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結構布置
1。柱網選擇:
1)與建筑配合確定柱網尺寸,適宜柱距。
2)平面對齊,立面連續(xù)。
2。截面選擇:
1)柱:最小截面尺寸及截面高寬比,軸壓比,框架梁縱筋錨固,長細比,結構位移
框架柱截面估算:
高與寬一般可。1/10~1/15)層高。并可按下列方法初步確定。
1。按軸壓比要求
又軸壓比初步確定 框架柱截面尺寸時,可按下式計算:
µN = N/Acfc
式中 µN ----- 框架柱的軸壓比
Ac -------框架柱的 截面面積
f c--------柱混凝土抗壓強度設計值
N---------柱軸向壓力設計值
柱軸向壓力設計值可初步按下式估算:
N = γgQSNα1α2β `
式中: γg -----豎向荷載分項系數(shù)
Q---------每個樓層上單位面積的豎向荷載,可取(框架:q=12~14KN/m2;磚混教室:q=16Kn/m2; 磚混住宅:q=15kn/m2; 框剪:q=13~14kn/m2; 純筒體:q=14~16kn/m2)
S--------柱一層的荷載面積
N---------柱荷載樓層數(shù)
α1------考慮水平力產生的附加系數(shù),風荷載或四級抗震時α1=1.05,三~一級抗震時α1=1.05~1.15
α2------邊角柱軸向力增大系數(shù),邊柱α2 =1.1,角柱α2 =1.2
β------柱由框架梁與剪力墻連接時,柱軸力折減系數(shù),可取為0.7~0.8
以上計算方法結果偏大!
框架柱軸壓比 µN 的限值宜滿足下列規(guī)定:
抗震等級為一級時, 軸壓比限值 0.7
抗震等級為二級時, 軸壓比限值 0.8
抗震等級為三級時, 軸壓比限值 0.9
抗震等級為四級及非抗震時, 軸壓比限值 1.0
Ⅳ類場地上較高的高層建筑框架柱,其軸壓比限值應適當加嚴,柱凈高與截面長邊尺寸之比小于4時,其軸壓比限值按上述相應數(shù)值減小0.05。
此外,高層建筑框架柱的最小尺寸hc不宜小于400mm,柱截面寬度bc不宜小于350mm,柱凈 高與截面長邊尺寸之比宜大于4。
一般的估柱截面的方法:
A=(受荷面積*層數(shù)*12~15)/(fc*軸壓比)
軸壓比一般取0.8(框架) 0.5(異框)
f c--------柱混凝土抗壓強度設計值
A--------柱的截面面積
2).圓柱在抗震的情況下最小直徑不宜小于350mm.
2)梁:高跨比,截面高寬比,最小截面尺寸
主梁一般取為跨度的1/8~1/12
次梁一般取為跨度的1/12~1/15
懸挑梁一般取為懸臂長的1/6
梁寬
主梁 200,250,300……
次梁 200……
跨度較小的廚房和廁所可以取到120,150……
3)板:
樓板厚度估算:
單向板:短邊的1/35
雙向板:短邊的1/40
懸臂板:懸臂長的1/12
同時要遵守混凝土規(guī)范10.1.1中對板的最小厚度規(guī)定
二。pm建模
(1) 建模計算前的前處理要做好。比方荷載的計算要準確,不能估計。要完全根據(jù)建筑做法或使用要求
來輸入。
(2)在進行結構建模的時候,要了解每個參數(shù)的意義,不要盲目修改參數(shù),修改時要有依據(jù)。
(3)在計算中,要充分考慮在滿足技術條件下的經濟性。不能隨意加大配筋量或加大構件的截面。這一點要作為我們的設計理念之一來重視。
(4)梁、柱、板等電算結束后要進行大量的調整和修改,這都要有依據(jù)可循(可根據(jù)驗算簡圖等資料)。 具體有以下集中修改或注意事項:
a、梁:
1、梁的標高(是否確定梁底標高及梁上翻等問題)
2、梁的支座負筋不能太疏,要人為加密。
3、梁的跨數(shù)要核對。
4、盡量減少鋼筋的種類和級差(≤2級)
5、有雨蓬等外挑構件處的梁要加強(可以將此處的箍筋加密、設置抗扭鋼筋等措施)
6、鋼筋在梁中的放置必須滿足凈距要求,特別是梁上部鋼筋的凈距(≥1.5d或30mm)
7、碰到電算結果的井字梁(有主次關系)處,要分清主次關系,在主要梁支座處標出支座筋
8、擱在邊梁上的連梁等,在靠邊梁處的支座筋不宜過大,宜減小,從而減少對邊梁的扭矩
9、有主次梁關系,從梁截面上也有區(qū)別,次梁適當放小。
b、柱:
1、滿足軸壓比要求(≤0.9)
2、大跨度的廠房等,柱子截面宜選用長方柱。
3、構造柱的設置(細查規(guī)范《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P72)
c、板:
1、負筋不宜選用過細的鋼筋,可以用較大直徑的鋼筋代替,可避免施工時被踩下;較大直徑鋼筋不宜過疏,否則受力不力或容易開裂。
2、在結構平面圖中須注明標高及板剖面圖。
3、屋面板的鋼筋須全部拉通。
4、板配筋要表達清楚,不能讓施工人員猜測。
5、在結構平面圖中,注明雨蓬、陽臺、檐口等位置及尺寸,并畫出大樣。
d、基礎:
1、不能將深基礎與淺基礎混用。
2、基礎荷載計算時,千萬別漏算荷載(包括底層墻體荷載重量等)
3、基礎(包括地梁、承臺等)的標高要滿足上部管線的通過,一般其上預留300mm。
詳解一:PMCAD樓層組裝中的設計參數(shù)
分別包括:總信息……材料信息……地震信息……風荷載信息……繪圖參數(shù)
首先是總信息
結構體系:根據(jù)項目的結構選形
結構主材:根據(jù)結構形式選擇
結構重要系數(shù):根據(jù)建筑的安全等級可以確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3.2.1
保護層厚度:根據(jù)混凝土等級和使用環(huán)境
此欄目基本上根據(jù)項目的實際情況,查詢相關的規(guī)范,就OK
這個信息有沒有必要設?好象要用到的都可以在后面的模塊中輸入啊
其次是材料信息
簡要說明一下,這里的墻主要指的是混凝土墻(剪力墻),選擇縱向,橫向鋼筋的等級,以及分布間距和配筋率(這些都在抗震規(guī)范6.4中有詳細的說明),然后是梁、柱鋼筋的選擇,這些取值決定后面PKPM計算中鋼筋的各項參數(shù),一般受力鋼筋取為HRB335,構造類鋼筋為HPB235,容重,如果無特殊要求就不用改了
詳細介紹地震信息的參數(shù)設置
1.設計地震分組:在抗規(guī)后面的附錄A中有全國各城市的地震分組信息,找到項目所在城市,如果沒有,參照以前該地區(qū)項目設計的設計說明中應該包括此信息
2.地震烈度:同上
3.場地類別:場地類別根據(jù)土層等效剪切波速和場地覆蓋層厚度劃分為四類,我們應該能夠在地質勘察報告中找到項目的場地分類信息
4.框架抗震等級:在抗震規(guī)范表6.1.2中查詢
5.剪力墻抗震等級:同上
6.計算振型個數(shù):振型個數(shù)不是簡單的與結構的層數(shù)相關。對一般規(guī)則結構,結構振型的個數(shù)在剛性樓板假定的情況下,是結構層數(shù)的3倍,即每層3個,兩個平動振型和一個轉動振型。
本人的做法是:對于一般工程,不少于9個。但如果是2層的結構,最多也就是6個,隨著層數(shù)的增加而增加,但一般不超過15個
7.周期折減系數(shù):周期折減系數(shù)與填充墻的長度、位置、數(shù)量有關,這里僅僅介紹我個人的做法
框架結構:0.6~0.8;框剪結構:0.7~0.9;剪力墻結構:0.9~1.0
風荷載信息
1.基本風壓:按照荷載規(guī)范附錄 D.4 中附表 D.4 給出的 50 年一遇的風壓采用,但不得小于 0.3kN/m2。對于高層建筑、高聳結構以及對風荷載比較敏感的其他結構,基本風壓應適當提高,并應由有關的結構設計規(guī)范具體規(guī)定。
2.地面粗糙類別:按照新的荷載規(guī)范,將地面粗糙類別分為A、B、C、D四類,其中其中A、B類的有關參數(shù)不變,C類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區(qū),新增添的D類,是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有大量高層建筑的大城市市區(qū)
3.體型系數(shù):同樣在荷載規(guī)范中,風荷載章節(jié)有詳細說明,不同的是這里可以根據(jù)建筑沿高度體型的變化分別輸入體形系數(shù),如果是簡單建筑,就不用了,主要是針對復雜形式和高層中裙房的變化這些需要考慮多體型系數(shù)
PMCAD中的參數(shù)設置是體現(xiàn)一個設計者對規(guī)范的熟悉程度,當然,很多人習慣的在這里是一路OK就過去了,我當初也是只知道大致去怎么設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過現(xiàn)在想想,如果以這些參數(shù)為問題去看規(guī)范,一步一步的拓展開,很快就涉及到了設計中最常用的規(guī)范內容了,為了培養(yǎng)一個好的設計習慣,我還是建議大家做這一步的時候,填寫每個空白框架或者選擇每一個參數(shù)的時候,都問問自己:“為什么”,知識就是慢慢積累的!
震型那里好像會計算出來好幾種吧
貌似老師說過計算出來以后第一個和后邊的比值有個要求的
如果不滿足就要重新修改模型
是不是啊 ?那個要求是什么?
應該是“有效質量系數(shù)”,在TAT或SATWE計算后應大于90%,振型數(shù)才能算取的足夠多。
關于結構的安全等級,我想補充一點,銀狐沒有說得那么詳細,很多人也不夠重視,其實這是強規(guī)
安全等級———————破壞后果——————建筑物類型———————結構安全系數(shù)
一級—————————很嚴重——————重要的建筑物——————————1.1
二級—————————嚴重———————一般的建筑物——————————1.0
三級—————————不嚴重——————次要的建筑物——————————0.9
使用年限100年以上的建筑物,重要系數(shù)不小于1.1
使用年限50年以上的建筑物,重要系數(shù)不小于1.0
使用年限5年及以下的建筑物,重要系數(shù)不小于0.9
建筑物中各類結構構件的使用階段的安全等級,要與整個結構的安全等級相同
我想證實一下,究竟是哪個比哪個小于0.9???應該是扭動周期/平動周期<0.9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