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澆帶作為超長建筑不留溫度伸縮縫及高層建筑高層部分與裙房間不留沉降縫的技術措施,已普遍采用。但如果設計位置不當或施工過程中有些環(huán)節(jié)注意不到,往往會使后澆帶起不到應有作用,還可能給結構造成隱患。本文簡要分析了后澆帶設計和施工方面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后澆帶;位置;防水;養(yǎng)護;澆注
一、定義及分類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guī)范》GB50666-2011中對后澆帶的定義為:考慮環(huán)境溫度變化、混凝土收縮、結構不均勻沉降等因素,將梁、板(包括基礎底板)、墻劃分為若干部分,經(jīng)過一定時間后再澆筑的具有一定寬度的混凝土帶。
后澆帶類型有四種:
1、伸縮后澆帶:防止結構因溫度變化和混凝土收縮引起開裂,設置的后澆施工縫;
2、沉降后澆帶:解決結構畸重畸輕交界中(如主樓和裙房交接處)沉降不一致可能引起開裂而設置的后澆施工縫;
3、溫度后澆帶:主要是為防止因溫度變化使混凝土結構被拉裂而設置的后澆施工縫;
4、收縮后澆帶:主要為防止因混凝土凝結收縮開裂而設置的后澆施工縫。
施工后澆帶的封閉時間,一般來講,對于收縮后澆帶,不宜少于兩個月,通常認為這時候混凝土的收縮變形已經(jīng)完成60%以上;對于沉降后澆帶,應等高層建筑主體結構封頂后再澆筑后澆帶混凝土,即要求高層建筑先施工、先沉降,以釋放一部分高層與裙房之間的差異沉降,或者根據(jù)沉降觀測,當高層建筑結構施工到一定高度時,若高層建筑的沉降量較小,預估高層與裙房之間產(chǎn)生的差異沉降量處在控制范圍之內(nèi)時,亦可以提前澆筑后澆帶混凝土。
二、后澆帶的設計
當建筑結構的平面尺寸超過混凝土規(guī)范規(guī)定的伸縮縫最大間距時,可考慮采用施工后澆帶的方法來適當增大伸縮縫間距。必須指出的是,后澆帶只能解決施工期間的混凝土自收縮,它不能解決由于溫度變化引起的結構應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縮縫。
對高層建筑主體與裙房之間是設置永久變形縫,還是在施工階段設置沉降后澆帶,應該根據(jù)建筑場地地基持力層土質情況、基礎形式、上部結構布置等條件綜合確定。當?shù)鼗至油临|較好,例如高層建筑基礎做在基巖層或卵石層上,或采用樁基時,高層建筑沉降變形量較小,此時可考慮采用施工后澆帶而不設置永久變形縫,將高層建筑與裙房基礎(或地下室)連成整體。當?shù)鼗至訅嚎s性較高,且厚度較大,高層建筑主體與裙房之間的高差懸殊較大,高層建筑荷載較大,則由于高層建筑與裙房之間的差異沉降量較大,在采用天然地基的情況下,還是以設置永久變形縫將高層建筑與裙房徹底脫開為好。
施工后澆帶的位置,應根據(jù)基礎和上部結構布置的具體情況確定。后澆帶應設置在結構受力較小處,一般在梁、板跨度內(nèi)的三分之一處,結構彎矩和剪力均較小,且宜自上而下對齊,豎向上不宜錯開,后澆帶間距一般為30米到50米。在高層建筑與裙房之間設置后澆帶時,后澆帶宜處于裙房一側,且在結構設計上,應注意加強高層建筑與裙房相連部位的構造,提高縱向鋼筋配筋率,用以抵抗后澆帶封閉后由剩余差異沉降差所引起的結構內(nèi)力。為減小后澆帶封閉后由剩余差異沉降差所引起的結構內(nèi)力,尚應采取其他措施,通常可考慮以下方法:
1,高層建筑采用樁基或其他地基基礎處理方法,或補償基礎,盡量擴大高層建筑基礎與地基接觸面積,減小高層建筑基礎底面接觸壓力,而裙房則采用埋深較淺的獨立柱基或條形基礎等,調節(jié)高層建筑與裙房之間的差異沉降。
2、盡量減小裙房部分基礎與地基的接觸面積,即盡量增大裙房部分的基礎底面接觸壓力,加大裙房的沉降量。
3、結合高層建筑埋置深度要求,調整高層建筑地下室高度,使地基持力層落在壓縮性小、地基承載力高的土層上,可有效地減小高層建筑的沉降量。
三、后澆帶施工技術要點
1、模板支撐
由于一些跨過后澆帶的連續(xù)梁被后澆帶斷開,造成這些梁在該跨出現(xiàn)懸臂現(xiàn)象, 而結構設計時這些梁按連續(xù)梁的受力特性配筋,并未考慮梁的懸臂問題,同樣一些單向板或雙向板,由于設置了后澆帶出現(xiàn)了由四邊固定支承變?yōu)槿吂潭,一邊自由的現(xiàn)象,使板的受力特性發(fā)生了變化。為避免這些梁板撓度過大或出現(xiàn)裂縫,同時不影響上部結構,后澆帶下及其兩側各1米范圍內(nèi)的模板及支撐獨立計算設置,確保受力和穩(wěn)定,否則可能會造成梁板上部裂縫或后澆帶部位下?lián)、頂板面不平下沉等質量事故,故在模板支撐中應采取以下措施。
1)后澆帶兩側保留受荷支撐不少于兩排,排距不大于1米,包括梁板支撐均應保留。該部分模板支撐系統(tǒng)要相對獨立,以便于其他模板及支撐的正常拆除和周轉。后澆帶保留的支撐,水平方向應可靠拉接以防失穩(wěn)。
2)對地下室較厚底板、大梁等屬大體積混凝土的后澆帶,兩側必須設置專用模板和支撐以防止混凝土漏漿而使后澆帶斷不開,對地下室有防水抗?jié)B要求的還應留設止水帶或作企口模板,以防后澆帶處滲水。
3)后澆帶保留的支撐,應保留至后澆帶混凝土澆筑且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后,方可逐層拆除。
2、鋼筋工程
1)溫度后澆帶主要是為了解決后澆帶混凝土澆灌前,其兩側結構混凝土的收縮變形。因此,為了保證在這期間混凝土的自由變形,后澆帶內(nèi)垂直于后澆帶的受力鋼筋必須斷開;這一點在施工過程中往往被忽視,致使后澆帶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斷開鋼筋的位置,應盡量相互交錯在后澆帶兩側面,以利于再連接時接頭位置相互錯開。為了方便施工,一般可按正常配筋穿過后澆帶,施工完該層混凝土后3天內(nèi)用氣割將垂直于后澆帶的主筋割斷,斷隙一般在5mm左右,待滿足后澆帶間隔時間后,采用水平鋼筋窄間隙電弧焊工藝把斷開的鋼筋再焊接起來。
2)沉降后澆帶主要是考慮高層部分結構和裙房之間沉降差而設置的。后澆帶寬度一般在0.8~1.0m。在這個區(qū)段內(nèi),兩側的結構沉降差反應到鋼筋上所產(chǎn)生的鋼筋應力和應變,相對來說不太大,不致影響到結構的沉降。因此,沉降后澆帶鋼筋一般可不考慮斷開。但在施工中應注意,基礎或地下室底板及地梁的后澆帶,其下墊層混凝土不宜澆注太厚(宜減薄3cm左右),下部鋼筋必須墊加厚墊塊抬起,離開墊層不小于5cm,以使兩側結構能夠自由沉降,且沉降后鋼筋仍有足夠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
3、澆筑前的技術措施
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后會產(chǎn)生干縮變形導致新老混凝土結合不良,對此采取下列措施以防止后澆帶產(chǎn)生裂縫。
1)后澆帶兩側用鋼絲網(wǎng)或堵頭板作側模,堵頭板應按鋼筋間距上下刻槽,后澆帶的形式按設計要求,若設計無明確要求時采用何種形式視具體情況定。其中地下室外墻一般采用平直縫,并安裝鋼板止水帶。
2)后澆帶混凝土施工前應清除鋼筋表面銹層,混凝土表面鑿毛。若采用快易收口網(wǎng)或鋼絲網(wǎng),網(wǎng)不拆除不需鑿毛,清理混凝土表面雜物,并用壓力水沖洗。
3)鋼筋若采用斷離法,則按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搭接接長或焊接,有加強附加鋼筋的,還需視附加鋼筋具體位置穿插施工。
4、后澆帶澆筑時的措施
選用帶補償收縮作用的微膨脹混凝土,后澆帶澆筑前要用高壓水或壓縮空氣進行清理,清除混凝土表面的碎片、松散顆粒和浮漿。澆筑后澆帶時,在施工縫邊沿周邊模板上粘貼斷面的泡沫塑料條,以保證接縫口光滑平整,防止漏漿和爛根。施工中對鋼筋應采取保護措施,以防鋼筋被踩彎和壓彎。若有踩彎和壓彎現(xiàn)象,澆筑混凝土前需矯正,接縫處混凝土應認真振搗以求密實,待后再抹壓收光。澆筑后應避免振動和沖擊,混凝土澆筑時溫度應盡量低于主體混凝土澆筑時的溫度,強度等級應按設計要求或比主體混凝土強度提高一至兩級,后澆帶混凝土初凝后,應覆蓋澆水養(yǎng)護,養(yǎng)護期間要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
參考文獻
[1] 沈武兵.高層建筑后澆帶的留設與施工過程質量控制[J].安徽建筑.2009年06期
[2] 韓冰 霍德俊.現(xiàn)澆混凝土結構施工中一些問題的分析與防治[J].鞍山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