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小浪底水庫已建成投入運用,黃河大堤進行了多次加高,但黃河下游的防洪形勢依然嚴峻。黃河下游“二級懸河”的局面,是不利的水沙條件與邊界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僅能使河道整治工程失去作用,也對防洪和灘區(qū)群眾生命財產構成了極大威脅。提出適時進行調水調沙、淤筑相對地下河、主槽疏浚、加強河口治理等綜合治理措施。
關鍵詞:黃河 下游 二級 懸河 綜合 治理
1、“二級懸河”的現(xiàn)狀
黃河下游的“二級懸河”是從三門峽水庫修建后的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fā)展起來的,到70年代初期,“二級懸河”對下游河道防洪的影響問題開始逐漸暴露出來。由于來水來沙條件和歷史條件的不同,黃河下游不同河段灘地和“二級懸河”的發(fā)展程度有所不同,最為嚴重的河段為東壩頭至陶城鋪河段。
東壩頭至高村河段長66km,左岸平灘水位高于臨堤灘面0.52-2.98m,平均高差1.96m,灘面平均寬約5.5km,灘地橫比降平均值為5.15,明顯大于河道縱比降;右岸平灘水位一般高于臨堤灘面0.62-4.34m,平均高差2.09m,灘面平均寬約4.85km,灘地橫比降平均值為5.84,也明顯大于河道縱比降。該河段兩岸“二級懸河”形勢最為嚴重,部分斷面甚至主槽河底高程也已高出臨堤灘面高程。
高村至陶城鋪河段長165km,左岸平灘水位高于臨堤灘面1.08-3.43m,平均高差達2.17m,灘面平均寬約4.2km,灘地橫比降平均值達9.8,明顯大于河道縱比降;右岸平灘水位一般高于臨堤灘面0.84-2.78m,平均高差2.15m,灘面平均寬約2.86km,灘地橫比降平均值為10.39,也明顯大于河道縱比降。該河段兩岸灘面較窄,橫比降較大,“二級懸河”形勢也非常嚴重。
2、“二級懸河”的的危害
2.1對防洪構成嚴重威脅
二級懸河的不斷加劇,增大了黃河下游的防洪負擔。特別是在河道不斷淤積萎縮,主槽過流比例降低,主河道行洪能力和對主溜控制能力很低的情況下,一旦發(fā)生較大洪水,灘區(qū)過流量將會明顯增加,極易在灘區(qū)串溝和堤河低洼地帶形成集中過流,造成重大的河勢變化,橫河、斜河特別是滾河的可能性增大,主流頂沖堤防和堤河低洼地帶、順堤行洪都將嚴重威脅下游堤防的安全,甚至造成黃河大堤的沖決。
2.2對灘區(qū)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構成極大威脅
黃河灘區(qū)是洪水的行洪區(qū),又是灘區(qū)人民繁衍生息的居住地。近幾年由于來水嚴重偏枯,長期小水行河,主槽淤積萎縮,二級懸河形勢加劇,加之嫩灘耕種、糙率增加,下游河道主槽過流能力嚴重下降,極易造成小水漫灘即成災的局面。
2.3二級懸河極易導致河道整治工程失去作用
近年來黃河下游主河槽淤積抬高,平灘流量減小,同樣的平灘流量情況下,現(xiàn)今早已漫過主槽,河道整治工程穩(wěn)定河勢的作用顯著削弱。又由于灘地的橫比降大于主河槽的縱比降,而水具有往低處流的特性,所以極易造成河勢在工程上首坐灣,超工程后路,或者在工程下首灘地分流,使河道整治工程的送流作用大大降低。
3、“二級懸河”的成因分析
黃河下游“地上懸河”的形成是來水來沙和邊界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由于水少沙多,水沙不協(xié)調,從而造成河道的強烈堆積抬高,人類活動的加劇也加速了懸河的發(fā)展。黃河下游來水來沙量、洪峰頻次和洪峰流量的顯著減小,致使主河槽嚴重淤積萎縮、平灘流量顯著減小、灘唇高程和主槽河底高程明顯抬高,形成了灘唇高仰、大堤臨河灘面低洼的“二級懸河”;生產堤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漫灘洪水的次數(shù),使生產堤與大堤間的灘地淤積量減少,加劇了“二級懸河”的發(fā)展;嫩灘淤積幅度增大,與近年來嫩灘大量墾殖也有一定的關系。
3.1水沙條件變化對“二級懸河”發(fā)展的作用。
水沙條件的顯著改變對于“二級懸河”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來水來沙量明顯減少,特別是洪峰頻次和洪峰流量的顯著減少,洪水的造床作用明顯減弱,河流平面和斷面尺度減小,河床沖淤演變涉及的范圍也有所減小,致使河道的淤積更加局限在中小水主河槽內,主槽和嫩灘的淤積導致了“二級懸河”的發(fā)育和發(fā)展;另一方面是長期小水塑造了嚴重萎縮的枯水主河槽,主槽河底高程顯著抬升、平灘流量明顯減小,大大增加了“二級懸河”的危害程度。
3.2河床邊界條件變化對“二級懸河”發(fā)展的作用。
隨著黃河下游河道治理進程的不斷發(fā)展,黃河下游的河床邊界條件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加速了“二級懸河”的發(fā)展。黃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由險工和控導工程兩部分組成,險工依附于大堤之上,具有保護堤防和控制河勢的雙重作用;控導工程修筑在灘岸上,主要起控導河勢的作用。大量河道整治工程的建設,使黃河下游河道的河勢初步得到了控制,主河槽相對穩(wěn)定,但“二級懸河”也正是在相對穩(wěn)定的河道上發(fā)展起來了。
3.3黃河下游河道內生產堤的修建也是“二級懸河”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灘區(qū)群眾修建的生產堤,人為縮窄了行洪河道,在一般水流條件下,僅河槽過流,泥沙淤積在河槽內。大洪水時挾沙水流漫灘后,灘地落淤,其落淤厚度隨灘地距河槽的距離近遠而逐步降低,致使泥沙常年淤積主河槽和嫩灘,逐漸形成了灘唇高仰、堤根低洼的“二級懸河”。此外,灘區(qū)耕種,特別是在灘唇附近的嫩灘內種植大豆和玉米等稠密的農作物,明顯減少了主河槽的過流面積,增大了行洪阻力,進一步降低了河道的輸沙能力,一方面造成主河槽進一步淤積,另一方面使水流行進緩慢,不利于排洪,也加快了“二級懸河”的發(fā)展。
3.4復堤取土的影響
自1998年“三江”發(fā)生大洪水以來,國家加大了對防洪工程的投資力度,使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進一步增加。修建防洪工程的過程中,受各種施工條件的限制,大量土方以就近取土為原則,盡量在臨河灘地取土,尤其是機淤固堤工程,直接從臨河嫩灘取土,土方量大,是造成“堤根洼”的一個重要原因。
4、“二級懸河”的治理措施探討
4.1采取多種措施,減少泥沙入黃
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qū)是造成黃河下游河道淤積的主要泥沙來源區(qū),這一地區(qū)地形破碎,坡陡溝深,暴雨集中,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治理標準低,治理任務十分艱巨。實踐表明,水土保持是減少入黃泥沙的根本措施之一,加強黃土高原地區(qū)淤壩地建設,植樹造林,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等綜合措施,做到水土流而不失,減少泥沙入黃,減少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黃河下游河道淤積。
4.2大力開展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和疏竣工程。
由于河槽寬淺河段輸沙能力低,是造成目前高含沙洪水在黃河下游嚴重淤積的主要原因。同時河槽寬淺無法約束洪水期河勢的突然變化,常造成平工出險,險工脫流,形成十分被動的局面。因此,從減淤與防洪河道整治上考慮,都需要把寬淺游蕩河段治理成具有窄槽寬灘的規(guī)順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