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求“天人合一”,崇高自然,與自然相融相生,所以,幾千年來,中國建筑一直以木構架建筑房舍宮府,形成了我國獨特的木建筑文化。建筑木雕則始于對部分構件的裝飾加工,使之符合于建筑審美的需要,久而久之,便成了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融于整體建筑中,與白墻青瓦相呼應,構成了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建筑外觀。同時,木雕的形象與庭園草木、室內陳設家具相互映襯,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精神與審美趣味。
  中國建筑木雕源于何時,一直沒有定論,但據史料記載,戰(zhàn)國時期的建筑就有“丹楹刻桷”的常規(guī)做法,可見其歷史之久遠。宋代《營造法式》中記載了關于建筑木雕的詳細做法和圖樣,說明在五代兩宋時期,建筑木雕的發(fā)展已相當成熟。至明清兩代,木雕技藝相當高超,建筑木雕向立體化方向發(fā)展。
  木雕離不開對木質的選擇和技法的運用。通常,對木質的選擇十分慎重,木纖維的橫向結構要緊密,這樣不易開裂。木質要十分細膩,具有一定的韌性,便于用刀。木料的強度也很重要,以保證刻好的作品不輕易變形!稜I造法式。雕刻制度》中,對木雕的技法描述得很詳盡,縱觀歷代建筑木雕,其雕刻技法可分為混雕、剔地雕、線雕、透空雕、貼雕幾大類。
  混雕:相當于雕塑技法里的圓雕,具有三維主體的效果,可多面觀賞,多應用于撐拱、垂花等部位,常利用混雕技法,將形象刻畫得非常精細,充滿生氣。
  剔地雕:是傳統(tǒng)木雕中最基本的雕刻技法,通常指的是剔除花形以外的木質,使花樣突出。剔地雕有兩種刻法,一種是半混雕刻法,將花樣做很深的剔地,再將主要形象進行混雕,成為半立體形象,常用于額枋上。另一種是浮雕刻法,花樣周圍剔地不深,花樣不是很突出,然后在花樣上作深淺不同的剔地,以表現花樣的起伏變化。或者在花樣上作刻線裝飾,勾勒花形,增強作品的裝飾效果,或表現花瓣的輪廓和結構,多用于裝板、裙板的雕刻中。
  線雕:通常以刀刃雕壓花紋,講究刀法,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對于花紋的刻畫和形象的勾勒有著重要作用,還可以雕刻紋理,表現景物的質感。線雕易于表現物像的外形,亦可增強物像的裝飾效果。
  透空雕:將木板刻穿,造成上下左右的穿透,然后再做剔地刻或線刻,這種雕法需要有高超的技巧,刻成的作品正反兩面都可觀賞。其花卉作品枝葉穿插流暢,花瓣翻卷自然舒展,常見于花罩、掛落、雀替、木門窗中。
  貼雕:是后期雕刻技術創(chuàng)新的結果,即將雕刻好的圖案紋樣直接粘貼到建筑構件中,通常一些難以做剔地的刻件、連續(xù)紋樣、軸對稱的構件都是利用貼雕來完成。其工藝省工省料,方便制作,而且藝術效果絕不遜色其它浮雕形式。
  建筑木雕的雕刻技法大致可分為以上幾類,但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風俗習慣的影響下,建筑木雕的形式和雕刻技法的運用也不盡相同,木雕風格呈現出各自的特點。
  北方皇家建筑和各類宮式建筑中的木雕往往刻工精細繁復,裝板一般采用線刻、淺浮雕和貼雕等手法,多采用如意圖案。垂花門的垂花以圓雕手法雕刻出各種花卉圖案。飛罩則采用透空雕,刻工精良,層次豐富,形象生動。北方居民建筑木雕則質樸敦厚,通常“髹以桐油”,很少彩繪,大構件木雕粗枝大葉,盤旋纏繞,牽連牢固,細部則精雕細刻,注重裝飾性。
  江南傳統(tǒng)建筑多屬民間宅院,由于制度限制,建筑面積有一定的規(guī)范,因而只能在裝飾上多花費心思和財力。所以,江南地區(qū)的民間木雕精致古雅,構思巧妙,有中國繪畫的意境和趣味。江南建筑木雕以東陽木雕最為著稱,據說已逾千年,東陽木雕主要裝飾部位在構架和門窗上,技法以線刻、淺浮雕、深浮雕、圓雕為主。梁架常用深浮雕,雀替用圓雕,門窗則為淺浮雕,裝飾題材豐富多樣,如民間傳說、歷史故事、蟲草鳥獸、吉祥圖案等,充滿生活情趣。
  四川建筑木雕的風格與形式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道教發(fā)源于四川,受天人合一和順其自然的思想影響,四川民居建筑的撐拱少有裝飾。但寺廟官府的撐拱必有裝飾,其撐分為圓木和板式兩種。圓木撐拱以透空雕、高浮雕、圓雕為主,題材有人物故事、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等,如成都武侯祠撐拱木雕,鳳凰安排在花木中間,遍飾金漆,作展翅狀,分外醒目。板式撐拱的題材則更為豐富,有花卉人物、動物、幾何圖案,云龍等,多采用透空雕和淺浮雕。在四川,木雕垂花通常雕刻成瓜形,俗稱吊瓜,瓜筒不作裝飾,吊瓜采用圓雕,以裝飾檐口。四川吊瓜一般沒有富麗的裝飾,只取其吉祥之意。吊瓜有燈籠、花卉、獅子等各種造型。
  廣東金漆木雕頗具特色,上漆后遍貼金箔,看起來金碧輝煌,富貴華麗,技法通常為浮雕和透雕,尤擅多層鏤空雕法。廣東建筑木雕分為潮州和佛山兩派,潮州木雕發(fā)展至清末,風格漸趨纖細富麗,題材多為戲曲人物和花鳥蟲魚。佛山木雕至清代開始興盛,形象生動,刀法精練,具有很強的雕塑感。
  云南和大理一帶的木雕通稱為劍川木雕,木雕裝飾于梁枋、托梁、雀替、欄桿等處。技法多用多層疊壓雕刻,并在表面上彩,題材有動物花卉、琴棋書畫、福壽圖案、佛教人物等。
  徽州建筑木雕多體現于民居之中,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生活氣息,技法以浮雕,半圓雕和透雕為主。明代風格粗放,清代細膩繁復,不施油彩,題材為人物故事、風俗民情、山水樹木等。
  建筑木雕相對于其它的建筑裝飾方式,更注重立面的觀賞效果。在構圖布局方面深受傳統(tǒng)繪畫的影響,在形象塑造和題材選擇上與民間藝術和工藝美術互融互通。如河南山陜會館的額枋木雕,其木枋表面浮雕表現了《白蛇傳》的幾組畫面,依次為“游園遇雨”“還傘歸家”“賣藥老人”“金山寺上香”“水漫金山”及“斷橋送別”將整個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形象地勾勒出來。畫面的場景布局以山石樹木為隔斷,故事發(fā)展順著畫面依次展開,布局錯落有致,構圖疏密得當,深得傳統(tǒng)繪畫構圖布局的精髓。在人物刻畫上,善于用人物肢體動作表現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動,人物動作自然生動。額枋則刻以二龍戲珠之圖,龍的形體在牡丹枝葉之間穿插盤旋,顯得矯健無比,充滿力度與動感。枝葉豐茂繁盛,生機盎然,牡丹雍容華貴。整個畫面顯得剛健有力,富于動感,正好與上面的“白蛇傳”圖的平和柔美形成對比。建筑木雕屬于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題材的選擇和表現的方式偏向于世俗化和生活化,具有濃郁的生活意味。
  總的說來,木雕作為建筑裝飾的一部分,一方面有裝飾美化建筑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寓意、象征和祈愿的意味,以直觀的形象表達非物像本身意義的內容,其藝術特色和美學意蘊根植于傳統(tǒng)文化和審美習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