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工觀點:這是本人20年結構設計經(jīng)驗的總結,屬于一家之言,看看也好,別太當真。歡迎交流探討指教。
1.關于箱、筏基礎底板挑板的陽角問題:
(1).陽角面積在整個基礎底面積中所占比例極小,干脆砍了。可砍成直角或斜角。
(2).如果底板鋼筋雙向雙排,且在懸挑部分不變,陽角不必加輻射筋,誰見過獨立基礎加輻射筋的?當然加了也無壞處。
(3).如果甲方及老板不是太可惡的話,可將懸挑板的單向板的分布鋼筋改為直徑12的,別小看這一改,一個工程省個3、2萬不成問題。
2.關于箱、筏基礎底板的挑板問題:
(1).從結構角度來講,如果能出挑板,能調(diào)勻邊跨底板鋼筋,特別是當?shù)装邃摻钔ㄩL布置時,不會因邊跨鋼筋而加大整個底板的通長筋,較節(jié)約。
(2).出挑板后,能降低基底附加應力,當基礎形式處在天然地基和其他人工地基的坎上時,加挑板就可能采用天然地基。必要時可加較大跨度的周圈窗井。
(3).能降低整體沉降,當荷載偏心時,在特定部位設挑板,還可調(diào)整沉降差和整體傾斜。
(4).窗井部位可以認為是挑板上砌墻,不宜再出長挑板。雖然在計算時此處板并不應按挑板計算。當然此問題并不絕對,當有數(shù)層地下室,窗井橫隔墻較密,且橫隔墻能與內(nèi)部墻體連通時,可靈活考慮。
(5).當?shù)叵滤缓芨撸龌A挑板,有利于解決抗浮問題。
(6).從建筑角度講,取消挑板,可方便柔性防水做法。當為多層建筑時,結構也可謙讓一下建筑。
3.關于箍筋在梁配筋中的比例問題(約10~20%):
例如一8米跨梁,截面為400X600,配筋:上6根25,截斷1/3,下5根25,箍筋:8@100/200(4),1000范圍內(nèi)加密?v筋總量:3.85*9*8=281kg,箍筋:0.395*3.5*50=69,箍筋/縱筋=1/4, 如果雙肢箍僅為1/8,箍筋相對縱筋來講所占比例較小,故不必在箍筋上摳門。且不說要強剪弱彎。已經(jīng)是構造配箍除外。
4.關于梁、板的計算跨度:
一般的手冊或教科書上所講的計算跨度,如凈跨的1.1倍等,這些規(guī)定和概念僅適用于常規(guī)的結構設計,在應用日廣的寬扁梁中是不合適的。梁板結構,簡單點講,可認為是在梁的中心線上有一剛性支座,取消梁的概念,將梁板統(tǒng)一認為是一變截面板。在扁梁結構中,梁高比板厚大不了多少時,應將計算長度取至梁中心,選梁中心處的彎距和梁厚,及梁邊彎距和板厚配筋,取二者大值配筋。(借用臺階式獨立基礎變截面處的概念)柱子也可認為是超大截面梁,所以梁配筋時應取柱邊彎距。削峰是正常的,不削峰才有問題。
5.縱筋搭接長度為若干倍鋼筋直徑d,一般情況下,d取鋼筋直徑的較小值,這是有個前提,即大直徑鋼筋強度并未充分利用。否則應取鋼筋直徑的較大值。如框架結構頂層的柱子縱筋有時比下層大,d應取較大的鋼筋直徑,甚至縱筋應向下延伸一層。其實,兩根鋼筋放一起,用鐵絲捆一下,能起多大用,還消弱了鋼筋與混凝土的握裹力。所以,鋼筋如有可能盡量采用機械連接或焊接。
6.鋼筋錨固長度為若干倍鋼筋直徑d,這是在鋼筋強度被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的要求,在鋼筋強度未被充分利用時,如梁上小挑沿縱筋,剪力墻的水平筋端部等,錨固長度可折減。如剪力墻的水平筋端部僅要求有10d的直鉤即可。
7.柱子造價在框架結構中是很小的,而在抗震時起的作用是決定性的。經(jīng)實驗,考慮空間作用時,柱子縱筋加大至計算值的2.5倍左右才可保證塑性鉸不出現(xiàn)在柱子上。可不按計算配筋,大幅度增加縱筋,同時增大箍筋。
8.抗震縫應加大,經(jīng)統(tǒng)計,按規(guī)范要求設的防震縫在地震時有40%發(fā)生了碰撞。故應增大抗震縫間距。
9.錨固?搭接?:例如,中柱節(jié)點處,框架梁下縱筋錨入柱內(nèi)LAE,其搭接長度:2*LAE-柱寬,如鋼筋直徑25,LAE=40D,柱寬500,2*25*40-500=1500,既其搭接長度,已經(jīng)達到了1500,遠大于1.2*LAE=1200。而柱變斷面,如上下柱斷面相差50,上柱錨入下柱40D,此處按錨固還時搭接?
10. 關于回彈再壓縮:
基坑開挖時,摩擦角范圍內(nèi)的坑邊的基底土受到約束,不反彈,坑中心的地基土反彈,回彈以彈性為主,回彈部分被人工清除。當基礎較小,坑底受到很大約束,如獨立基礎,回彈可以忽略,在計算沉降時,應按基底附加應力計算。當基坑很大時,相對受到較小約束,如箱基,計算沉降時應按基底壓力計算,被坑邊土約束的部分當做安全儲備,這也是計算沉降大于實際沉降的原因之一。
11. 柱下條基一般認為在剛度較大,柱子軸力和跨度相差不大時,可按倒樓蓋計算。實際大部分都可以按倒樓蓋計算。即采用修正倒樓蓋。先按平均反力計算連續(xù)梁,然后將求得的支座反力與柱子軸力相平衡,將差值的正值加到柱兩邊的1/3梁上,負值加在梁跨中1/3,相對來講,跨中1/3的壓應力較小?赡芤拚啻,直到支座反力與柱子軸力接近平衡。
12. 主梁有次梁處加附加筋:一般應優(yōu)先加箍筋,附加箍筋可認為是:主梁箍筋在次梁截面范圍無法加箍筋或箍筋短缺,在次梁兩側(cè)補上,象板上洞口附加筋。附加筋一般要有,但不應絕對。規(guī)范說的清楚,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圍內(nèi)的集中荷載,應全部由附加橫向鋼筋承擔。也就是說,位于梁上的集中力如梁上柱、梁上后做的梁如水箱下的墊梁不必加附加筋。位于梁下部的集中力應加附加筋。但梁截面高度范圍內(nèi)的集中荷載可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當主次梁截面相差不大,次梁荷載較大時,應加附加筋。當主梁高度很高,次梁截面很小、荷載很小時,如快接近板上附加暗梁,主梁可不加附加筋。還有當主次梁截面均很大,如工藝要求形成的主次深梁,而荷載相對不大,主梁也可不加附加筋?偟脑瓌t,當主梁上次梁開裂后,從次梁的受壓區(qū)頂至主梁底的截面高度的混凝土加箍筋能承受次梁產(chǎn)生的剪力時,主梁可不加附加筋。梁上集中力,產(chǎn)生的剪力在整個梁范圍內(nèi)是一樣,所以抗剪滿足,集中力處自然滿足。主次深梁及次梁相對主梁截面、荷載較小時,也可滿足。話又說回來,也不差幾根箍筋。但有時畫圖想偷懶時可用此與老總狡辯。
13. 一般情況下,懸挑梁宜做成等截面,尤其出挑長度較短時。與挑板不同,挑梁的自重占總荷載的比例很小,作成變截面不能有效減輕自重。變截面挑梁的箍筋,每個都不一樣,加大施工難度。變截面梁的撓度也大于等截面梁。當然,大挑梁外露者除外。外露的大挑梁,適當變截面感官效果好些。
14. 現(xiàn)澆板一般應做成雙向板。
其一,雙向板的支承邊多,抗震的穩(wěn)定性好,垮了兩邊還有兩邊。單向板垮一邊板就下來了。二,雙向板經(jīng)濟。從計算上講,例如四邊簡支支承的雙向板,其單向跨中彎距系數(shù)約1/27,兩邊簡支的單向板跨中彎距系數(shù)為1/8,二者比為2*1/27 / 1/8,約為60%。從構造上,雙向板的板厚為1/40~50,單向板為1/3~40,雙向板薄,再著,即使是單向板,其非受力邊也得放構造筋。
15. 梁墊:為了減小支座反力偏心對磚墻體產(chǎn)生的附加彎距,可做成內(nèi)缺口梁墊。
16. 一般認為,板的上筋直徑為8以上時,可防止施工時踩彎,而現(xiàn)場經(jīng)驗看,只有螺紋12以上的才能保證。
17. 現(xiàn)澆陽臺欄板,從施工條件來講,當布單排筋時,板厚應大于80,雙排筋時,應大于120。因振搗棒最小為30,布單排筋時,板厚如為60,雙向鋼筋直徑如為8+6,則鋼筋兩邊僅剩23,無法振搗。
18. 當某一房間采用雙向井字次梁時,板應考慮整體彎距。即,井字次梁分隔成的4個角上的小板塊,負筋應考慮按房間開間進深尺寸截斷,而不是僅僅按本小板格截斷。即次梁僅認為是大板的加勁肋。
19. 當建筑大多數(shù)房間較小,而僅一兩處房間較大時,如按大房間確定基礎板厚會造成浪費,而按小房間確定則造成配筋困難,當承載力能滿足要求時,可在大房間中部墊聚苯卸載,按小房間確定基礎板厚。
20. 挑梁端部的撓度并不完全取決于本身的變形,其支座內(nèi)垮的影響很可能超過挑梁本身的變形
結構設計最容易出錯的問題匯總
1. 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選擇錯誤。
2. 未明確底部加強區(qū)的層數(shù)或標高。
3. 底部帶轉(zhuǎn)換層的高層建筑結構,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取錯。根據(jù)《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底部帶轉(zhuǎn)換層的高層建筑結構,其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去框支層加上框支層以上兩層的高度及墻肢總高度的1/8二者的較大值。
4. 底部加強區(qū),設置的約束邊緣構件不符合《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包括箍筋及Lc的長度)
5. 板頂負筋為Ф6@200,不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即:對于支承結構整體澆筑或嵌固在承重砌體墻體內(nèi)的現(xiàn)澆混凝土板,應沿支撐周邊配置上部構造鋼筋,其直徑不宜小于8mm,間距不宜大于200mm,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6. 大跨度的梁、板沒又進行裂縫的計算。
7. 計算時,框-剪結構、框架-核心筒結構、框支剪力墻結構中框架柱的地震剪力應分別按《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第8.1.4、9.2.3、10.2.7條進行調(diào)整。
8. 墻體拉接筋的問題:拉接筋的間距不是分布筋的倍數(shù)。(包括抗震墻的約束邊緣構件的λ/2區(qū))。
9. ‘平法’繪圖中,主梁在次梁作用處兩邊設的附加箍筋不在平面圖中繪出,而在總說明中說明,施工單位根據(jù)什么確定主梁、次梁?施工時很容易設錯或漏設。還有個別工程在主、次梁(或井字梁)交接處,兩梁均設吊筋,設計人本身不能判斷誰的集中力傳給誰。
10. 以集中荷載為主時,框架梁設加密區(qū)、非加密區(qū),往往導致非加密區(qū)箍筋不足。
11. 框架梁梁跨相差較大(大、小跨)時,應根據(jù)彎距包絡圖設計,有時小跨的負鋼筋要通長設,這一點有的設計人重視不夠。
12. 很多工程的樓梯繪圖深度不能滿足設計的要求。有的缺平面圖,有的缺剖面圖。個別樓梯凈高不能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
13. 鋼筋的搭接長度不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根據(jù)縱向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修正搭接長度的要求。
14. 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不滿足《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9.5.1強條的要求。
15. 框架梁均未設箍筋加密區(qū),不符合《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第6。3。2。5條。
16. 框支梁未設箍筋加密區(qū),箍筋設置不符合《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第10。2。8。3條。
17. 鋼筋的錨固長度未區(qū)分鋼筋的種類,不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9.3.1條。
18. 寬大于300mm(小于350mm)的框架梁在加密區(qū)往往不能滿足箍筋肢距的要求。
箍筋肢距的要求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11.3.8條;《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第6.3.5條;《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第6.3.4.3條。即:
箍筋加密區(qū)的箍筋肢距:一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二、三級抗震等級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當抗震等級為一~三級時,不滿足抗震規(guī)范箍筋肢距的要求,可再加一根拉筋,變成3肢箍。
19. 抗震等級為特一、一、二級的框架結構,其縱向受力鋼筋采用普通鋼筋時,鋼筋的抗拉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的比值不應小于1.25,且鋼筋的屈服強度實測值與強度標準值的比值不應大于1.3,并應在設計文件中注明。
20. 高層建筑結構不應采用全部為短肢剪力墻的剪力墻結構。抗震設計時,筒體和一般剪力墻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傾覆力矩不宜小于結構總底部地震傾覆力矩的50%。
21. 個別結構構件的抗震等級的提高設計人重視不夠,主要有:
A.抗震設計時,短肢剪力墻的抗震等級應比《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規(guī)定的剪力墻的抗震等級提高一級。
B.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當轉(zhuǎn)換層的位置設置在3層及3層以上時,其框支柱、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抗震等級應按《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的規(guī)定提高一級。
C. 抗震設計時,帶加強層高層建筑結構的加強層及其相鄰層的框架柱和核心筒剪力墻的抗震等級應提高一級。
D.錯層高層建筑,錯層處的框架柱和剪力墻的抗震等級應提高一級。
E.聯(lián)體高層建筑抗震設計時,連接體與連接體相鄰的結構構件的抗震等級應提高一級。
以上提高原抗震等級為特一級則不再提高。
22. 基礎梁采用平法標注時,沒有基礎梁的構造要求。
23. 井字梁布置過密,現(xiàn)澆板由于穿管、防火等原因無法減小板厚,造成板大部分配筋為構造配筋,不滿足經(jīng)濟合理的要求。(例:2.6m雙向井字梁,板厚為120mm)。
24. 個別工程的構件承載力不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
25. 現(xiàn)澆板配筋的伸入板內(nèi)長度不夠。
26. 樓層的最大位移于平均位移的比值超過《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的規(guī)定。
27. 框支剪力墻結構,轉(zhuǎn)換層上、下結構側(cè)向剛度不符合《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2002附錄E的要求。
28. B級高度的高層建筑結構及復雜高層建筑結構應按《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進行計算。即:
1) 應采用至少兩個不同力學模型的三維空間分析軟件進行整體內(nèi)里位移計算;
2) 抗震計算時,宜考慮平扭藕聯(lián)計算結構的扭轉(zhuǎn)效應,振型數(shù)不應小于15,對多塔樓結構的振型數(shù)不應小于塔樓數(shù)的9倍,且計算振型數(shù)應使振型參與質(zhì)量不小于總質(zhì)量的90%;
3) 應采用彈性時程分析法進行補充計算;
4) 宜采用彈塑性靜力或動力分析方法驗算薄弱層彈塑性變形。
5) (10.2。10)轉(zhuǎn)換層上部的豎向抗側(cè)力構件(墻、柱)宜直接落在轉(zhuǎn)換層的主結構上。當結構豎向布置復雜,框支主梁承托剪力墻并承托轉(zhuǎn)換次梁及其上剪力墻時,應進行應力分析,按應力校核配筋,并加強配筋構造措施。B級高度框支剪力墻高層建筑的結構轉(zhuǎn)換層,不宜采用框支主、次梁方案。
29. 框支梁壓減力墻時的錨固不滿足《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此處的局壓要計算)。
30. 連梁的寬度與墻厚不同,連梁的箍筋異常。(Ф40@150、Ф28@50等)
31. 現(xiàn)澆挑檐、雨罩等外露結構應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第9.1.1條附注設置伸縮縫,即伸縮縫間距不宜大于12m。
32. 頂層樓板應按《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進行設計。即:頂層樓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宜雙層雙向配筋。
33. 內(nèi)折角梁,縱筋宜在受壓區(qū)錨固,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