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近期規(guī)劃的期限一般為5年。
2.在實際工作中,大中城市可以在總體規(guī)劃的基礎上編制分區(qū)規(guī)劃。
3.在編制總體規(guī)劃時首先要做到確定城市性質(zhì)。
4.城市的人口發(fā)展規(guī)模估算公式:基本人口的規(guī)劃人數(shù)/(1-(服務人口的百分比+被撫養(yǎng)人口的百分比))。
5.城市用地具有自然、社會、經(jīng)濟和法律屬性。
6.鐵路客運站距離市中心在2-3公里以內(nèi);多塵貨物作業(yè)區(qū),應距客運碼頭保持不小于100米的距離機場位置宜在城市的沿主導風向的兩側(cè)。
7.倉庫用地的地下水位與地面的距離不得小于2.5米。
8.城市主干道的車行道路的寬度一般為14-18米。
9.每米自行車道的通行能力為每小時1000-1200輛。
10.城市道路走向應平行于夏季主導風向。
11.城市道路的寬度也稱路幅寬度,普通車道的寬度一般為3.0-3.5米。
12.城市綠化率覆蓋面積占用地面積至少達30%以上時,才能起到改良氣候的作用。
13.我國城市公共綠地面積的遠期規(guī)劃指標爭取達到6-10平方米/每人。
14.城市排水系統(tǒng)的布置形式有截流、扇形、分區(qū)和分散形式。
15.城市供熱系統(tǒng)供熱管道應盡量放在道路一側(cè);東西方向時:供水管北面,回水管南面;南北方向時:供水管東面,回水管西面
16.梯形廣場的方向性最強。
17.居住區(qū)公園、小游園、組團綠地屬于公共綠地。
18.高層住宅的住宅面積凈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標應為3.5萬平方米/公頃。
19.居住區(qū)內(nèi)塊狀、帶狀公共綠地應滿足寬度≥8米;面積≥400平方米。
20.居住小區(qū)道路控制指標為7-13%。 21.居住區(qū)級道路,其控制紅線寬度不宜小于18米;機動車道路最大縱坡不得超過8%。
22.中型客車車位控制折算系數(shù)為2.0。
23.組團綠地的設置應滿足有不少于1/3的綠地面積在標準的建筑日照陰影線范圍以外。
24.為了合理反映和合理控制城市土地的利用,必須把容積率和人口凈密度、防火標準、建筑占地面積結合起來分析研究。
25.城市規(guī)劃是合理地制定城市人口、城市用地、房屋建設發(fā)展規(guī)劃,實現(xiàn)城市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目標。
26.城市公共設施用地按使用性質(zhì)分8類行政、金融商業(yè)、文娛、體育、醫(yī)療、院?蒲、古跡、其他;分三個等級:市級、地區(qū)級、小區(qū)級。
27.城市園林綠地按其功能和使用對象劃分為公共綠地、專用、街道、街坊庭院、園林生產(chǎn)防護、風景游覽區(qū)。
28.居住區(qū)用地由住宅、公建、道路及公共綠地構成。
29.居住區(qū)公共服務設施有教育、醫(yī)療、文化體育、商業(yè)服務金融、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八類設施。
30.我國城市的設計重點是空間形體、環(huán)境規(guī)劃。
31.城市設計的原則是人為主體原則、歷史延續(xù)、個性表現(xiàn)、視覺和諧、使用功能與思想藝術統(tǒng)一。
32.城市廣場設計要點面積和比例尺度取決于功能觀賞要求客觀條件、空間組織滿足人活動觀賞需求、建筑物主次分明關系良好、交通流線車流通暢行人安全方便管理、地面鋪裝與綠化滿足功能技術藝術要求、重視原有廣場的利用和改造。
33.城市景觀是城市形態(tài)特征對人們視覺的感受。
34.城市景觀的設計原則適用經(jīng)濟、美學、時代、大眾、地方特色、生態(tài)、整體。
35.構成城市景觀的空間元素街道、廣場、建筑、綠體、山石、雕塑、水面。
36.中國歷代都城規(guī)模大小的順序:隋大興城(唐長安城)>北魏洛陽城>明清北京城>元大都>隋唐洛陽>明南京>漢長安。
37.中國五大古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北京;中國七大古都:以上五處加安陽、杭州。
38.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中國古代城市:山西平遙古城、云南麗江古城。
39.中國古典建筑中的勾闌即欄桿。
40.大木作為:柱、梁、枋、檁! 41.外柱和內(nèi)柱: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
42.分槽的形式:柱子分為內(nèi)外二圈,“金廂斗底槽”;以內(nèi)柱一列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兩區(qū),‘單槽’;以內(nèi)柱二列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三區(qū),‘雙槽’;用中柱一列將平面等分的稱‘分心槽’。
43.斗拱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組成,在結構上挑出承重,并將屋面的大面積荷載經(jīng)斗拱傳遞到柱上。
44.斗拱分外內(nèi)檐斗拱、柱頭斗拱、柱間斗拱、轉(zhuǎn)角斗拱。
45.拱翹是置于坐斗口內(nèi)或跳頭上的短橫木。
46.昂是斗拱中的斜置構件,起杠桿作用,有上昂、下昂,上昂僅用室內(nèi)。
47.踩是翹和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數(shù),清稱踩(宋稱鋪作);出一跳叫三踩(宋四鋪作),出二跳叫五踩(宋五鋪作)。
48.屋架有疊梁式柱上設梁、梁上設柱和穿斗式密柱上直接承檁、柱間不設梁。
49.舉架(宋稱舉折):舉是指屋架的高度;唐代舉高與進深之比1/6;宋代1/4~1/3;清代1/2。
50.梁(宋代稱桴)有單步梁(抱頭梁、褡牽)、雙步梁(乳桴)、三架梁(平梁)、五架梁(四椽桴)、七架梁(六椽桴)、順梁、扒梁、角梁(陽馬);宋梁桴的名稱是它所承的椽數(shù)來定名的;而清代則按其上所承的檁數(shù)來命名的。
51.單體建筑在外觀上大致可分為臺基、屋身和屋頂。
52.最早見于我國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東漢明帝時洛陽白馬寺。
53.佛教四大名山:五臺山、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
54.佛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對象,后來又有經(jīng)塔、墓塔等。樓閣式塔是傳統(tǒng)多層木架構建筑,最早、最多,是主流。密檐塔底層較高,上施密檐5-15層(一般7-13層單數(shù))一般不供登臨遙覽。單層塔大都作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方、圓、六角、八角;喇嘛塔多作寺中主塔或僧人墓塔(過街塔)。金剛寶座塔是在高臺上建塔5座。
55.隋唐時,寺廟對稱布置,沿中軸線排列山門、蓮池、平臺、佛閣、配殿及大殿,殿堂為全寺中心;佛塔退居后面或一側(cè)或建雙塔,在大殿或寺門之前;宋代又增戒壇;佛寺建筑布局的演變,以塔為主、前塔后殿、塔殿并列、塔另置別院或山門前、塔可有可無;明、清時,對稱中軸線,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配殿、藏經(jīng)樓,塔以少見。
56.道教名山:江西龍虎山、江蘇茅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山東嶗山、陜西華山。
57.道教建筑特點:以宮觀院命名,不以寺稱;所奉神像蓄發(fā)長須,穿中式衣袍;不以塔為膜拜對象;常有洞天福地等園林布置。
58.中國四大尹斯蘭教寺:廣州懷圣寺;福建泉州清凈寺;杭州真教寺;揚州仙鶴寺。
59.尹斯蘭教禮拜寺建筑特點:不供偶像;設朝圣地麥加朝拜的龕;不用動物圖象做裝飾,而用經(jīng)文、植物及幾何圖案裝飾;設有邦克樓,望月樓和浴室等。
60.南北朝時盛行以舍宅為寺! 61.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的建筑23×8M的采用榫峁技術的干闌式建筑,距今約6000-7000年。
62.西安半坡村遺址中的建筑為木骨泥墻式,屬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5000年。
63.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庭院式建筑是商代河南堰師二里頭宮殿遺址,是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木構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式建筑。
64.中國第一四合院是陜西歧山鳳雉村遺址,是西周建筑遺址。
65.瓦的發(fā)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瓦的大量使用是在春秋時期。
66.我國從春秋時代就開始修筑長城,秦始皇將各國長城連接西起臨洮東至遼東,明朝開始用磚砌長城。
67.漢長安城的位置與隋唐長安城(遷至東南)關系是漢長安城的位置在隋唐長安城的西北。
68.漢、南北朝(北周除外)采用‘東西堂’制。
69.按開鑿年代排列甘肅敦煌石窟353>大同云崗石窟453>洛陽龍門石窟500。
70.琉璃使用于屋面始于南北朝。
71.由唐至清斗拱的尺度、疏密程度的變化是由大到小到密。
72.作為中國古代木架建筑顯著特點之一的斗拱是在漢代普遍使用的。
73.磚是在明朝普遍使用于民居的。
74.我國石窟從建筑功能布局來看可分為塔院型、佛殿型和僧院型。
75.唐長安大明宮的主殿是含元殿。
76.南京明孝陵與北京十三陵的總體布置型制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神道。
77.清代太和殿僅為唐代大明宮麟德殿的1/3。
78.唐代帝王陵墓采用‘因山為穴’。
79.唐代建筑的特征是斗拱大而數(shù)量少,出檐深遠,雄健有機。
80.唐代木構中無普拍方。
81.宋代開始有普拍方,它于闌額的關系是:由寬于闌額逐漸為等于闌額而后窄于闌額,至明、清時代則稱為平板方。
82.現(xiàn)存古建筑中大殿脊椽下用叉手而不用侏儒柱的是唐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
83.世界上最早的一座敞肩拱橋是河北趙縣的安濟橋,隋朝600(李春)。
84.我國現(xiàn)存木構建筑年代最早的是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782年唐。
85.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857年唐;在臺南佛光山腰,面闊七間、進深八架椽、單檐四阿頂,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86.天津薊縣獨樂寺,建于唐,觀音閣及山門重建于984年遼代。
87.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北宋1052建,四出抱廈,山面朝前。
88.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宋代1102重建,殿前有魚沼飛梁。
89.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遼代建筑。
90.北京蘆構橋聯(lián)拱石橋長265米,為金代。
91.五臺山佛光寺文殊殿,內(nèi)柱僅留二根,減柱造、移柱造盛行,金代建筑特點。
92.山西洪洞縣廣勝寺下寺正殿是元代建筑的代表作。
93.山西芮城永樂宮,元代1264建,殿內(nèi)壁畫極珍貴。
94.北京元大都位于金中都的東北方,規(guī)劃設計人是劉秉忠。
95.福建泉州清凈寺,元代1341-1370重建,保持外來影響(伊斯蘭教)。
96.西藏拉薩布達拉宮,清代1645重建,最大的喇嘛教寺院。
97.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席力圖召,清代1696重建,漢藏混合式喇嘛廟。
98.佛光寺東大殿平面柱網(wǎng)為‘金廂斗底槽’。
99.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平面柱網(wǎng)均為金廂斗底槽并有暗層中均于梁柱間實施斜向支撐(叉柱造)。
100.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文殊殿的特點是‘減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