理的施工方法,根據施工合同要求與承諾,結合項目實際,優(yōu)化配置生產要素,進行技術經濟比較,確定最佳方案。比如每個工程項目建點初期,都要涉及臨時設施搭建問題,對臨時設施可以采取自建、租用、自建與租用相結合等方案,每個方案成本投入是不同的。對工期較長、人力較多的項目,一般以自建為主,對工期較短、人力很少的項目,則以租用為主。在施工機械和設備的選擇上,更需要有一個方案比選問題,機械費用比例很大,購買或租賃要經過充分論證等,使原來的方案簡單化,或者重新選擇了更優(yōu)的施工方案,從而減少了建設成本。 運用價值工程分析施工方案優(yōu)化就是首先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應當考慮或者滿足以下因素:
、僮疃痰墓て;
、谙鄬Φ偷膬r格;
、圩詈玫馁|量;
、懿捎米钕冗M的工藝;
⑤采用最環(huán)保的材料;
⑥消耗最少的資源。
施工方案優(yōu)化具體來說就是考慮工期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滿足合同要求;生產要素配置是否滿足合同承諾和生產要求,生產任務分配是否合理;施工技術、方案是否先進,是否采用了“四新技術”;對重點(關鍵)和難點工程的施工方案、方法、措施,冬雨季施工是否有周密、合理的安排;質量、安全、環(huán)保措施是否到位,目標是否明確,測、試儀器設備是否配置齊全,檢測手段是否先進可靠,監(jiān)控方法是否得力;技術經濟比較,評審是否選定了最佳施工技術方案;圖表是否齊全完整。施工平面布置是否合理,?施工總體計劃安排是否科學;對施工生產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突發(fā)性事件,是否有緊急預案。
4 施工方案優(yōu)化實例
北山花園小區(qū)為筆者公司開發(fā)建設的經濟適用房小區(qū),小區(qū)規(guī)劃建筑面積26115.67平方米,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積1639.77平方米,建筑采用獨立柱基基礎,基坑開挖深度6m左右,下面就以地下室基坑支護施工方案優(yōu)化選擇為例,來探討方案優(yōu)化與成本控制的相互影響:
4.1 方案優(yōu)化探討 基坑支護方案優(yōu)化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具體工程的水文地質條件、基礎結構形式、周邊環(huán)境要求,確定基坑支護設計條件(如基坑側壁安全等級等),擬定支護方案,按工程所要達到的安全、經濟、工期等目標依據進行比選,從中有選出一個比較優(yōu)越的方案;又ёo方案優(yōu)化流程見圖1。
對于基坑支護方案的擬定,根據實際支護工程的現(xiàn)場施工經驗,在滿足安全可靠、經濟合理,又便于施工的前提下,無支護開挖方案最省錢,若場地條件允許,應優(yōu)先考慮;若場地條件不允許,則可考慮采用放坡加土釘墻結合支護方案。放坡加土釘墻支護方案不可行時,可采用單雙排排懸臂樁、水泥攪拌方案,其中應優(yōu)選雙排懸臂樁。如懸臂樁支護方案不可行,可采用上部放坡(或土釘墻)加下部錨樁方案。當對基坑變形有嚴格要求時,可采用錨樁方案、內支撐、地下連續(xù)墻方案,當地下連續(xù)墻作為地下室的外墻時,采用地下連續(xù)墻方案也能達到節(jié)約資金的目的。
4.2 場地周圍環(huán)境條件 根據勘察報告和現(xiàn)場調查,場地周圍環(huán)境狀況如下:場地為拆遷完畢的裸地,基坑影響范圍內的場地,無建筑物分布,無陳舊性管線遺存,場地條件良好。
4.3 場地巖土工程地質條件 根據勘察報告書,本場地為長江高階地地貌,場地標高在黃海86.00-86.60之間,本基坑開挖涉及的主要土層為薄層填土和粉質粘土、卵石層。
4.4 水文地質條件 依據多年的統(tǒng)計資料,宜昌市區(qū)年降水量828-1363mm,日最大降水量為166.6mm,5-9月為多雨季節(jié),最大積雪深度20cm,場區(qū)上部填土層含上層滯水,水量不大,場地地勢高,無其他潛水水位影響,地下水對鋼筋混凝土為弱腐蝕性。
4.5 基坑及邊坡等級 本基坑開挖深度在6m左右,根據《基坑工程技術規(guī)范》有關條款,基坑周邊無鄰近建筑物,基坑土質良好,地質條件為Ⅲ類,綜合確定本基坑的重要性等級為三級。
4.6 方案比選及確定 基坑支護類型方案很多,可以有多種支護類型方法,即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獨特的優(yōu)點,有的速度快,有的占地小,有的經濟,有的噪音小。支護結構類型選擇合理,就能做到安全可靠、施工順利、縮短工期,帶來可觀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否則一旦基坑支護失敗,輕則導致重大經濟損失,重則導致人身傷亡的重大事故。對于一項工程來說,不同支護方案的造價差別相當大。
通過對本基坑(邊坡)支護體系的多個方案進行了技術可行性分析和經濟性比較,由于場地多處場地寬闊,故采用放坡,坡面掛網噴砼,邊坡南部拐角靠近進場道路,載重車輛進出頻繁,無放坡條件,故采用挖孔樁支護。通過以上措施,本工程的基礎工程施工非常順利,無任何質量事故發(fā),據測算,上述施工技術措施的基坑費用不到40萬元,按平方米指標測算,造價在240元/m2,這樣在工期節(jié)約的條件下,也節(jié)約了工程成本。
5 結語
項目施工階段是成本控制工項目全過程成本控制的關鍵階段,因此,應認真分析、對待項目施工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和經濟問題,用一套切實可行的辦法,最大限度控制項目成本,以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本項目在開發(fā)建設過程中,通過技術優(yōu)化,采取技術措施,加快了施工進度,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效益,實現(xiàn)了開發(fā)商與施工承包單位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孫麗敏.施工方案的優(yōu)化是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徑.一重技術,1998.
[2]馬朝暉.高品位住宅建筑的施工技術優(yōu)化和成本控制,2004.
[3]熊愛華.優(yōu)化施工方案降低成本費用.建筑科技情報,2007.
[4]尚慶峰.淺析建筑施工企業(yè)項目成本管理.建筑與工程,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