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南海水庫系1856年地震山崩堵塞溪流形成的一座中型天然水庫,天然壩體結構松散,滲漏加劇,為加強天然壩體的防滲性能,減少水庫滲漏,采取帷幕灌漿進行大壩防滲整治。本文詳細介紹了大壩防滲整治設計、施工及質(zhì)量檢查方法。由于地震崩塌堆積天然壩體防滲整治,國內(nèi)無先例,國外罕見,沒有經(jīng)驗可供借鑒。因此,小南海水庫天然壩體帷幕灌漿設計、施工及質(zhì)量檢查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其成功經(jīng)驗對類似工程的防滲整治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南海水庫 地震崩塌堆積體 帷幕灌漿 施工
1、工程概況
小南海水庫位于重慶市黔江區(qū)小南海鎮(zhèn)境內(nèi),是1856年地震山崩堵塞老窖溪形成的一座中型天然水庫。水庫集雨面積98.8km2,大壩防滲整治前水庫正常蓄水位高程670.5m,總庫容7087萬m3,有效庫容2930萬m3。由于天然壩體結構松散,滲漏加劇,多年平均滲漏水量約1000萬m3,致使壩體產(chǎn)生管涌滲透變形,危及大壩安全。為了確保壩體安全,加強天然壩體的防滲性能,減少水庫滲漏,保護地震遺址,在設計多方案論證基礎上,經(jīng)主管部門批準,采取帷幕灌漿進行大壩防滲整治。由于地震崩塌堆積的天然壩體中帷幕灌漿屬“國內(nèi)唯一,世界罕見”,沒有經(jīng)驗可借鑒,亦沒有對應規(guī)程規(guī)范可遵循,因此,帷幕灌漿設計、施工及質(zhì)量檢查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1.1 天然壩的形成及分布范圍
天然壩形成于1856年黔江—咸豐地震,地震崩塌堆積體堵斷老窖溪形成小南海天然水庫。天然壩體長約1000m,壩高一般60~70m,部分達80~100m,頂寬度為100~230m,壩底寬度為1200~1300m,壩體總體積約為4000~4600萬m3。
1.2 工程地質(zhì)條件
⑴天然壩體主要由地震崩塌堆積的頁巖及粉砂質(zhì)頁巖塊碎石夾孤石,以及堆積、風化或沉積碎屑組成。
天然壩體物質(zhì)結構在垂向上存在明顯差異,橫向上差異不明顯。高程633.40~659.00m以上壩體孤石含量為28.09~56.52%,孤塊碎石粒徑明顯比下部大,孤石最大直徑達10.0m以上。該部分結構松散,局部有架空結構。鉆孔注水試驗測得滲透系數(shù)為39.38~176.31m/d,屬強—極強透水層。
下部壩體高程633.40~659.00m以下至高程608.47~622.41m之間,孤石含量為0.00~17.96%,塊碎石含量較上部壩體增加,孤塊碎石粒徑明顯較小,部分被粉細砂或粘土充填,基本無架空現(xiàn)象。鉆孔注水試驗測得滲透系數(shù)為6.53~60.80m/d,屬較強—強透水層。
⑵地震崩塌堆積體之下掩埋了原河流及Ⅰ級階地堆積物。
⑶天然壩體下伏基巖為志留系中統(tǒng)羅惹坪群(S2Lr1)第一段灰色及灰綠色頁巖,并夾有介殼灰?guī)r透鏡體。鉆孔壓水試驗測得,基巖強弱風化帶巖體透水率為2.3~3.3Lu,新鮮巖體透水率為1.7~3.3Lu,均屬弱透水巖體。
⑷壩體滲漏點主要位于大壩右側(cè)天然溢洪道內(nèi),分布在不同層面的三個高程帶上;天然壩右半部上游壩坡分布有管涌入口,一般呈圓~橢圓狀,直徑一般0.10~0.30m,大部分位于塊碎石與孤石的接觸部位。
1.3 施工時段及完成工程量
灌漿工程施工時段及完成工程量見表1。
表1 工程各時段及完成工程量
項 目
內(nèi) 容
|
技施設計前灌漿試驗
|
生產(chǎn)性試驗灌漿
|
主體工程施工
|
鉆 孔(m)
|
3068.7
|
3899.15
|
44529.59
|
鑲鑄孔口管(m)
|
88
|
224
|
2544
|
灌 漿(m)
|
3055.5
|
3737.15
|
44169.09
|
壓水試驗(段)
|
14
|
11
|
41
|
完成時段
|
2000.1.3~4.7
|
2000.7.27~2001.2
|
2001.3~2002.1
|
2、帷幕灌漿設計
⑴根據(jù)天然壩體工程地質(zhì)條件和帷幕灌漿試驗,結合水利部專家組咨詢意見,設計帷幕軸線長748.138m,三排孔,相鄰2排排距有1.5m、2.0m兩種,孔距有3.0m、3.5m兩種,設計帷幕孔724孔,帷幕孔深入壩基巖體1.0m。
⑵設計灌漿壓力:兩邊排Ⅰ、Ⅱ序孔灌漿壓力為0.2~0.8Mpa,兩邊排Ⅲ序孔灌漿壓力為0.2~1.2Mpa,中間排各序孔灌漿壓力為0.3~1.4Mpa。
⑶灌漿材料及漿液配比:灌漿材料為普通硅酸鹽水泥和粘土為主,遇大漏漿及大通道時使用砂子和水玻璃。
灌漿漿液采用水泥粘土漿。邊排孔采用水泥:粘土為1:0.6,中排孔采用水泥:粘土為1:0.4的水泥粘土漿,水固(水泥+粘土)比采用3、2、1三個比級,即灌漿漿液重量比水泥:粘土:水為1:0.6:1.6,1:0.6:3.2,1:0.6:4.8,1:0.4:1.4,1:0.4:2.8,1:0.4:3.2共六個比級。
⑷質(zhì)量標準:因壩體防滲帷幕的主要目的是減少滲漏,確保壩體安全,故根據(jù)壩體結構特征不同區(qū)段選取不同的防滲標準:帷幕灌漿試驗區(qū)樁號壩0+409.100~0+394.130m、壩0+644.631~0+626.631m壩段透水率<10Lu;樁號壩0+752.638~0+644.631m、壩0+626.631~0+409.100m和樁號壩0+394.130~0+4.500m壩段透水率<15Lu。
帷幕灌漿前對壩頂帷幕軸線部位進行開挖平整,澆筑寬6.0m、厚0.3m的壓重混凝土(竣工后作為壩頂公路),先鉆灌第1、2段,再鑲鑄長4.0m的孔口管,以保證灌漿效果。
3.1 灌漿方法
采用小口徑無芯鉆孔、孔口封閉、孔內(nèi)循環(huán)的方法進行灌漿施工。根據(jù)天然壩體的工程地質(zhì)特點,采用稀泥漿護壁鉆孔,解決了成孔難的問題,且帷幕孔灌漿段成孔后,不進行清水沖洗和灌前壓水試驗。
3.2 施工順序及灌漿段長劃分
帷幕灌漿孔施工按分序加密的原則進行,先施工下游排,再施工上游排,最后施工中間排。同排中先Ⅰ序孔,后Ⅱ序孔,再Ⅲ序孔。
第1、2段段長2.0m,第3段段長3.0m,第4段及其以下各段均為5.0m,最大段長不超過8m。
鉆孔主要采用300型地質(zhì)鉆機,φ60mm金剛石鉆頭無芯鉆進,終孔入基巖時換用φ56mm的金剛石鉆頭取芯鉆進。采用KXP-1型測斜儀進行孔斜檢測,所有鉆孔均沒有孔斜超出設計要求。
每段灌漿前用灌漿漿液置換孔內(nèi)鉆孔泥漿,記錄儀打出的第一介讀數(shù)不作為變漿依據(jù)。當水固比為3:1的漿液注入量達500L,而灌漿壓力和漿液注入率無明顯變化時變濃一級。當水固比為2:1的漿液注入量達800L,而灌漿壓力和漿液注入率無明顯變化時變濃一級。當漿液注入率大于40L/min,灌注量達800L后壓力和注入率無明顯變化時越一級變濃。鉆孔時,孔口一直不返漿的灌漿段,可直接灌注最濃一級漿液。
3.5 抬動觀測
每個單元均設有抬動觀測孔(樁),在灌漿過程中及時進行抬動觀測,并做好記錄。發(fā)生抬動現(xiàn)象時,通過降低灌漿壓力或注漿速率等措施,使抬動值在設計允許范圍內(nèi)。
3.6 灌漿結束標準和封孔
灌注水泥粘土漿時,在設計壓力下,當漿液注入率不大于1L/min時,繼續(xù)灌注30min或漿液注入率不大于2L/min時,繼續(xù)灌注40min結束;灌注水泥粘土砂漿時,在設計壓力下,漿液注入率不大于1L/min時,穩(wěn)定3—5min即可結束。
終孔灌漿結束后,用最濃一級的水泥粘土漿置換孔內(nèi)稀漿,用終孔段的灌漿壓力機械封孔,上部空余部分人工封孔。
由于天然壩體物質(zhì)組成和物質(zhì)結構的特點,在壩體內(nèi)形成架空和“砂窩”層(“砂窩”指天然壩體內(nèi)孤塊石之間及其架空空洞內(nèi)堆積的風化頁巖碎屑層),這是帷幕灌漿鉆孔、灌漿及其質(zhì)量檢查的難點。
鉆進中遇到架空且長時間護壁泥漿漏失時,立即停鉆并提鉆,根據(jù)架空段高度投入碎石,然后壓塞灌漿。鉆進中若遇到不架空但長時間不返泥漿的孔段,立即停鉆,采用水泥粘土漿進行灌注。
由于架空段和不返泥漿段的耗漿量大,灌漿一般難以結束,需采取如下措施:
⑴灌漿過程中出現(xiàn)大漏漿時,優(yōu)先采用無壓、低壓、濃漿、限流、間歇灌漿方法;
⑵按上述第⑴條原則操作,若漿液注入量累計達2000L后,仍不能回漿或升壓力時,采用機械灌注水泥砂漿或水泥粘土砂漿,直至結束。
⑶水泥砂漿灌注難以結束時,采用摻水玻璃的辦法灌注直至不進漿結束。
4、灌漿質(zhì)量檢查
灌漿質(zhì)量檢查,采用鉆檢查孔分段壓水試驗的方法。
為保證檢查孔注水試驗的準確可靠性,設計特別強調(diào)鉆孔禁止用泥漿護壁。因用清水鉆檢查孔時總是發(fā)生縮徑和塌孔事故,使檢查孔施工曾出現(xiàn)一度受阻無策,成為本工程重要的關鍵技術問題。經(jīng)兩次多位專家咨詢及先后5種不同工藝試驗,最終選用“分級跟管護壁、小孔徑清水回轉(zhuǎn)鉆進超前導孔、靜水頭分段壓水試驗”方法較好地解決了灌漿質(zhì)量檢查問題。
5、帷幕灌漿效果分析
共完成帷幕灌漿孔736孔,帷幕灌漿鉆孔總段長51497.46m,灌漿總段長50961.76m,灌入水泥14350.26t,粘土7424.68t,平均單位耗干料(水泥+粘土)427.28kg/m。
5.1 檢查孔靜水頭壓水試驗成果
每個單元工程均設一個檢查孔,共作檢查孔18個,靜水頭壓水試驗66段次,孔段合格率100%。其中帷幕灌漿試驗區(qū)布置2個檢查孔,透水率值最大為4.7Lu(防滲標準為10Lu)。除試驗區(qū)以外的其余壩段布置16個檢查孔,透水率值最大為14Lu(防滲標準為15Lu),全部滿足設計要求。
5.2 灌漿成果分析
帷幕灌漿各排序孔單位水泥粘土注入量對比分析見表2。
從表2看出,注入量隨孔序加密呈遞減規(guī)律。下游排帷幕孔單位干料(水泥+粘土)注入量為528.27kg/m,上游排為476.49kg/m,中間排為283.48kg/m,上游排比下游排減少9.8%,中間排比上游排減少40.5%。下游排Ⅱ序孔單位干料注入量比Ⅰ序孔減少12.3%,Ⅲ序孔比Ⅱ序孔減少22.2%;上游排Ⅱ序孔單位干料注入量比Ⅰ序孔減少5.5%,Ⅲ序孔比Ⅱ序孔減少24.0%;中間排Ⅱ序孔單位干料注入量比Ⅰ序孔減少12.5%,Ⅲ序孔比Ⅱ序孔減少18.7%。
表2 各排序孔單位水泥粘土注入量對比表 單位:kg/m
孔 序
排 序
|
Ⅰ序孔單位
注入量
|
Ⅱ序孔單位
注入量
|
Ⅲ序孔單位
注入量
|
各排序單位
注入量
|
下游排
|
650.61
|
570.50
|
443.73
|
528.27
|
上游排
|
562.15
|
531.33
|
403.84
|
476.49
|
中間排
|
346.03
|
302.88
|
246.26
|
283.48
|
各序孔單位注入量
|
520.76
|
468.16
|
360.32
|
|
3、開挖檢查分析
溢洪道施工,在樁號壩0+668.231~0+605.900m范圍內(nèi)開挖深度7.0m ,從開挖揭露的灌漿后壩體地層結構看,大孤石裂隙以及較松散的堆積體中均被水泥粘土漿結石充填密實,漿液結石最大寬度達25cm,漿液在地層中擴散延伸長度達20m余。
溢洪道閘室段開挖右邊坡垂直深度5米處的灌漿結石照片
|
灌漿施工期所建滲流量觀測系統(tǒng)位于壩下游河床,滲流量觀測從2001年7月22日至今,實測灌后最大滲流量為30.0L/s(相應庫水位高程669.48m),是灌漿前庫水位高程668.24m的滲流量5.2%,正常蓄水位670.50m的3.54%。
表3 灌漿前后相近庫水位滲漏量對照表
灌漿前
|
灌漿后
|
相近庫水位滲漏量比值
|
||||
庫水位(m)
|
滲漏量Q1(L/s)
|
觀測日期
|
庫水位(m)
|
滲漏量Q2(L/s)
|
觀測日期
|
Q2/ Q1
(%)
|
670.50
|
847★
|
|
669.48
|
30.0
|
2004.08.03
|
3.54
|
668.24
|
570
|
1998.10.12
|
668.24
|
13.9
|
2002.07.15
|
2.44
|
667.12
|
296
|
1998.11.01
|
667.57
|
10.0
|
2002.08.01
|
3.38
|
666.22
|
191
|
1998.11.14
|
666.51
|
10.6
|
2002.09.30
|
5.55
|
665.03
|
134
|
1998.12.01
|
665.13
|
8.7
|
2002.05.05
|
6.49
|
663.90
|
104
|
1998.12.14
|
664.07
|
4.4
|
2002.04.26
|
4.23
|
備注: 847★為設計根據(jù)多年觀測資料計算值
|
綜上所述,小南海天然地震堆積壩體帷幕灌漿工程,設計合理,施工質(zhì)量控制科學,防滲加固效果明顯。
6、結語
在小南海天然地震堆積壩體中作帷幕灌漿防滲加固工程,目前屬國內(nèi)唯一的先例。設計施工過程中,對鉆孔、灌漿技術參數(shù),灌漿材料、漿液配比、灌漿過程中特殊情況的處理、以及灌后質(zhì)量檢查方法等多項技術與工藝進行了較多的試驗探索,并取得成功經(jīng)驗。
該工程的成功實施,為我國今后解決類似工程問題積累了寶貴的設計和施工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