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區(qū)
任何建筑物是由若干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間組成的,功能分區(qū)意味著對這些不同的使用空間的整合與概括,功能分區(qū)的概念是,將空間按不同功能要求進行分類,并根據它們之間聯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組合、劃分;
功能分區(qū)的原則是:
分區(qū)明確、聯系方便,并按主、次,內、外,鬧、靜關系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同時還要根據實際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動的順序關系安排位置。
空間組合、劃分時要以主要空間為核心,次要空間的安排要有利于主要空間功能的發(fā)揮;對外聯系的空間要靠近交通樞紐,內部使用的空間要相對隱蔽;空間的聯系與隔離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恰當處理。
交通樞紐空間
在公共建筑設計中,考慮到人流的集散、方向的轉換、空間的過渡以及與過道、樓梯等空間的銜接,需要安排門廳、過廳等形式的空間,起到交通樞紐與空間過渡的作用。
門廳出入口部分的設計,主要依據兩方面的要求:一是使用方面的要求,二是空間處理方面的要求。
公共建筑是由無數個體空間構成的,這些空間經過設計應使用方便?臻g得體、結構合理、裝修適當,經濟有效。完善的使用功能和高品位的空間意境的創(chuàng)造是公共建筑設計的宗旨。
采暖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
我國嚴寒和寒冷地區(qū)為采暖地區(qū),目前執(zhí)行《民用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和《既有采暖居住建筑節(jié)能改造技術規(guī)程》(JGJ 129-2000, J 682001)進行建筑節(jié)能設計。
1.建筑物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間宜避開冬季主導風向。
2.建筑物體形系數宜控制在0.30及0.30以下;若體形系數大于0. 30,則屋頂和外墻應加強保溫。
3.既有采暖居住建筑,當其建筑物能耗熱量指標、圍護結構的保溫和門窗氣密性等 不能滿足《民用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的要求時,應進行 節(jié)能改造。旅館、招待所、托幼建筑、集體宿舍等屬公共采暖居住建筑,當其圍護結構的 保溫性能不能達到當地采暖住宅建筑相應的要求時,也應予以改造。
4.對墻體進行內、外保溫改造時,應優(yōu)先選用外保溫技術。墻體改造前必須進行設計計算,主要內容包括:外墻平均傳熱系數的計算;所用保溫材料的厚度計算;墻體改造的構造措施及節(jié)點設計。
提高建筑外墻的保溫能力,主要是要提高墻體阻止熱量傳出的能力和防止在墻體表面和內部產生凝結水的能力兩大方面。寒冷地區(qū)冬季室內溫度高于室外,熱量從高溫一側向 低溫一側傳遞。為了減少熱損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通過對材料的選擇,提高外墻保溫能力以減少熱損失。
第一,增加外墻厚度,使傳熱過程延緩,達到保溫目的。以北方地區(qū)磚墻為例,因保溫要求,一般可由一磚墻增加到一磚半墻。第二,選用孔隙率高、重量輕的材料做外墻, 如加氣混凝土等。這些材料導熱系數小,保溫效果好,但是強度不高,不能承受較大的荷 載,一般用于框架填充墻等。第三,采用多種材料的組合墻,形成保溫構造系統(tǒng)解決保溫和承重雙重問題。外貼保溫材料,以布置在國護結構靠低溫的一側為好,而將外觀密度大,其蓄熱系數也大的材料布置在靠高溫的一側為佳。外墻保溫系統(tǒng)根據保溫材料與承重 材料的位置關系,有外墻外保溫、外墻內保溫和夾芯保溫幾種方式,目前應用較多的保溫 材料為EPS(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或顆粒,此外,巖棉、膨脹珍珠巖、加氣混凝土等也是可供選擇的保溫材料。
(2)防止外墻中出現凝結水。
人們?yōu)榱吮苊獠膳ㄖ䶮釗p失,冬季通常是門窗緊閉,但生活用水及人的呼吸使室內 濕度增高,形成高溫高濕的室內環(huán)境。溫度越高,空氣中含的水蒸氣越多。當室內熱空氣 傳至外墻時,墻體內的溫度較低,蒸汽在墻內形成凝結水,水的導熱系數較大,因此就使 外墻的保溫能力明顯降低。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產生,應在靠室內高溫一側,設置隔蒸汽 層,阻止水蒸氣進入墻體。隔蒸汽層常用卷材、防水涂料或薄膜等材料。
(3)防止外墻出現空氣滲透。
墻體材料一般都不夠密實,有很多微小的孔洞。墻體上設置的門窗等構件,因安裝不 嚴密或材料收縮等,會產生一些貫通性縫隙。由于這些孔洞和縫隙的存在,冬季室外風的 壓力使冷空氣從迎風墻面滲透到室內,而室內外有溫差,室內熱空氣從內墻滲透到室外, 所以風壓及熱壓使外墻出現了空氣滲透。為了防止外墻出現空氣滲透,一般采取以下措施:選擇密實度高的墻體材料,墻體內外加抹灰層,加強構件間的縫隙處理等。
(4)采用具有復合空腔構造的外墻形式,使墻體根據需要具有熱工調節(jié)性能。 近年來在公共建筑中各種多層組合外墻以及利用太陽能的被動式太陽房集熱墻等逐步有了運用,此外,還可以利用遮陽、百葉和引導空氣流通的各種開口設置來強化外墻體系的熱工調節(jié)能力。
場地設計總平面要點
1.場地設計總平面應以所在城市的總體規(guī)劃、分區(qū)規(guī)劃、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以及當地主管部門提出的規(guī)劃條件為依據。
2.場地總平面設計應結合工程特點,使用要求注重節(jié)地、節(jié)能、節(jié)約水資源,以適應建設發(fā)展的需要。
3.場地總平面設計應結合用地自然地形、周圍環(huán)境、地域文脈、建筑環(huán)境,因地制宜地確定規(guī)劃指導思想,并力求新意、有特色。
4.場地總平面設計應崇尚自然,保持自然植被、自然水域、水系、自然景觀,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5.場地總平面設計應功能分區(qū)合理,路網結構清晰,人流、車流有序,并對建筑群體、豎向、道路、環(huán)境景觀、管線設計進行綜合考慮,統(tǒng)籌兼顧。
6.場地內建筑物布置應按其不同功能爭取最好的朝向和自然通風。滿足防火和衛(wèi)生要求。居住建筑、學校教學用房、托兒所、幼兒 園、醫(yī)療、科研實驗室等需要安靜的建筑環(huán)境,應避免噪聲干擾。
7.公共建筑應根據建筑性質滿足其室外場地及環(huán)境設計的要求,應分區(qū)明確,做到集散人、車交通組織流線合理。
(1)小學校、幼兒園和住宅之間應有便利安全的人行系統(tǒng)。學校、幼兒園大門不應開向城市交通干道。其人口和城市道路之間應有10m以上的緩沖距離,以便于臨時停車及人員集散。
(2)商業(yè)服務等項目宜集中布置,以便于形成規(guī)模,便于使用管理。
(3)供電、供氣、供熱等設施應靠近其主要服務對象或位于負荷中心。鍋爐房宜設在下風向。
8,建筑物退后用地紅線和退后道路紅線的距離應按規(guī)劃設計條件和《民用建筑設計通則》的要求執(zhí)行。
9.規(guī)劃總平面布局如需考慮遠期發(fā)展時,必須考慮結合近期使用,以達到技術、經濟上的合理性。
10.總平面設計應考慮采取安全及防災(防洪、防海潮、防震、防滑坡等)措施。
11.總平面建、構筑物定位應以測量地形圖坐標定位。其中建筑物以軸線定位,有弧線的建筑物應標注圓心坐標及半徑。道路、管線以中心線定位。如以相對尺寸定位時,建筑物以外墻面之間的距離尺寸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