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法實用技術講座”前言
混凝土結(jié)構(gòu)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簡稱“平法”),是對我國混凝土結(jié)構(gòu)施工圖的設計表示方法的重大改革,被國家科委建設部列為國家級推廣的重點科技成果。
“平法”的實質(zhì),是把結(jié)構(gòu)設計師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與重復性勞動區(qū)分開來。一方面,把結(jié)構(gòu)設計中的重復性部分,做成標準化的節(jié)點構(gòu)造;另一方面,把結(jié)構(gòu)設計中的創(chuàng)造性部分,使用標準化的設計表示法——“平法”來進行設計。從而,達到簡化設計的目的。
這樣一來,結(jié)構(gòu)設計是簡單了,圖紙也大大減少了,設計的速度快了,改革的目的達到了。但是,給施工帶來了麻煩:圖紙看不懂!許多人這樣說。
“以前的圖紙設計得太細,以至任何人都能看懂,沒有資質(zhì)的人也能施工,從而造成許多質(zhì)量問題。現(xiàn)在只有經(jīng)過專業(yè)訓練的人才能看懂圖紙、才會施工,從而促進質(zhì)量的提高——這就是‘平法’的貢獻”,“平法”的設計者這樣說。
然而,設計簡單了,但施工麻煩了,預算的工作量更大了,這些矛盾如何解決呢?不少人對我提出這樣的問題。我說,我們的“平法”鋼筋軟件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不過,在推廣“平法”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例如:不少搞設計的同志運用“平法”的時候不標準、不規(guī)范;許多預算人員和施工人員技術素質(zhì)不高,對“平法”理解得不全面、不正確。這些問題不解決,光有一個“平法”鋼筋軟件也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任何一項重大科學技術的推廣,必然要伴隨一個廣泛的群眾性的技術普及運動。以前的結(jié)構(gòu)圖紙很詳細,大家都能看得懂。現(xiàn)在使用了“平法”設計,有很多人看不懂。將來經(jīng)過技術普及和提高,大家又都能看得懂了。這個“看得懂——看不懂——又看得懂”的過程,就是一個螺旋式的上升過程,就是全民族科技水平提高的過程。我們舉辦“平法”培訓、編寫“平法”教材,就是想為促進這個轉(zhuǎn)化而做出一點微薄的貢獻。
在省工程造價協(xié)會和各地市協(xié)會的支持下,我們舉行了多期的“平法”(以03G101-1為中心)的培訓工作。但是,這僅僅是一個開端,繼03G101-1圖集之后,國家又發(fā)布了03G101-2(樓梯)、03G101-3(筏形基礎)、03G101-4(樓板)等圖集,而且,我們對“平法”技術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提高,因此,在全國范圍內(nèi)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研究“平法”技術的必要,這就是我們舉辦這個“平法實用技術講座”的目的。講座采用問答方式進行,內(nèi)容有一定的連貫性。
在學習推廣“平法”的過程中,我們在網(wǎng)上或其他場合與“平法”創(chuàng)始人陳青來教授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討論,還有和廣大工程技術人員的交流,當然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自己的鉆研和理解。由于個人水平有限,如有認識不到或錯誤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
編者陳達飛
2005年7月于太原
1、我們現(xiàn)在有舉辦平法實用技術培訓班的教材,一共兩本:一本是《平法實用技術講座》,另一本是《平法梁圖上作業(yè)法》(講解如何從梁的集中標注和原位標注計算出梁的各種鋼筋的方法。)如有需要者可電話聯(lián)系:0351-7221963 或 0351-7229950
2、將來是準備出書的。待正式出版之后再通知大家。
問:在實際工程中,經(jīng)常看到框架梁的懸挑端要進行眾多內(nèi)容的原位標注,這里面有哪些道理?在梁的懸挑端上要進行哪些原位標注?
答: 框架梁的“懸挑端”與一般的“跨”不同,也可以說它是特殊的“跨”,因為“懸挑端”的力學特征和工程做法與框架梁內(nèi)部各跨截然不同。所以,在設計圖紙時,要保證在“懸挑端”有足夠信息的原位標注。在使用我們的“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時,也要在“懸挑端”做好原位標注。
需要注意的具體事項如下:
1、在懸挑端的“上部跨中”的位置進行上部縱筋的原位標注。因為懸挑端的上部縱筋是“全跨貫通”的,所以原位標注在“上部跨中”是應該的。
2、在懸挑端進行下部鋼筋的原位標注。懸挑端的下部鋼筋為受壓鋼筋,它只需要較小的配筋就可以了,不同于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縱筋(受拉鋼筋)。換句話說,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縱筋不伸到懸挑端內(nèi),而伸到端部框架柱外側(cè)然后拐15d的直鉤。
3、在懸挑端進行箍筋的原位標注。懸挑端的箍筋不同于框架梁集中標注的箍筋。因為框架梁集中標注的箍筋一般都有“加密區(qū)和非加密區(qū)”的設置,例如:采用φ8@100/200(2) 這種格式。而懸挑端的箍筋一般沒有“加密區(qū)和非加密區(qū)”的區(qū)別,只有一種間距,例如:采用φ8@200(2) 這種格式。
4、在懸挑端進行梁截面尺寸的原位標注。懸挑端一般為“變截面”構(gòu)造,例如,梁根截面高度為700,而梁端截面高度為500,設梁寬300,則其截面尺寸的原位標注為:300*700/500。在軟件操作中,則把它標注在原位標注的“截面尺寸”一欄中。
問:陳教授,我有個問題
多肢箍時,外箍是包住梁主筋,內(nèi)箍包住幾跟鋼筋呢?比如梁主筋為5根,我的內(nèi)箍應該怎么箍法?
謝謝回答~
答:我的觀點是:
1、梁的主筋(不論是上部縱筋還是下部縱筋),都應該在梁寬范圍內(nèi)(具體說是應該在外箍寬度的范圍內(nèi))均勻分布。
2、采用“大箍套小箍”方式的梁內(nèi)箍的每個垂直肢(不論是雙肢箍還是單肢箍的垂直肢),都應該在梁寬范圍內(nèi)對稱分布。
3、根據(jù)上述原則,當“梁主筋為5根”時,梁內(nèi)箍應該箍住第2、4兩根梁主筋。
再問:謝謝您,還想問的是,如果梁上下鋼筋根數(shù)不一樣,比如上部5根下部六根
這時,應該遵循什么原則?
答:再補充一下“梁上下鋼筋根數(shù)不一樣,比如上部5根、下部6根”的問題:
6、最近和施工經(jīng)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討論了這個問題,他介紹了他們在工程施工中的習慣做法:
把梁的6根下部縱筋按間距均勻來布置。梁的5根上部縱筋的第2根和第4根與梁下部縱筋的第2根和第5根分別上下對齊,梁上部縱筋的第3根就布置在梁的正中央。(按四肢箍)其內(nèi)箍套住梁上部縱筋的第2根和第4根(也就是梁下部縱筋的第2根和第5根)——這樣保證了內(nèi)箍的垂直肢是垂直的。
7、這樣,又得出了梁鋼筋布置的一條原則:縱向受拉鋼筋優(yōu)先均勻布置。(在本例中,梁的下部鋼筋是縱向受拉鋼筋,所以優(yōu)先把梁的6根下部縱筋按間距均勻來布置。)
再問:陳教授要是按您的說法,那么小箍與外圍大箍的重疊部分不是太長了嗎?
答:1、為了“實現(xiàn)受力縱筋的均勻分布”,有時小箍與外圍大箍的重疊部分長了一點,也是在所難免。
2、“小箍”寬度的計算,應該以“實現(xiàn)受力縱筋的均勻分布”為控制條件,而不應以“箍筋立柱均勻分布”為控制條件。
問:03G101-1圖集關于純懸挑梁(XL)和各類梁的懸挑端配筋構(gòu)造有哪些規(guī)定?其上部縱筋和下部縱筋各有什么特點?
答:純懸挑梁(XL)和各類梁的懸挑端的主筋是上部縱筋。03G101-1圖集第66頁是這樣說的:
1、第一排上部縱筋,“至少兩根角筋,并且不少于第一排縱筋的二分之一”的上部縱筋一直伸到懸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彎直伸到梁底。“其余縱筋彎下”(即鋼筋不下彎45度的斜坡)。
例如:第一排上部縱筋有4根,則第1、4兩根一直伸到懸挑梁端部,第2、3兩根在端部附近彎下45度的斜彎。
再例:第一排上部縱筋有5根,則第1、3、5三根一直伸到懸挑梁端部,第2、4兩根在端部附近彎下45度的斜彎。
2、第二排上部縱筋伸到懸挑端長度的0.75 處。
3、純懸挑梁(XL)的上部縱筋在支座的錨固:圖上的標注為“伸至柱對邊(柱縱筋內(nèi)側(cè))且≥0.4La”。
而在“注1”中指出:“當純懸挑梁的縱向縱筋直錨長度≥La且≥0.5hc+5d時,可不必往下彎錨;當直錨伸至對邊仍不足La時,則應按圖示彎錨;當直錨伸直對邊仍不足0.4La時,則應采用較小直徑的鋼筋。”——可見,純懸挑梁的錨固方式和做法,與框架梁在端支座上的錨固方式和做法相同。
4、至于純懸挑梁和各類梁的懸挑端的下部縱筋在支座的錨固:其錨固長度螺紋鋼為12d,光面鋼筋為15d 。
有人問: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縱筋是否一直伸到懸挑端上去?回答是:不應伸到懸挑端上去。因為這兩種鋼筋的作用截然不同: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縱筋是受拉鋼筋,它一般配筋較大;而懸挑端的下部鋼筋是受壓鋼筋,它只需要較小的配筋就可以了。所以,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縱筋的做法是伸到邊柱進行彎錨;而懸挑端的下部鋼筋是插入柱內(nèi)直錨即可。
這里,還需要說明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有人問,純懸挑梁和各類梁的懸挑端是否考慮抗震?回答是:在設計時不考慮抗震。你看看圖集中計算錨固長度時使用“La”而不是使用“LaE”就明白了。
第二個問題:上述第“1”條中“上部縱筋一直伸到懸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彎直伸到梁底”的問題。從圖中在鋼筋圖形旁邊標注“≥12d”,于是有些人以為鋼筋的直鉤長度等于12d即可?墒顷惽鄟斫淌谡f,大家要注意“圖形語言”,在大樣圖中鋼筋的直鉤一直通到梁底。所以,正確的理解是:鋼筋直鉤一直通到梁底,同時≥12d 。
第三個問題:上述第“1”條中第一排上部縱筋“彎下”45度的做法僅適用于“長懸挑梁”——這個問題另列專題在后面討論。
再問:純懸挑梁(XL)和各類梁的懸挑端的主筋是上部縱筋。03G101-1圖集第66頁是這樣說的:
1、第一排上部縱筋,“至少兩根角筋,并且不少于第一排縱筋的二分之一”的上部縱筋一直伸到懸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彎直伸到梁底。“其余縱筋彎下”(即鋼筋不下彎45度的斜坡)。
解釋中的:(即鋼筋不下彎45度的斜坡)“不下彎”是否是筆誤,按例子其余鋼筋在端部附近彎下45度的斜彎。
答:你看得很仔細,非常感謝。“不下彎”確是筆誤,應為:
1、第一排上部縱筋,“至少兩根角筋,并且不少于第一排縱筋的二分之一”的上部縱筋一直伸到懸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彎直伸到梁底。“其余縱筋彎下”(即在端部附近鋼筋下彎45度的斜坡)。
再問:懸挑梁的支座,有負筋的話,那負筋的長度按長跨嗎>\
比如啊,兩跨,懸挑的左邊是6米,懸挑2米,那負筋一直伸到懸挑端部嗎?要彎下嗎?
我們這邊對于懸挑有一個詳圖的,就是角筋啊,一直伸到懸挑端部,彎下,再往根部伸兩寬加50,在上彎45度,再往根部伸20倍鋼筋直徑.
還有股金開口一定要放下面嗎?(一般人家多這樣做,如果股金開口放在上面可以嗎?
答: 1、懸挑梁的“負筋”——也就是懸挑梁的主要受力鋼筋(受拉鋼筋),它應該在整個懸挑長度“滿布”。比如你所舉的例子,就是在“懸挑2米”的長度范圍貫通布筋——當伸至盡端時,向下拐至梁底。這一點在03G101-1圖集第66頁說得明白,我在“平法講座”正講到懸挑梁的構(gòu)造要求,你可以繼續(xù)看看。
2、關于“懸挑有一個詳圖的,就是角筋啊,一直伸到懸挑端部,彎下,再往根部伸兩寬加50,在上彎45度,再往根部伸20倍鋼筋直徑”這樣的問題,我也曾經(jīng)和陳青來教授討論過,他說,懸挑鋼筋的形狀沒必要搞得如此復雜,按標準圖集即可。不過,我認為,如果某個具體工程的設計師已經(jīng)做出這樣的設計,那么還是應該按照設計師的要求去施工。因為在具體工程中,設計師是優(yōu)先于標準圖集的。
3、關于“箍筋”的開口朝向問題,我前天在回答“關于箍筋的問題”時已經(jīng)詳細回答過了,你可以翻開看看。
問:1、梁的下部縱筋一定要在中間支座錨固嗎?
2、從03G101-1圖集第54頁的圖中,兩邊鋼筋的切斷點都在中間支座上,可否理解為兩邊鋼筋在中間支座搭接?
3、不是說“能通則通”嗎?支座兩邊直徑相同的鋼筋貫穿中間支座,不是可以降低支座處的鋼筋擁擠程度嗎?
答:1、從03G101-1圖集第54頁的圖中可以看出,框架梁的下部縱筋一般都在中間支座錨固。
其錨固長度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1) ≥ LaE
(2) ≥ 0.5hc + 5d (即是“超過柱中心線5d”)
2、第54頁圖中所示的“梁下部縱筋在中間支座的構(gòu)造”,說的是“鋼筋錨固”,而不是“鋼筋搭接”。“鋼筋搭接”是兩根鋼筋之間的行為,“鋼筋錨固”是一根鋼筋對于支座的行為。圖中所標出的“錨固長度”是每根鋼筋從支座邊緣到切斷點的距離。按錨固長度兩個條件之一的“≥LaE”來看,下部縱筋的切斷點一般應該伸過支座的另一邊了,而不是“在支座內(nèi)部”了。
3、“能通則通”一般是對于梁的上部縱筋說的,梁的上部縱筋在中間支座上“能通則通”,而上部縱筋可以在上部跨中1/3跨度的范圍內(nèi)進行連接。但是,梁的下部鋼筋不能在支座上“能通則通”、而讓鋼筋在下部跨中進行連接。因為,下部跨中是正彎矩最大的地方,鋼筋是不允許在此范圍內(nèi)連接的。
再問:2005年10月21日聽了陳青來教授的講座:下部鋼筋也能連通布置,可以在支座處1/3跨度的范圍內(nèi)連接(一般用機械連接)。
答:陳青來教授講的是兩點不同的意思:
1、對于“非抗震框架梁”來說,可以在“支座處1/3跨度的范圍內(nèi)連接”,因為這里沒有正彎矩。——03G101-1圖集也已經(jīng)肯定了這一點。
2、如果采用一級機械連接,可以在任何位置上進行連接。因為一級機械連接經(jīng)過國家的多次試驗,證明是相當可靠的(拉力試驗的鋼筋破壞點都不在機械連接處)。
問: 03G101-1圖集第65頁中間支座上部縱筋的延伸長度,只在第一排鋼筋上面標注尺寸“Ln / 3” 。 現(xiàn)在工程中出現(xiàn)了中間支座第二排上部縱筋,其延伸長度如何處理?是否可按“框架梁”的“Ln / 4”來處理?
答:答案是肯定的,非框架梁的中間支座上部縱筋的延伸長度同“框架梁”。根據(jù)如下:
03G101-1圖集第28頁第4節(jié)“梁支座上部縱筋的長度規(guī)定”第4.4.1條:“為方便施工,凡框架梁的所有支座和非框架梁(不包括井字梁)的中間支座上部縱筋的延伸長度a0值在標準構(gòu)造詳圖中統(tǒng)一取值為:第一排非通長筋及與跨中直徑不同的通長筋從柱(梁)邊起延伸至Ln / 3位置;第二排非通長筋延伸至Ln / 4位置。”
問:非框架梁L配筋構(gòu)造: 圖集第65頁
1、中間支座的上部縱筋(支座負筋)延伸長度為Ln1 /3 。
2、端支座的上部縱筋延伸長度標注值為Ln1 /5 ,然而后面還跟著一個“(Ln1 /3)”。
非框架梁端支座的上部縱筋延伸長度取Ln1 /5 還是Ln1 /3? 什么時候取Ln1 /5 ?什么時候取Ln1 /3 ?
答: 非框架梁L配筋構(gòu)造: 圖集第65頁
1、一般情況下,梁端部上部縱筋取 Ln1 /5 (Ln1為本跨的跨度值)。
2、圖題“非框架梁L配筋構(gòu)造”的下方有一附注“(括號內(nèi)的數(shù)字用于弧形非框架梁)”。所以,我們可以理解“Ln1 /5 后面跟著的一個(Ln1 /3)”的意義為:
弧形非框架梁的梁端部上部縱筋取 Ln1 / 3 (Ln1為本跨的跨度值)
3、本頁的“注1”指出:
當端支座為柱、剪力墻、框支梁或深梁時,梁端部上部縱筋取 Ln / 3 ,Ln 為相鄰左右兩跨中跨度較大一跨的跨度值。
這一條必須注意。當一道非框架梁兩端支座的屬性不同(例如一端為普通框架梁,另一端為剪力墻)的時候,這兩個端支座上部縱筋的延伸長度是不同的。
有人要問:什么是“深梁”?(注:《混凝土結(jié)構(gòu)設計規(guī)范》中找不到“深梁”的定義。)
《簡明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構(gòu)造手冊》中關于深梁的定義:
對L0/h<5的鋼筋混凝土梁宜按深受彎構(gòu)件進行設計。其中L0/h≤2的鋼筋混凝土簡支梁和L0/h≤2.5的鋼筋混凝土連續(xù)梁成為深梁。
此處,h 為梁截面高度;
L0 為梁的計算跨度?扇c和1.15 Ln兩者中的較小值,
Lc 為支座中心線之間的距離
Ln 為梁的凈跨
問:03G101-1圖集第65頁“L配筋構(gòu)造”,下部縱筋在端支座的錨固,圖示尺寸為直錨“12 d(La)” 。
1、下部縱筋在端支座的錨固——標注“(La)”是做什么用的?
2、03G101-1圖集第35頁的注3指出:“在任何情況下,錨固長度不得小于250mm”,F(xiàn)在非框架梁下部縱筋“直錨12d”是不是太小了?
答: 1、注意看圖題“非框架梁L配筋構(gòu)造”下面括號內(nèi)的標注“括號內(nèi)的數(shù)字用于弧形非框架梁”。所以,“(La)”用于弧形非框架梁下部縱筋在端支座的錨固。
2、03G101-1圖集第35頁的表格題目是“受拉鋼筋的最小錨固長度La”,所以,該表格的注3:“在任何情況下,錨固長度不得小于250mm”指的是受拉鋼筋的最小錨固長度。
由于在設計中非框架梁不考慮抗震作用,所以非框架梁的正彎矩只存在于跨中,在支座附近沒有正彎矩。這樣,非框架梁下部縱筋在支座附近為“受壓鋼筋”,所以不受圖集35頁“受拉鋼筋的最小錨固長度不得小于250mm”的制約,直錨12d 就足夠了。
3、還有請大家注意本頁的注6:“梁下部肋形鋼筋的直錨長度見圖注;當為光面鋼筋時,梁下部鋼筋的直錨長度為15d 。”這就是說,直錨長度12d用于螺紋鋼筋,直錨長度為15d用于光面鋼筋(一級鋼筋)。
問:1、03G101-1圖集關于“梁變截面”有哪些規(guī)定?
2、有的設計把一道梁的某跨尺寸改變得與其他跨大相徑庭,不僅截面尺寸不一樣,而且梁頂面標高也不一樣,還不如另設一個“梁編號”。
3、“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是如何解決“梁變截面”問題的?
答:1、 “梁原位標注變截面”是03G101-1圖集所允許的。
(1) 03G101-1圖集第26頁指出:當在梁上集中標注的內(nèi)容(即梁截面尺寸、箍筋……)不適用于某跨或某懸挑部分時,則將其不同數(shù)值原位標注在該跨或該懸挑部位,施工時應按原位標注數(shù)值取用。
(2) “梁原位標注變截面”在實際工程中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
2、“梁變截面”問題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
(1) “梁變截面”可能變截面高度,也可能變截面寬度。
由此引起的相鄰兩跨梁的截面關系,可能有多種情況:
上平下不平、下平上不平、左平右不平、右平左不平
或者是上面幾種情況的組合。
(2) 由此引起的“鋼筋”問題,不僅是“箍筋”,而且更為難于判斷和處理的是:變截面跨與相鄰左右兩跨梁的縱筋的走向處理。(詳見03G101-1圖集第61頁)
第61頁有7個節(jié)點構(gòu)造圖。其實,第61頁的構(gòu)造做法的基本點的就是:
能通則通:能伸入另一側(cè)梁的縱筋的直錨長度為 LaE (La)
不能伸入另一側(cè)梁的縱筋就進行彎錨,即伸至對邊后彎鉤 15d ,其直錨水平段要求≥ 0.4 LaE (≥ 0.4 La )
〖注〗“能通則通”還表現(xiàn)在以下一點:
當梁下部縱筋抬升的斜率≤1/6時:(節(jié)點⑥)支座兩邊相同直徑的下部縱筋可連續(xù)布置即抬升穿越支座。
(3) 什么事情都有個“度”。如果“梁變截面”變得太離譜了,造成某跨的截面長寬尺寸與鄰跨大不相同,而且梁頂標高也不一樣,那真的不明白把這樣的兩跨梁編成同一梁號還有什么意義?我以為,不同的各跨梁編成同一個梁號,是為了使梁的上部通長筋能夠貫穿各跨。如果連“梁頂標高”都不一致,則這樣拼湊起來的“一根梁”還有什么意思?好不如分開編成兩個不同的梁號算了。
3、我們的“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軟件,先抓住最普遍的情況入手去解決“梁變截面”問題。
(1) 經(jīng)過調(diào)查研究,實際工程中,最普遍的“梁原位標注變截面”方式是:
只變“截面高度”——而截面寬度一般不變。
相鄰兩跨梁的截面關系是:上平下不平。
(2) 這樣,處理起來就比較簡單了:
① 變截面的“當前跨”——只需要把“箍筋尺寸”改變一下。
② 整道梁的“上部通長筋”可以直通過去。
③ 而梁的“下部縱筋”可以采用“按跨錨固”的方法來解決。
(3) 在梁原位標注的屬性框中有一欄的名稱為“截面尺寸”。
這樣,該欄可以接受以下格式的數(shù)據(jù)輸入:
300*700 —— 加腋修正(當集中標注格式為300*700Y500*250時)
300*700/600 —— 懸挑端變截面 (斜線前面為梁根的截面高度)
300*600 —— (水平)變截面 (當寬度與集中標注不同,要提示)
【說明】 “懸挑端變截面”還可能是“300*600/500”的格式,即梁根截面高度(600)不同于相鄰跨的高度(700)。
問:“平法梁”的加腋構(gòu)造有幾種?在何處使用?
答: 1、綜觀03G101-1到04G101-3圖集,“平法梁”的加腋構(gòu)造有兩大類,一類是垂直方向的加腋,另一類是水平方向的加腋(側(cè)腋)。
2、03G101-1圖集第60頁“框架梁加腋構(gòu)造”是垂直方向的加腋,具體說是在框架梁底部的加腋。其構(gòu)造特點是加腋部位的主筋伸進框架梁或框架柱內(nèi)的長度≥LaE(≥La)。
這種加腋構(gòu)造是設計指定的。例如,在梁的集中標注中注寫梁截面高度時標明
300*700Y500*250
其中“Y”后面的“500”表示腋長,“250”表示腋寬。知道腋長和腋寬,就可以求出該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度,加上直錨長度LaE,就可以計算出加腋主筋的長度。此外,加腋部位的箍筋是變截面高度的。
框架梁加腋構(gòu)造也可以在原位標注時標出,其注寫格式同集中標注。
同時請注意,當在集中標注中規(guī)定了“梁加腋”的時候,如果在某跨梁的原位標注中注寫相同尺寸的矩形截面(例如:300*700),則表示這跨梁取消“加腋”。
我們的“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具備在集中標注和原位標注中進行“加腋”標注的功能和鋼筋計算功能。
3、04G101-3圖集第33頁和第38頁分別為基礎主梁和基礎次梁的“梁高加腋構(gòu)造”。這也是垂直方向的加腋。其加腋構(gòu)造的特點與上述框架梁加腋構(gòu)造相同,只是上下方向相反——“框架梁加腋構(gòu)造”是在梁底部,而“基礎梁加腋構(gòu)造”是在梁頂部。
基礎梁的“梁高加腋構(gòu)造”也是設計指定的。其集中標注和原位標注的方式同框架梁。
4、04G101-3圖集第31頁表示“基礎主梁與柱結(jié)合部側(cè)腋構(gòu)造”。這是水平方向的加腋構(gòu)造。
值得注意的是,基礎主梁的這種“加側(cè)腋”的構(gòu)造不在施工圖上進行標注,施工圖也不給出結(jié)構(gòu)詳圖,施工人員和預算人員自己根據(jù)04G101-3圖集圖集進行施工和計算。“基礎主梁加側(cè)腋”的條件是:當基礎主梁的截面寬度≤柱截面寬度時,基礎主梁在柱的附近就必須加側(cè)腋,以實現(xiàn)“梁包柱”的構(gòu)造要求。
問: 1、什么時候執(zhí)行“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筋”?
2、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筋斷點距支座邊緣 0.1 Ln1——由于它離開了支座,會使梁失去支座的支承嗎?
3、03G101-1圖集規(guī)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筋斷點距支座邊緣 0.1 Ln1
而00G101-1圖集規(guī)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筋斷點距支座邊緣 0.05 Ln1,如果現(xiàn)在執(zhí)行用00G101-1圖集設計的舊施工圖,我們是采用“0.05 Ln1”還是“0.1 Ln1”?
答:1、“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筋”是由設計師指定的。當在下部縱筋的規(guī)格后面加上“(-k)”這樣的注寫時,就表示有k根下部縱筋不伸入支座。例如:
6φ25 2(-2) / 4 表示上排縱筋為2φ25且不伸入支座;
下排鋼筋為4φ25 全部伸入支座。
2φ25+ 3φ22(-3) / 5φ25 上排縱筋為2φ25和3φ22,其中3φ22不伸入支座;
下排鋼筋為5φ25 全部伸入支座。
2、03G101-1圖集第60頁規(guī)定了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筋斷點位置:
(1) 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筋斷點距支座邊緣 0.1 Ln1(本跨的凈跨)
(2) 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筋限于梁的第二排下部縱筋。 第一排下部縱筋按照以前的規(guī)定伸入支座。
由于有第一排下部縱筋伸入支座,所以梁不會失去支座的支承。此外,在豎向荷載的作用下,每跨梁的正彎矩最大值在跨中,而在還未到達支座的地方,彎矩包絡線就已經(jīng)上升為負彎矩了。所以,在支座附近是沒有正彎矩存在的,第二排下部縱筋不伸入支座也就不會對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不利影響了。
然而,如果考慮水平地震力的作用,在支座附近是存在正彎矩的。這個正彎矩的大小如何,第二排下部縱筋該不該伸入支座,這些問題只有設計師才知道。所以,“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筋”是由設計師指定的。當設計師沒有指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筋”的時候,施工人員不能自作主張執(zhí)行“梁下部縱筋不伸入支座”。
3、雖然00G101-1圖集規(guī)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筋斷點距支座邊緣 0.05 Ln1 ,但是03G101-1圖集規(guī)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筋斷點距支座邊緣 0.1 Ln1 ,陳青來教授在講課時說過,新規(guī)定更加合理。 而且,03G101-1圖集的發(fā)行,宣告了00G101-1圖集的廢止。所以,現(xiàn)在施工的工程,應該執(zhí)行現(xiàn)行的03G101-1圖集的規(guī)定。
問: 執(zhí)行“梁插柱”做法時,
當頂梁上部縱筋配筋率≤1.2%時,頂梁上部縱筋伸入邊柱外側(cè)的直段長度≥1.7 LaE
當頂梁上部縱筋配筋率>1.2%時,頂梁第一排上部縱筋伸入邊柱外側(cè)1.7 LaE + 20d , 第二排上部縱筋伸入邊柱外側(cè)1.7 LaE 。
現(xiàn)在的問題是:如何計算“頂梁的上部縱筋配筋率”?
答: 1、“梁上部縱筋配筋率”的計算方法:
梁上部縱筋(如果有兩排鋼筋的話,兩排都要算)的截面積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積。
梁有效截面積為梁寬乘以梁的有效高度。
梁的有效高度:當配一排筋時為梁高減35,兩排筋時為梁高減60 。
2、我們的“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當用戶在“系統(tǒng)參數(shù)”中選擇“梁插柱”的做法后,軟件不但能自動地按“梁插柱”來計算柱縱筋和梁縱筋,而且能夠自動地計算“頂梁的上部縱筋配筋率”,當計算出這個配筋率>1.2%時,就自動執(zhí)行“1.7LaE+20d”的修正算法。
問:執(zhí)行“柱插梁”做法時,
當邊柱外側(cè)縱筋配筋率≤1.2%時,邊柱外側(cè)縱筋伸入WKL頂部 ≥ 1.5 LaE
當邊柱外側(cè)縱筋配筋率>1.2%時,一半的柱外側(cè)縱筋伸入屋面框架梁1.5 LaE; 另一半的柱外側(cè)縱筋伸入頂梁1.5 LaE + 20d 。
現(xiàn)在的問題是:如何計算“邊柱的外側(cè)縱筋配筋率”?
答: 1、“柱外側(cè)縱筋配筋率”的計算方法:柱外側(cè)縱筋(包括兩根角筋)的截面積除以柱的總截面積。
2、我們的“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當用戶在“系統(tǒng)參數(shù)”中選擇“柱插梁”的做法后,軟件不但能自動地按“柱插梁”來計算柱縱筋和梁縱筋,而且能夠自動地計算“柱外側(cè)縱筋配筋率”,當計算出這個配筋率>1.2%時,就自動執(zhí)行“1.5LaE+20d”的修正算法。
問: 03G101-1圖集第55頁和第56頁都是講“抗震屋面框架梁WKL縱向鋼筋構(gòu)造”,其實,主要講的是抗震屋面框架梁和邊框架柱之間的關系,我們不妨把這種關系稱作“頂梁邊柱”。這兩個圖的區(qū)別是:第55頁是邊框架柱的外側(cè)縱筋插入屋面框架梁的頂部(簡稱為“柱插梁”);第56頁是屋面框架梁的上部縱筋插入邊框架柱的外側(cè)(簡稱為“梁插柱”)。
現(xiàn)在的問題是:
1、“柱插梁”和“梁插柱”在鋼筋構(gòu)造上各有什么特點?
2、何時選用“柱插梁”?何時選用“梁插柱”?
答:“頂梁邊柱”涉及了框架結(jié)構(gòu)中的兩種主要構(gòu)件:框架柱和框架梁。在抗震作用上,框架柱和剪力墻起到“首當其沖”的作用,而框架梁起到“耗能構(gòu)件”的作用——這就是當水平地震力到來的時候,框架梁能夠通過自身的彎曲變形,來消耗由框架柱傳遞過來的地震力。在抗震過程中,框架結(jié)構(gòu)的頂角部位是應力集中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受到破壞的地方,所以,加強“頂梁邊柱”的鋼筋構(gòu)造,對于整個框架結(jié)構(gòu)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有重大的意義。
1、下面講解“柱插梁”和“梁插柱”這兩種做法各有什么特點。
(1) 先看03G101-1圖集第55頁,也就是“柱插梁”的做法。(圖集第37頁抗震邊柱和角柱柱頂縱向鋼筋構(gòu)造(一)也就是“柱插梁”的做法。)
第55頁:(上圖)當邊柱外側(cè)縱筋配筋率≤1.2%時,
邊柱外側(cè)縱筋伸入WKL頂部 ≥ 1.5 LaE (注意:從梁底算起)
WKL上部縱筋的直鉤伸至梁底(而不是15d),當加腋時伸至腋根部位置。
(下圖):當邊柱外側(cè)縱筋配筋率>1.2%時,
柱外側(cè)縱筋的兩批截斷點相距 20d —— 即:一半的柱外側(cè)縱筋伸入屋面框架梁1.5 LaE; 另一半的柱外側(cè)縱筋伸入頂梁1.5 LaE + 20d 。
(2) 再看03G101-1圖集第56頁,也就是“梁插柱”的做法。(圖集第37頁抗震邊柱和角柱柱頂縱向鋼筋構(gòu)造(二)也就是“梁插柱”的做法。)
第56頁:(上圖)當頂梁上部縱筋配筋率≤1.2%時,
WKL的上部縱筋伸入邊柱外側(cè)的直段長度 ≥ 1.7 LaE (從拐點算起)
邊柱外側(cè)縱筋伸入WKL頂部后,彎直鉤 12d 。
(下圖):當頂梁上部縱筋配筋率>1.2%時,
梁上部縱筋的兩批截斷點相距 20d —— 按圖示的要求就是:屋面框架梁的第一排上部縱筋伸入邊柱外側(cè)1.7 LaE + 20d , 第二排上部縱筋伸入邊柱外側(cè)1.7 LaE 。
(3) 無論55頁還是56頁,在屋面框架梁與邊柱相交的角部外側(cè)設置一種附加鋼筋(當柱縱筋直徑≥25時設置):
“直角狀鋼筋” 邊長各為300mm
間距 ≤150mm,但不少于 3φ10
有人提問:這幾根“直角狀鋼筋”的作用是不是為了防止柱外側(cè)角部的混凝土開裂的?其實不然,大家注意看本頁右上角圖就明白了,那是因為柱縱筋伸到柱頂彎90度直鉤時有一個弧度,這就造成柱頂部分的加密箍筋無法與已經(jīng)拐彎的外側(cè)縱筋綁扎固定,這幾根“直角狀鋼筋”正是起到固定柱頂箍筋的作用的。
2、比較“柱插梁”和“梁插柱”這兩種做法,各有什么優(yōu)缺點呢?
(1) “柱插梁”:
做法:邊柱外側(cè)縱筋伸入頂梁,與梁上部縱筋搭接1.5LaE 。
優(yōu)點:施工方便。
缺點:造成梁端部水平鋼筋密度增大,不利于混凝土的澆筑。我們大家都知道,梁柱交叉的節(jié)點區(qū)域是鋼筋密度最大的地區(qū),要保證梁的上部縱筋之間達到規(guī)定的“水平凈距”(上部縱筋的凈距為不小于30mm和1.5倍的鋼筋直徑)已經(jīng)相當困難,現(xiàn)在又加上從柱外側(cè)拐過來的柱縱筋,不就更加擁擠了嗎?
(2) “梁插柱”:
做法:頂梁的上部縱筋下伸與邊柱外側(cè)縱筋搭接1.7LaE 。
優(yōu)點:梁端部能保證鋼筋的水平凈距,有利于混凝土的澆筑。
其實這不是本做法的“缺點”:就是有些施工單位還在遵循“把施工縫留在梁底50mm”的壞習慣做法——之所以說它是“壞習慣”,是因為這個部位正是地震最容易破壞的地方,F(xiàn)在,不少地區(qū)已經(jīng)發(fā)出強制性規(guī)定,整個一層的柱墻梁板必須一口氣現(xiàn)澆完成,不允許把把施工縫留在梁底。另外,使用“梁插柱”方法所用的鋼筋略多于“柱插梁”方法。
3、何時選用“柱插梁”?何時選用“梁插柱”?
這應該是在施工圖設計時加以說明的問題,或者在施工組織設計中加以說明。
4、“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的一個顯著特點:
我們的“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同時編制了“柱插梁”和“梁插柱”這兩種做法的程序。為了方便用戶的調(diào)用,軟件特地設置了下面的“系統(tǒng)參數(shù)”:
邊框架柱與屋面框架梁節(jié)點構(gòu)造:
1、邊柱外側(cè)縱筋伸入屋面框架梁內(nèi)1.5LaE
2、屋面框架梁上部縱筋彎直鉤伸入邊柱外側(cè)1.7LaE
這是一個“算法”類型的參數(shù)。有了“系統(tǒng)參數(shù)”,用戶就不用打開我們的程序,而可以通過選擇合適的“系統(tǒng)參數(shù)”,來改變鋼筋計算的算法進程。這樣,用戶在完成結(jié)構(gòu)平面圖的鋼筋標注之后,可以通過分別選擇上述的系統(tǒng)參數(shù),在軟件輸出的《工程鋼筋表》中看到“柱插梁”和“梁插柱”對框架柱和框架梁縱向鋼筋的影響。
值得向大家指出的是:“頂梁邊柱”并不是只有到了建筑物的“頂層”才會出現(xiàn)這樣的構(gòu)造。在實際工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高低跨”這樣的建筑結(jié)構(gòu),當處于“低跨”部分的框架“局部到頂”時,也要執(zhí)行“頂梁邊柱”的構(gòu)造做法。——我們的“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具有自動判斷框架“局部到頂”的功能,從而在任何復雜的環(huán)境下,都能正確地執(zhí)行“頂梁邊柱”的構(gòu)造做法。
所以,我曾經(jīng)講過,“頂梁邊柱”是平法圖集的一個精彩之處,也是我們的“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的一個精彩之處——只有真正吃透平法技術“一平二整”的精髓,才有可能使“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達到這樣的效果。研制“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除了要全面掌握軟件編程技術以外,還要熟練地掌握“平法”技術,這就需要具備較深厚的建筑工程結(jié)構(gòu)和鋼筋混凝土的理論知識,以及施工管理的實踐經(jīng)驗,甚至鋼筋工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這一切都是我們所具有的。因此,專業(yè)技術的優(yōu)勢,必然造就軟件的優(yōu)勢。
、
問:有的工程設計采用了“大跨度”的框架梁,例如一個單跨跨度大于10米,這樣的框架梁一個單跨的凈跨長度就超出了鋼筋的定尺長度,此時,鋼筋的連接是不可避免的。這時如何進行鋼筋連接呢?
答: 1、對于“單跨寬度≥定尺長度”的情形,鋼筋的連接是不可避免的。
2、施工規(guī)范不是禁止鋼筋的連接,而是如何保證鋼筋連接的可靠性。施工規(guī)范指出,鋼筋連接要避開箍筋加密區(qū)和構(gòu)件內(nèi)力(彎矩)最大區(qū)。箍筋加密區(qū)是明擺著的,可以看得見的,因此也是可以避開的。但是,“彎矩最大區(qū)”在施工圖上是看不出來的,而且設計師一般也不向施工人員進行“彎矩最大區(qū)”的交底。同時,在前面的討論中我們已經(jīng)知道,在框架梁的下部難以找到“正彎矩較小”的地區(qū)。所以,要想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規(guī)范”,確實很困難。
3、關鍵的問題是“鋼筋連接的質(zhì)量”。如果鋼筋接頭是高質(zhì)量的,在進行鋼筋拉力試驗時,被拉斷的地方都不在鋼筋接頭處。陳青來教授在講課中說過,這樣的鋼筋接頭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應用。陳教授尤其推薦采用“一級機械連接”,國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實驗,證明這種機械連接接頭是十分可靠的。
問:如果按“框架梁的下部縱筋在中間支座錨固”的原則進行配筋,對于中間跨的下部縱筋來說,其鋼筋長度 = 凈跨長度 + 2 * LaE 顯然這是比較費鋼筋的。有沒有可以連接框架梁下部縱筋的辦法,從而可以節(jié)省一些鋼筋呢?
換句話說,框架梁的下部縱筋有沒有“連接區(qū)”呢?
答: 1、如果是“非抗震的框架梁”,在垂直荷載的作用下,每跨框架梁的最大正彎矩在跨中部位,而在靠近支座的地方只有負彎矩而不存在正彎矩。所以,框架梁的下部縱筋可以在靠近支座Ln/3的范圍內(nèi)進行連接。03G101-1圖集第57頁中間的“右圖”就給出了“非抗震框架梁”的這種連接構(gòu)造。
2、但是,作為“抗震框架梁”,情況就變得復雜多了。在水平地震力的往復作用下,框架梁靠近支座處會成為正彎矩最大的地方。因此,抗震框架梁的下部縱筋找不到可供連接的區(qū)域。(跨中不行、靠近支座處也不行,在支座內(nèi)更不行——在梁柱交叉的節(jié)點內(nèi),梁縱筋和柱縱筋都不允許連接。)
所以說,框架梁的下部縱筋一般都在中間支座錨固。
3、然而,在滿足鋼筋“定尺長度”的前提下,相鄰兩跨同樣直徑的框架梁下部縱筋可以而且應該直通貫穿中間支座,這樣做既能夠節(jié)省鋼筋,而且對降低支座鋼筋密度有好處。
在我們的“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中,既設計了“框架梁下部縱筋在中間支座錨固”的算法,又設計了“在滿足鋼筋定尺長度時相同直徑的下部縱筋貫穿中間支座”的算法,用戶在計算鋼筋時可以對上述算法進行選擇。
問:在一些網(wǎng)上的造價論壇常常能看到說鋼筋預算和鋼筋下料是兩回事情,換句話說就是預算是大概的,下料是精確的。本人認為鋼筋預算和鋼筋下料是一回事情,工地上怎么下料的,預算就應該怎么算,比如箍筋工地下料要考慮彎折角度的調(diào)整,預算、結(jié)算也要做相應的彎折調(diào)整。請問陳教授對這個問題怎么看?另外我想知道您的鋼筋軟件,對于鋼筋的計算考慮了以下因素了沒有? 1.對于箍筋的計算除了按平法圖集中保護層表計算外,還要考慮03G101保護層表中的附注:1.受力鋼筋外邊緣至混凝土表面的距離,除符合表中規(guī)定外,不應小于鋼筋的公稱直徑;注6.板、墻、殼中分布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表中相應數(shù)值減10,且不應小于10mm,梁、柱中箍筋和構(gòu)造鋼筋的保護層不應小于15mm.也即保護層要取表中和附注中的較大值 2.考慮了鋼筋互相穿叉的影響沒有?比如剪力墻的水平鋼筋在暗柱端頭部位,就不是減一個保護層,而應是減一個保護層再加一個暗柱縱筋直徑;剪力墻結(jié)構(gòu)的連梁、暗梁等縱筋是從墻豎筋的內(nèi)側(cè)穿入,這時連梁、暗梁鋼筋的保護層就比較大,要減一個墻筋保護層再加兩根墻筋的直徑,箍筋、拉筋在墻厚度方向要小一些。3.關于鋼筋的錨固值,是按構(gòu)件本身的強度等級取值還是按支座的強度等級取值(按支座的強度等級取值就得軟件自動判斷支座的強度,然后取值,處理起來可能復雜一些,還有比如一根梁的支座一端為柱另一端為梁,這樣的話兩端的錨固長度是不一樣長的),4.對于梁端支座的錨固,梁縱筋錨固長度的計算應首先判斷能否直錨,當不滿足直錨時用彎錨,公式是max(0.4Lae,hc/2+5d)+15d 當滿足直錨(但不一定要直錨)時公式是min[max(0.4Lae,hc/2+5d)+15d,max(hc/2+5d,Lae)] (本條肯定是沒有考慮。這是根據(jù)陳青來教授的最新理論我寫的公式,請達飛教授指正。既然只要進入錨固帶就可以彎錨了,就沒有必要再伸到支座外邊了,那么當直錨較彎錨浪費鋼筋是我們就采用彎錨,當彎錨較直錨浪費鋼筋時我們就采用直錨。這也符合目前所提倡的凡事有講求節(jié)約,我們國家資源有限呀,省點也好。)
答:1、“預算是大概的,下料是精確的”——這句話肯定不對。“預算”應該準確,不能多算,也不能少算。至于“下料”是準確的,似乎沒有異議,因為下料不準確,鋼筋就安裝不上去了。
2、“工地上怎么下料的,預算就應該怎么算”——這種說法也不對。工地下料與現(xiàn)場“鋼筋料庫”里的鋼筋直料和鋼筋盤條有關,一個工程下來,會剩下一大堆“鋼筋頭”廢料,如果把這些東西作為“鋼筋預算”,那就成了“實報實銷”,這不符合當前“工程預算”的原則。
3、那么,工程預算的原則是什么呢?作為“鋼筋工程量”的計算,就是根據(jù)“圖示尺寸”,把各個“細部標注尺寸”加起來,就形成這根鋼筋的“每根長度”;然后,按照鋼筋的“每根長度”和“根數(shù)”來計算鋼筋的重量。——當年設計院繪制《工程鋼筋表》的藍圖時,就是按這個算法計算的,F(xiàn)在,做“工程預算”也還是這個算法。
4、在計算“下料長度”時,也是遵循上述原則的。只不過在計算鋼筋的“每根長度”時,還要考慮鋼筋在加工制作時的“彎曲伸長”,即在計算每根鋼筋的“下料長度”時,要扣減這個“彎曲伸長值”,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地進行鋼筋的制作和安裝。我們的“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的《鋼筋下料表》,在鋼筋形狀和細部標注尺寸上,與預算用的《工程鋼筋表》是一模一樣的,只是《鋼筋下料表》的“每根長度”比《工程鋼筋表》的“每根長度”小一些,其原因就在這里。
5、在計算《鋼筋下料表》時,還要考慮工程施工的做法和習慣。在進行“工程預算”時,只要把“鋼筋總量”計算準確就行,不要求“分層”進行計算。但是,萬丈高樓總是一層一層地蓋起來的。所以,《鋼筋下料表》就要考慮分層計算的問題。例如,柱縱筋的計算,我們是按照03G101-1圖集第36頁的規(guī)定進行“分層計算”的。
6、以上所說的這些,就是我們“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的總體思想。當然,你提出的03G101-1圖集幾個具體的規(guī)定,我們也是考慮了的。
(1) “箍筋的計算”:03G101-1圖集33頁的幾個“附注”,我們正是這樣做的。
(2) “剪力墻的水平鋼筋在暗柱端頭部位,應是減一個保護層再加一個暗柱縱筋直徑”;“剪力墻結(jié)構(gòu)的連梁、暗梁等縱筋是從墻豎筋的內(nèi)側(cè)穿入,這時連梁、暗梁鋼筋的保護層就比較大,要減一個墻筋保護層再加兩根墻筋的直徑”等問題,我們在軟件中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
(3) “鋼筋的錨固”——應該按支座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來取值。這一點,我們是明確的。但是在我們的軟件中,目前每一層樓層只設定了一個“混凝土強度等級值”——以后我們要按柱、墻、梁、板分別設定不同的“混凝土強度等級值”。
(4) 至于梁縱筋在“端支座的錨固”,你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陳青來教授10月21日在寬銀幕影院的講座我也聽了,我也考慮了這方面的問題——不過問題并沒有你說的那樣簡單。你想想看:如果梁的“第一排縱筋的直鉤”在max(0.4LaE,hc/2+5d)上布置的話,同時再有“第二排縱筋”其直鉤豈不是要在“0.4LaE”之內(nèi)或者“hc/2+5d”之內(nèi)進行設置?同時再有“第三排縱筋”(或下部第一排縱筋)又怎樣辦?——總歸要保證“最靠里面的一排縱筋的直鉤到支座內(nèi)表面的距離≥0.4LaE”吧?
而實際工程所遇到的框架柱的寬度一般較小——例如03G101-1圖集31頁的例子工程,其KZ1的寬度(700)就不大,GDZ1的寬度(600)就更小了——以至于從“柱外側(cè)”算起,最靠里面的一排縱筋的直鉤到支座內(nèi)表面的距離還不夠0.4LaE 。——我在前面的“平法講座”中已經(jīng)清楚地講述了這個問題。請大家看看2005-9-17我與“老用戶”的討論“框架梁縱筋伸入端柱支座長度的兩種計算方法,哪個算法正確?”和2005-10-7我與“老用戶”的討論“最里面的一層鋼筋的直錨水平段長度< 0.4 LaE ,怎么辦?”。
問: 03G101-1圖集35頁右上圖給出“非接觸性錨固”的做法。
04G101-4圖集27頁的圖中給出“非接觸性搭接”的做法。
“非接觸性錨固”和“非接觸性搭接”的意義是什么?如何實現(xiàn)?
答: 1、鋼筋混凝土的一個重要原理就是鋼筋和混凝土的協(xié)同作用,其關鍵是混凝土要充分地包裹鋼筋。因此,保證混凝土360度圓周地包裹鋼筋是十分必要的,這就是“非接觸性錨固”和“非接觸性搭接”的意義。
2、如果兩根鋼筋是“平行接觸”——傳統(tǒng)的“綁扎搭接連接”就是這樣做的——在連接區(qū)的每根鋼筋都有1/4左右的表面積沒有被混凝土充分包裹,這就嚴重地影響了鋼筋混凝土的質(zhì)量,進而影響了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實驗證明,在受拉試驗中的“綁扎搭接連接”的鋼筋混凝土桿件,其破壞點都在“綁扎搭接連接區(qū)”。盡管一再增加“綁扎搭接連接區(qū)”的鋼筋長度,仍然無濟于事,破壞點還是在“綁扎搭接連接區(qū)”。
3、如何實現(xiàn)“非接觸性錨固”和“非接觸性搭接”呢?
在03G101-1圖集35頁右上圖給出“非接觸性錨固”的做法,就是使用垂直方向的梁縱筋或插入一些鋼筋頭,把可能平行接觸的兩根鋼筋隔離開來。
在04G101-4圖集中雖然沒有明確給出具體的施工圖例,但是我們可以參考03G101-1圖集35頁右上圖所給出的方法,使用垂直方向的鋼筋頭,把綁扎搭接的兩根鋼筋隔離開來。04G101-4圖集27頁注2中的這段話:“在搭接范圍內(nèi),相互搭接的縱筋與橫向鋼筋的每個交叉點均應進行綁扎”,就是這個意思。
施工工藝的新要求不可避免地帶來工程預結(jié)算方面的問題,F(xiàn)在有的監(jiān)理和審計人員,對“傳統(tǒng)的綁扎搭接連接”所增加的鋼筋用量尚且不同意計入鋼筋工程量,現(xiàn)在新工藝又增加了“橫向的垂直鋼筋”,使得綁扎搭接連接的鋼筋用量大大增加,這些“綁扎搭接連接增加的鋼筋用量”就更難以結(jié)算了。對于綁扎搭接連接,建筑工程預算定額中所設定的“4.5%”的鋼筋損耗,早就包不住了。國家的建筑工程預算基礎定額沒有考慮這一問題,而各省編制的建筑工程預算定額大都是互相抄來抄去的,更是沒有考慮這一問題。
問:1、03G101-1圖集35頁右上圖讓左邊的鋼筋拐一個斜彎,抬升起來穿越中間支座。其中鋼筋抬升的高度a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算式。其中的意義在什么地方?
2、上圖兩鋼筋之間的“四個黑點”,當前梁垂直方向上沒有梁存在的情況下,又代表什么?
答: 1、上一個問題講過“框架梁的下部縱筋一般都在中間支座錨固”。03G101-1圖集35頁右上圖正是解決框架梁下部縱筋在中間支座錨固的構(gòu)造問題的——這里提供了一個“非接觸性錨固”的方法。所謂“非接觸性錨固”就是從支座兩邊錨入中間支座的兩根鋼筋不要平行接觸,而要離開一定的凈距(≥25mm)。
我們大家都知道,梁柱交叉的節(jié)點區(qū)域是鋼筋密度最大的地區(qū)。為了保證梁的下部縱筋之間達到規(guī)定的“水平凈距”(下部縱筋的凈距為不小于25mm和1倍的鋼筋直徑),所以中間支座兩邊的下部縱筋不能在支座“水平地并排擺放”。因此,35頁右上圖讓左邊的鋼筋抬升起來穿越中間支座,形成一個垂直方向上的“非接觸性錨固”的格局。
至于“抬升高度a的復雜算式”,簡單地說來,就是要保證兩根鋼筋的垂直“凈距”≥25mm。保持鋼筋之間的凈距是很重要的。因為鋼筋混凝土是鋼筋和混凝土的協(xié)同作用,只有在鋼筋被混凝土360度嚴密包圍時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2、35頁右上角的圖中兩鋼筋之間的“四個黑點”,就是起到保證兩根鋼筋的垂直“凈距”≥25mm的作用。在本圖中這“四個黑點”是用“另一方向的梁下部鋼筋”來充當?shù)。當前梁垂直方向上沒有梁存在的情況下,則可以采用幾個“鋼筋頭”來完成這個使命。
問:03G101-146頁矩形箍筋復合形式的幾點疑問
一、注釋1:“柱內(nèi)橫向箍筋、柱內(nèi)縱向箍筋”是否是相對于“最外圍封閉箍筋平面”的叫法?為什么叫做“柱內(nèi)”,梁內(nèi)如何考慮?是否也適用本條?
二、遵循注釋1的意思,以"6*6"復合形式為例,最恰當?shù)姆椒ㄊ前?ldquo;最外層封閉箍筋”平面放在中間,“橫向”“縱向”兩四肢箍平面分別為與其上下平面,不知對否?橫向”“縱向”兩四肢箍平面都在“基準面”上或下可否?
三、注釋2:以前聽說過“單肢箍”的概念,單肢箍只鉤住縱向筋即可;而本注釋提到的是“拉筋”。我的問題是復合箍里可否使用“單肢箍”?要是不能的話,在哪里能用到“單肢箍”?
四、注釋3的意思是否是在整個箍筋長度范圍內(nèi),圖示的那兩種擺放方法交替使用?不明白這與所謂的“為使箍筋外為局部重疊不多于兩層”有什么關系?
問題有些弱智,望CDF先生斧正,謝謝~
答: 1、這里“柱內(nèi)橫向箍筋、柱內(nèi)縱向箍筋”的“橫向”和“縱向”是相對于柱子的截面來說的。——正如柱子的截面尺寸用b和h來表示一樣,如果把“b”作為“橫向”,則“h”就是“縱向”了。
2、作為“6*6”箍筋復合形式:“最外層封閉箍筋”平面放在中間,“橫向”的兩個小箍放在其上,“縱向”的兩個小箍放在其下。——把“橫向”和“縱向”兩個小箍同時放在“大箍”的同一側(cè)面是不妥的。
3、圖集這里所說的“拉筋”與“單肢箍”是一回事。
4、“注釋3”的意思,舉例說明如下:以“5肢箍”為例,其“內(nèi)箍”為一個小箍(雙肢箍)和一個單肢箍。施工時可按這個方法來安裝箍筋:假設柱子豎向布置10個“5肢箍”,我們把它們編上號:第1、3、5、7、9號“5肢箍”的小箍在左邊、單肢箍在右邊;第2、4、6、8、10號“5肢箍”的小箍在右邊、單肢箍在左邊。
5、所謂“箍筋局部重疊不多于兩層”是這個意思:如果把“復合箍筋”按大箍嵌套中箍、中箍又嵌套小箍的做法進行組合的話,就會發(fā)生局部三層箍筋重疊的局面;而采用“大箍直接嵌套多個小箍”的方法,是能夠保證“箍筋局部重疊不多于兩層”的。
再問:首先感謝先生的耐心答復!我還有幾點不明:
1、關于問題二,圖集注釋1用的是“宜”而不是“應”,是否說明這樣做也是允許的,而不是最好的?
2、關于問題三,如果“拉筋”與“單肢箍”是一回事,是否可以說明所有單根的箍筋只拉住縱向鋼筋即可,不用拉住最外圍封閉箍筋?這與注釋2的說法是不同的哦!
答: 回答續(xù)問的兩個問題:
1、圖集注釋1中是使用了“宜”的字眼:“箍筋局部重疊不宜多于兩層”。但是,我覺得,這里的“宜”還是“應該”認真執(zhí)行的。因為鋼筋混凝土的基本原則就是讓混凝土360度地包裹住整根鋼筋,當發(fā)生兩根(箍筋的)鋼筋重疊在一起時,重疊區(qū)段的每根鋼筋有約1/4的面積不能被混凝土所包圍;如果把三根(箍筋的)鋼筋重疊在一起時,不能被混凝土包圍的鋼筋面積就更加大——這對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的安全性是不利的。
還是上面我所說過的,采用“大箍直接嵌套多個小箍”的方法,是能夠保證“箍筋局部重疊不多于兩層”的。但是,在施工中制作“內(nèi)箍”時要注意,當存在幾個方案可供選擇時,要選用使“內(nèi)箍”寬度盡可能短的方案——其出發(fā)點就是使“箍筋局部重疊”的長度盡可能地短。——我過去在討論“關于大箍套小箍”時,詳細地解說了幾點重要原則,你可以閱讀一下。(見本論壇“2005-8-29”的問答)
2、對于“拉筋”與“單肢箍”是不是一回事的問題,陳青來教授過去說過,“拉筋”是同時鉤住縱筋和箍筋的,而“單肢箍”只鉤住縱筋;但后來有一次他在網(wǎng)上回答問題時又說,“單肢箍”要鉤住縱筋和箍筋。——再加上圖集46頁“注釋2”的說法,更使人覺得“拉筋”與“單肢箍”是一回事了。
問:從03G101-1圖集第54頁圖中看出:
上部縱筋和下部縱筋錨入柱內(nèi)的直錨水平段均應 ≥ 0.4 LaE
上部縱筋和下部縱筋都要盡量伸至靠近柱外側(cè)縱筋,彎直鉤15d ,其直鉤之間要保持一定凈距。(這個“凈距”≥25mm)
這樣,會造成“最里面的一層鋼筋”的直錨水平段長度< 0.4 LaE 。怎么辦?
答: 在03G101-1圖集第54頁圖中可以看到,框架梁上下縱筋的計算方法是:
端支座處的框架梁縱筋首先要伸到柱對邊的遠端,然后再驗算水平直錨段不小于0.4 LaE 。然而,從圖集第54頁可以看到,上部第一排、上部第二排、下部第一排、下部第二排縱筋的四個15d直鉤段形成“1、2、3、4”的從外向內(nèi)的垂直層次,還要保證每兩個直鉤段鋼筋凈距不小于25mm,這樣,有可能導致第四個層次(下部第二排縱筋)的直錨水平段長度小于0.4LaE的后果。
我們按03G101-1圖集第31頁例子工程的KL1的端支座(600*600的端柱)進行了配筋計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第4個層次”的縱筋的直錨水平段長度不滿足“≥ 0.4 LaE”的要求。
在網(wǎng)上的多次討論中,專家們提出了若干解決方案。
陳教授說:如果遇到保證每根鋼筋之間凈距與保證直錨長度不能同時滿足的實際情況,解決方案有兩個:1、梁鋼筋彎鉤直段與柱縱筋以不小于45度斜交,成“零距離點接觸”;2、將最內(nèi)層梁縱筋按等面積置換為較小直徑的鋼筋。
也有人提出:“梁下部縱筋錨入柱內(nèi)時,端頭直鉤向下錨入柱內(nèi)”,可以解決上述“鋼筋垂直間距太小”的問題。陳教授同意:“英國人也是這樣做的,可以大大改善節(jié)點區(qū)的擁擠狀態(tài),只是要改變我國將施工縫留在梁底的習慣。”
后來,根據(jù)工程技術人員的實際經(jīng)驗,以及同結(jié)構(gòu)設計人員對“平法梁”技術的深入探討,我們提出下述新觀點:
框架梁上部第一排、上部第二排、下部第一排、下部第二排縱筋的四個15d直鉤段形成“1、2、1、2”的垂直層次,可以改善原來第四個層次(下部第二排縱筋)直錨水平段不足0.4LaE的狀況。
這個方案就是說:框架梁上部第一排縱筋直通到柱外側(cè),上部第二排縱筋的直鉤段與第一排縱筋保持一個鋼筋凈距;同樣,框架梁下部第一排縱也是直通到柱外側(cè),下部第二排縱筋的直鉤段與第一排縱筋保持一個鋼筋凈距。
這個新方案實現(xiàn)的可能性:雖然上部第一排縱筋和下部第一排縱筋的15d垂直段同屬一個垂直層次,但是安裝鋼筋時可以把“15d直鉤段”向相反方向作一定角度的偏轉(zhuǎn),從而可以避免兩個“15d直鉤段”相互碰頭。
問:03G101圖集中規(guī)定鋼筋直錨固值為“≥0.4LaE+15d”,會出現(xiàn)兩種計算方法。
“取定直錨值=0.4LaE”計算,直鉤為15d。這就會在施工中出一個問題,鋼筋就會在梁支座的中間彎起錨固的現(xiàn)象。
“取定直錨值=支座-鋼筋保護層(25)”計算,這時可能直錨值>0.4LaE,直鉤=15d。這樣看起來要多計算一段直錨的鋼筋。
上述兩種計算方法,哪一種正確?
答:我在2003年就與陳青來教授討論了這個問題:
CDF提問:平法梁縱筋伸入端柱支座長度的兩種計算方法:
梁縱筋伸入端柱都有15d的彎錨(直鉤)部分,如果把它放在與柱縱筋同一個垂直層面上,會造成鋼筋過密,顯然是不合適的。正如圖上所畫的那樣,應該從外到內(nèi)分成幾個垂直層面來布置。但是,在計算過程中,卻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算法,這兩種算法都符合圖集的規(guī)定;
第一種算法,是從端柱外側(cè)向內(nèi)側(cè)計算,先考慮柱縱筋的保護層,再按一定間距布置(計算)梁的第一排上部縱筋、第二排上部縱筋,再計算梁的下部縱筋,最后,保證最內(nèi)層的下部縱筋的直錨長度不小于0.4laE;
第二種算法,是從端柱內(nèi)側(cè)向外側(cè)計算,先保證梁最內(nèi)層的下部縱筋的直錨長度不小于0.4laE,然后依次向外推算,這樣算下來,最外層的梁上部縱筋的直錨部分可能和柱縱筋隔開一段距離。
這兩種算法,第一種較為安全,第二種省些鋼筋。不知道圖集設計者同意采用哪一種算法?
Qlchen回復:
應按第一種算法。如果柱截面高度較大,按54頁注6實行。
(03G101-1圖集54頁注6為:“當樓層框架梁的直錨≥ LaE 且 ≥ 0.5 hc + 5d時可以直錨。”)
再問:我有一個疑問:03G101-1規(guī)定:既然當支座寬度(指減去保護層后的寬度)剛好等于0.4laE時,可以彎錨15d,即梁鋼筋伸入支座的長度為0.4laE+15d,為什么當支座寬度(指減去保護層后的寬度)大于0.4laE時,非得伸到柱外邊,再彎錨15d,即梁鋼筋伸入支座的長度大于0.4laE+15d.這不是浪費鋼筋嗎?這樣做的科學道理在哪里?我想干脆做成水平段為0.4laE再彎錨15d就好了,這樣既滿足了最小水平段的要求,又減少了支座處鋼筋擁擠的狀況,還節(jié)省了鋼筋,何樂而不為呢?
答:我也曾有過這方面的疑問,所以才向陳青來教授提出上述“兩種算法”的問題。陳青來教授的回答是“應按第一種算法”,他采用了“應”字,而不是“宜”字,看來是比較斬釘截鐵的。
我考慮其中的原因是:“0.4LaE”是一個臨界值。如果都按這個臨界值來施工的話,如果遇到一些不穩(wěn)定因素干擾的話,結(jié)構(gòu)的安全性就會受到威脅。建筑結(jié)構(gòu)都要考慮足夠的安全系數(shù)。當安全與經(jīng)濟產(chǎn)生矛盾時,天平會偏向“安全”這一邊。
問:以剪力墻作為框架梁端支座,梁縱筋的直錨水平段長度不滿足0.4LaE,怎么辦?
答:這也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人們經(jīng)常在網(wǎng)上論壇這樣發(fā)問:
以剪力墻作為框架梁端支座時,因為墻厚度較小,不滿足0.4LaE,該怎么辦?
不少同志提出“以剪力墻墻身為支座的框架梁縱筋錨固長度太小”的問題。
對于剪力墻結(jié)構(gòu)來說,剪力墻的厚度較小,一般也就是200-300mm。當遇到以剪力墻為支座的框架梁(與剪力墻墻身垂直),此時的支座寬度就是剪力墻的厚度,此時的支座寬度太小,很難滿足上述錨固長度的要求。對于這種情況,03G101-1圖集沒有給出解決辦法。標準圖集不是萬能的。作為設計師應該了解標準圖集的這種功能上的局限性,主動地給出這種以剪力墻墻身作為支座的梁端部節(jié)點構(gòu)造。
我從03G101-1圖集中看到一種解決方案:那就是第31頁的工程例子,其中框架梁KL2以垂直的剪力墻墻身Q1作為支座,Q1的厚度僅有300mm,顯然不能滿足“直錨水平段≥0.4LaE”的要求,但是此工程例子在這個端支座處增設了“端柱”GDZ2(截面為600*600),這就解決了“剪力墻墻身作為支座”而寬度不夠的問題。——在框架結(jié)構(gòu)中,框架梁一般是與框架柱為支座的;在剪力墻結(jié)構(gòu)中,邊框梁一般是與端柱為支座的。
陳青來教授在回答此類問題時說過:你提的問題帶有很大的普遍性,梁以墻為支座,由于墻截面厚度普遍比柱截面高度要小,因此很難滿足規(guī)范的錨固要求。對這個問題我本人之所以解答的“含糊”,主要是缺少試驗資料,不便輕易出解決方案,以免傳到全國后覆水難收,請諒解!
他還說:平直段不夠0.4LaE有兩個解決辦法,一是等強等面積代換成較細直徑的鋼筋,二是由設計者應出具相關解決方案。03G101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誰也不可能包打天下。有爭議時,最權(quán)威的裁決人士是設計具體工程的國家一級注冊結(jié)構(gòu)工程師本人,國家一級注冊結(jié)構(gòu)工程師有這方面的權(quán)力。
問:作為框架梁端支座的框架柱寬度較小不滿足0.4LaE怎么辦?
答:這是一個常見的現(xiàn)象:
當作為框架梁端支座的“框架柱”寬度較小,不滿足0.4LaE時,該怎么辦?
一個錯誤的觀點:“當柱寬度較小時,縱筋直錨水平段不足 LaE,則把不足部分長度進行彎折。”(也就是說,水平段和直鉤長度的總和等于LaE )
甚至認為:“若縱筋直錨水平段不足0.4 LaE,則把LaE-直錨長度的剩余部分進行彎折。”
這里有兩個錯誤:
(1) LaE是直錨長度標準。當彎錨時,不應以LaE作為衡量彎錨總長度的標準
(2) 應當注意保證直錨水平段≥0.4LaE非常必要,如果不能滿足,應將較大直徑的鋼筋以“等強度或等面積”代換為直徑較小的鋼筋予以滿足,而不應采用加長直鉤長度使總錨長等于LaE的錯誤方法。(前面的問答中已經(jīng)說過,直鉤長度大于15d以外的部分純屬浪費。)
為什么“代換為直徑較小的鋼筋”能夠使直錨水平段長度滿足“≥0.4LaE”的條件呢?因為LaE與鋼筋直徑有關,例如,當混凝土強度等級C20時,二級鋼筋(25mm以內(nèi))的LaE為44d,此時,若鋼筋直徑為25mm,則LaE為1100mm;但若換算成小一個等級的22mm鋼筋,其LaE就變成968mm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按“等強度或等面積”代換以后,鋼筋直徑是變小了,但是鋼筋根數(shù)會變多了,有時候一排鋼筋放不下,還得多布置一排鋼筋——而每多布置一排鋼筋,“內(nèi)排”的直錨水平段又要縮小“一個鋼筋直徑以及一個鋼筋凈距(25mm)”。——這又會帶來新的“長度緊張”。
所以,最根本的辦法還是從設計上解決問題:把這些“煩惱”解決在設計階段。也就是說,設計師要多想想施工人員的難處,不要把矛盾往下推。
問:當框架梁的端支座很寬時,就不需要彎15d直鉤了?還有,此時框架梁縱筋還要不要伸到柱外側(cè)?
答: 從03G101-1圖集第54頁左邊中間的圖中可以看出:
當柱寬度較大時,框架梁的上部縱筋或下部縱筋伸入柱內(nèi)的直錨長度≥ LaE 且≥ 0.5 hc + 5d時,不必進行彎錨。
這里所說的“不必進行彎錨”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第一、直錨長度≥ LaE;第二、直錨長度≥ 0.5 hc + 5d ,由于是支座(柱)的寬度,所以上述條件用自然語言說就是“超過柱中心線5d”(d是梁縱筋的直徑)。
LaE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當混凝土強度等級C20時,二級鋼筋(25mm以內(nèi))的LaE為44d,此時,若鋼筋直徑為25mm,則LaE為1100mm 。所以,當上面兩個條件同時滿足時,這樣的框架柱是很粗的。不過,實際的工程中,邊長(或直徑)兩米以上的柱子還是有的。
當遇到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柱子時,框架梁的縱筋還可以不直通到柱的外皮。從第54頁左面中間的那個圖來看,我的理解是:當框架梁縱筋伸入柱中的直錨水平段長度≥LaE且過柱中心線5d的時候,梁縱筋就不要再往前伸到柱外側(cè)了,而且不要彎15d的直鉤。
但是,當框架柱的寬度不足LaE時,框架梁縱筋還是應當“伸至柱對邊(柱縱筋內(nèi)側(cè))”,然后再比較直錨水平段長度是否“≥0.4LaE”。
還必須注意一點:就是第54頁圖是“抗震樓層框架梁KL縱向鋼筋構(gòu)造”,上面所說的圖中的有些規(guī)定只適用于“樓層”框架梁(例如剛剛說過的寬支座上的梁縱筋“不必進行彎錨”的規(guī)定)。對于“屋面框架梁”來說,由于“頂梁邊柱”的構(gòu)造要求,此時框架梁縱筋端部不但必須彎直鉤,而且直鉤長度還不止15d 。
問:有人說,在計算框架梁縱筋在端支座的錨固長度時,“0.4LaE+15d”只是一個參考數(shù),也不一定拐15d直鉤——把支座寬度與LaE比較,缺多少拐多少。 這種看法對嗎?
有人把“0.4LaE+15d”與“LaE” 作比較取其大值,并且奉為經(jīng)典算法編成軟件。請問是否正確?
答: 1、不要把“0.4LaE+15d”與LaE比較。LaE是直錨長度標準。當彎錨時,在彎折點處鋼筋的錨固機理發(fā)生本質(zhì)的變化,所以,不應以LaE作為衡量彎錨總長度的標準,否則屬于概念錯誤?梢“0.4LaE+15d”與“LaE”是兩類不同的概念,并不存在可比較的前提。
2、請注意看03G101-1圖集第54頁框架梁端支座下面的標注:“伸至柱外邊(柱縱筋內(nèi)側(cè))”,這是首要的,而后面的半句話“且≥0.4LaE”是對直錨水平段長度的一個驗算要求。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讓梁縱筋伸到柱外側(cè),然后驗算直錨水平段長度,只可以比0.4LaE長,而不能比0.4LaE短。
3、至于框架梁縱筋端部彎15d的直鉤,是一個構(gòu)造要求。構(gòu)造要求是混凝土結(jié)構(gòu)的一種技術要求,構(gòu)造要求是不須經(jīng)過計算的,是必須執(zhí)行的。至于為什么要規(guī)定為“15d”呢?陳教授說過,這是經(jīng)過力學試驗的,在“直鉤”上5d處至10d處都有內(nèi)力(變形)存在,到15d處就沒有了。——所以,當梁的支座(框架柱的寬度)較窄時,LaE減去梁縱筋直錨水平段長度后,其差數(shù)較大,若按“剩多少拐多少”的說法,把剩下的長度都拐成“直鉤”,這個直鉤就可能比15d大得多——直鉤長度大于15d以外的部分純屬浪費。
關于“15d直鉤”的問題還有很多,下面繼續(xù)討論。
問:“框架梁縱向鋼筋在端支座的錨固長度就是0.4LaE+15d”,這句話為什么不對?
答: 1、“框架梁縱筋在端支座的錨固長度就是0.4LaE+15d”,這種認識是不對的。
2、如何認識“0.4LaE+15d”呢?這里包含兩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框架梁縱筋在端支座的直錨水平段長度的問題,另一個是框架梁縱筋需要彎直鉤15d的問題。
3、請注意看03G101-1圖集第54頁框架梁端支座下面的標注:“伸至柱外邊(柱縱筋內(nèi)側(cè))”,這是首要的,而后面的半句話“且≥0.4LaE”是對直錨水平段長度的一個驗算要求,即是說,直錨水平段長度只可以比0.4LaE長,但千萬不能比0.4LaE短。
至于為什么不能比0.4LaE短呢?我的理解是:“0.4LaE”是確?蚣芰嚎v筋在端支座錨固的“下限”,若小于這個長度,則梁縱筋連同所鉤掛的部分混凝土都有被“拽出來”的危險。
4、陳青來教授最近講課時指出:作為梁端支座的框架柱,從過柱中線5d到柱外側(cè)縱筋的內(nèi)側(cè)的區(qū)域是一個“豎向錨固帶”。梁受拉縱筋在端支座錨固的的原則是:要滿足彎錨直段≥0.4LaE,彎鉤段15d,且應進入邊柱的“豎向錨固帶”,同時應使鋼筋彎鉤不與柱縱筋平行接觸。梁的縱筋只要伸進邊柱的這個“豎向錨固帶”,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彎錨,而不必一直伸到柱外側(cè)去。(但這只是在課堂上聽說的,標準圖集未見正式變更。)
5、無論框架梁的上部縱筋和下部縱筋,其端部都要彎15d的直鉤,這是一個構(gòu)造要求。構(gòu)造要求是混凝土結(jié)構(gòu)的一種技術要求,構(gòu)造要求是不須經(jīng)過計算的,是必須執(zhí)行的。至于為什么要規(guī)定為“15d”呢?陳教授說過,這是經(jīng)過力學試驗的,在“直鉤”上5d處至10d處都有內(nèi)力(變形)存在,到15d處就沒有了。
關于“15d”的問題還有很多,下面繼續(xù)討論。
問:梁鋼筋的集中標注中,比如:4B22/2B20,我的問題是:第一排鋼筋和第二排鋼筋的間距在圖集中哪里可以反應出來,我想知道它們的合理間距是多少。(因為我在施工現(xiàn)場看到第一排鋼筋和第二排鋼筋的距離很小,小到一眼看上去好像就是一排鋼筋擺在面上)
答:1、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就是鋼筋和混凝土這兩種不同材料的協(xié)同作用,其要點在于二者的緊密結(jié)合。因此,保證混凝土對鋼筋周邊360度的包裹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須保證鋼筋之間有足夠的凈距離。
2、梁第一排鋼筋與第二排鋼筋的間距是25mm 。——這個間距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間距太小了,影響混凝土對鋼筋的包裹;間距太大了,會降低梁的“有效高度”,降低梁的強度。
3、還應該注意,梁的上部縱筋的最小間距是30mm和1.5d,梁的下部縱筋的最小間距是25mm和1d 。
問:在施工圖上不時出現(xiàn)“左右支座”與“上部跨中”原位標注并存的問題。(但是在03G101-1圖集上沒有解釋過這類問題。)
例1: KL6(10)集中標注的上部鋼筋為2φ25,箍筋為φ8@100/200(2)
第8跨的左右支座原位標注為4φ25;
第9跨的左支座原位標注缺省,右支座原位標注為8φ25 4/4,同時有上部跨中原位標注為4φ25 。
第10跨的左支座原位標注缺省,右支座原位標注為8φ25 4/4 。
例2: KL25(7)集中標注的上部鋼筋為2φ25+(2φ12),箍筋為φ8@100/200(4)
第6跨的左右支座原位標注為7φ25 5/2;
第7跨的左支座原位標注缺省,右支座原位標注為5φ25 ,同時有上部跨中原位標注為5φ25 。
這類標注應該如何理解?
答: 1、前面說過,“上部跨中”原位標注在03G101-1圖集中是一個遺漏項目,在圖集中沒有做出任何解釋。但是在00G101圖集中對“上部跨中”原位標注有過解釋,就是:“梁某跨支座與跨中的上部縱筋相同”,換句話說,就是“全跨貫通”。——這種標注方法已在全國工程界廣泛應用,在03G101-1圖集第31頁的例子工程中也頻頻出現(xiàn),只不過在圖集中沒有做出解釋罷了。
2、這樣,對于“左右支座與上部跨中原位標注并存”的問題,在03G101-1圖集中就更沒有解釋了。我們只好在上述“第1條”的理解基礎上,做一些推理。
3、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某跨梁“上部跨中”的原位標注是對該梁集中標注的上部縱筋的一種局部修正。例如,某跨梁“上部跨中”的原位標注是5φ25,就是對集中標注的上部通長筋2φ25的局部修正,就是說,在該跨的上部通長筋變成5φ25了。——這樣一來,“左右支座與上部跨中原位標注并存”的問題,就變成“集中標注”與“左右支座原位標注”的關系。——這正是我們已經(jīng)熟練掌握了的內(nèi)容。
下面,我們就以這樣的“理論”去分析上面提出的兩個工程實例。
4、對于“KL6(10)”這個例子,我們關注的是第9跨的上部鋼筋。它的前后兩跨(第8跨和第10跨)都是“左右支座原位標注”,這就決定了這兩跨的上部跨中(1/3跨度范圍內(nèi))只有集中標注的上部通長筋2φ25 。但是第9跨就不同了,因為它的上部跨中原位標注為4φ25,這就規(guī)定“4φ25”代替了上部通長筋“2φ25”而作為本跨的局部貫通筋。
問題是第9跨的這個“4φ25”貫通到何處為止?第9跨的左支座原位標注缺省,然而鄰跨(第8跨)的右支座原位標注為4φ25,此時根據(jù)對稱原則,我們可以知道第9跨的左支座鋼筋也是4φ25,——恰好與跨中的“4φ25”貫通。再看第9跨的右支座原位標注為8φ25 4/4,同時鄰跨(第10跨)的左支座原位標注缺省,此時根據(jù)對稱原則,我們可以知道第10跨的左支座鋼筋也是8φ25 4/4 。
這樣,本例的結(jié)果就出來了:第9跨跨中的“4φ25”向左貫通到第8跨右支座1/3跨度處,向右貫通到第10跨左支座1/3跨度處。同時,第9、10兩跨的中間支座處還有第二排4φ25的“扁擔筋”。
5、對于“KL25(7)”這個例子,我們關注的是第7跨的上部鋼筋。KL25集中標注的上部鋼筋為2φ25+(2φ12) 。第7跨的鄰跨(第6跨)是“左右支座原位標注” 7φ25 5/2,這就決定了第6跨的上部跨中(1/3跨度范圍內(nèi))只有上部通長筋2φ25和架立筋2φ12 。但是第7跨就不同了,因為它的上部跨中原位標注為“5φ25”,這就規(guī)定“5φ25”作為本跨的局部貫通筋,它取代了上部通長筋“2φ25”,同時也取代了架立筋“2φ12”。
再看看第7跨的局部貫通筋“5φ25”的長度:它向右伸到右端支座(因為右支座原位標注為5φ25);向左一直通到第6跨右支座1/3跨度處。同時,第6、7兩跨的中間支座處還有第二排2φ25的“扁擔筋”(因為第6跨右支座原位標注為7φ25 5/2)。
問:架立筋與支座負筋的搭接構(gòu)造在第54頁的圖上看不出來。
在第54頁圖的標題下面有題注:“當梁的上部既有通長筋又有架立筋時,其中架立筋的搭接長度為150” 。 有人說: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當梁上部無通長筋時,架立筋搭接長度按LlE計算。是不是這樣呢?
答: 1、先解答第一個問題。
03G101-1圖集第54頁圖中“Ln/3”處的搭接點,既是上部通長鋼筋與支座負筋的搭接點,又是架立筋與支座負筋的搭接點。二者并不混淆,也不矛盾。不少人提出此類問題,都是由于對畫圖規(guī)則(“視圖”)和鋼筋的工程結(jié)構(gòu)(鋼筋的位置)不甚了解所至。
從鋼筋的位置來講,梁的兩根上部通長鋼筋都位于箍筋的兩個頂角,如果畫出梁的“俯視圖”,則是在梁的兩側(cè);而架立筋則在梁的當中位置。例如,一道梁,集中標注的上部縱筋為2φ25+(2φ12),箍筋標注為φ8@100/200(4),即為四肢箍;原位標注的支座負筋為4φ25 。則從“俯視圖”上看,這道梁的兩側(cè)有2φ25的上部通長筋(目前也是貫通筋),而梁當中有2φ12的架立筋,與中間的2φ25支座負筋在“Ln/3”處搭接,其搭接長度就是150mm 。
如果剛才的例子,把梁的上部通長鋼筋標注為2φ18+(2φ12),則從“俯視圖”上看,這道梁的左右兩側(cè)有2φ18的上部通長鋼筋,與左右兩側(cè)的2φ25支座負筋在“Ln/3”處搭接,其搭接長度是LlE。同時,梁當中有2φ12的架立筋,與中間的2φ25支座負筋在“Ln/3”處搭接,其搭接長度也還是150mm。
所以,54頁圖中的 LlE 所表示的不是架立筋的搭接長度,而是上部通長筋的搭接長度。上述這些情況,在梁的“俯視圖”上能看得很清楚,但是,現(xiàn)在第54頁的圖是一張“正視圖”,這就把上述兩類不同的搭接點“重疊”在一起了,這才引起了這么多的疑問。
2、再回答第二個問題。
第54頁圖的題注:“當梁的上部既有通長筋又有架立筋時,其中架立筋的搭接長度為150” 。有人就這句話做起文字游戲,得出“言外之意是當梁上部無通長筋時,架立筋搭接長度按LlE計算”的結(jié)論,這是不對的。
原因很簡單:抗震框架梁不可能沒有上部通長筋。根據(jù)抗震規(guī)范,框架梁上部至少有兩根上部通長筋。
結(jié)論只有一個,那就是:無論什么情況下,梁的架立筋的搭接長度都是150mm 。
問:03G101-1圖集第54頁Ln/3處的搭接點都包括什么內(nèi)容?請舉例說明。
答: 圖集第54頁Ln/3處的搭接有三層意思::
1、當上部通長筋直徑不等于支座負筋直徑的時候,上部通長筋在此處與支座負筋連接:
根據(jù)抗震的構(gòu)造要求,框架梁需要布置兩根直徑14以上的通長筋。當設計的通長筋直徑小于支座負筋直徑時,在支座附近可以使用支座負筋執(zhí)行通長筋的職能,此時,跨中處的通長筋就在一跨的兩端1/3跨距的地方與支座負筋進行連接。
例如,一個框架梁KL1集中標注的上部通長筋為2φ22;支座原位標注為4φ25。這時上部通長筋的直徑小于支座負筋的直徑,此時,2φ22的上部通長筋在本跨兩端與支座負筋4φ25中(位于梁兩側(cè))的兩根φ25鋼筋在Ln/3處進行連接。——由于兩種鋼筋直徑在一個級差之內(nèi),不要進行綁扎搭接,進行機械連接或?qū)高B接即可。
一般情況下,結(jié)構(gòu)設計師為了操作方便,往往設計兩根和支座負筋直徑相等的上部通長筋。此時,如果鋼筋材料足夠長,則無須接頭;但由于鋼筋的定尺長度有限,通長筋需要連接的時候,可以在跨中1/3跨度的范圍內(nèi)采用一次機械連接或?qū)高B接或綁扎搭接接長(圖集第54頁注5)。
例如,一個框架梁KL1集中標注的上部通長筋為2φ25;支座原位標注為4φ25。這時上部通長筋和支座負筋直徑相同,無須在一跨兩端Ln/3處進行連接。如果上部通長筋的長度超過9m(假定鋼筋的定尺長度為9m),則可以在跨中Ln/3的范圍內(nèi)安排一個連接點——該連接點的具體位置可根據(jù)現(xiàn)有鋼筋材料的長短而定。
2、當存在架立筋的時候,架立筋在此處與支座負筋搭接:
例如:一個框架梁KL1集中標注的上部縱筋為2φ25+(2φ12),箍筋為φ8@100/200(4),即為四肢箍;支座原位標注為4φ25。這時,集中標注上部縱筋“加號”前面的2φ25是上部通長筋,它必須放在箍筋的角部;“括號”內(nèi)的2φ12為架立筋,它放在箍筋水平鋼筋的中部,兩端與支座負筋4φ25中間的兩根φ25鋼筋在Ln/3處進行綁扎搭接,搭接長度為150mm 。
3、當不存在架立筋的時候,如果存在不與上部通長筋連接的支座負筋,在此處截斷。
例如,一個框架梁KL1集中標注的上部通長筋為2φ25,箍筋為φ8@100/200(2),即為二肢箍;支座原位標注為4φ25。這時,支座負筋4φ25角部的兩根φ25鋼筋是上部通長筋,而中間的兩根φ25鋼筋就在Ln/3處截斷,因為沒有架立筋與它連接(二肢箍不需要架立筋)。
問: 在03G101-1圖集第54頁,一跨梁的上部縱筋引注為“通長筋”,可又在該跨兩端Ln/3的位置設置鋼筋搭接。——既然是通長筋,為什么還會在Ln/3處接頭?
答: 1、首先要明確“通長筋”的概念。抗震框架梁必須布置上部通長筋。
根據(jù)抗震的構(gòu)造要求,框架梁需要布置兩根直徑14以上的上部通長筋。當設計的上部通長筋(即集中標注的上部通長筋)直徑小于(原位標注的)支座負筋直徑時,在支座附近可以使用支座負筋執(zhí)行通長筋的職能,此時,跨中處的通長筋就在一跨的兩端1/3跨距的地方與支座負筋進行連接。
例如,原位標注的支座負筋是4φ25,而集中標注的上部通長筋2φ22,則上部通長筋2φ22在Ln/3處與支座負筋中的2φ25進行連接。——注意,我這里說的是“連接”,而不是“搭接”。對于直徑較大的鋼筋,不宜采用綁扎搭接,而應該采用機械連接或?qū)高B接。我問過一些施工人員的常用做法,他們說,直徑比較小的鋼筋(例如14mm、12mm以下的鋼筋)才使用綁扎搭接,直徑較大的鋼筋(16mm及以上的鋼筋)都采用機械連接或?qū)高B接。只有當鋼筋直徑在兩個級差以上時,才使用綁扎搭接。
2、一般的結(jié)構(gòu)設計師為了操作方便,往往設計兩根和支座負筋直徑相等的上部通長筋。例如,支座負筋是φ25的,則把上部通長筋也設計成“2φ25”。此時,如果鋼筋材料足夠長,則無須接頭;但由于鋼筋的定尺長度有限,通長筋需要連接的時候,可以在跨中1/3跨度的范圍之內(nèi)進行一次性連接——即只有一個連接點,而不是在一跨的兩端Ln/3處有兩個連接點。——這就是圖集第54頁“注5”的基本精神。
問:就說03G101-1圖集第54頁吧,2003年3月的版本上,圖中框架梁上部縱筋的引注是“貫通筋”,然而2003年11月出版的修訂版上修改為“通長筋”。那“通長筋”和“貫通筋”有什么不同?
答: 1、“通長筋”和“貫通筋”應該沒有太大的區(qū)別。
2、不過,從字面上來說,似乎“貫通筋”有點兒“一根鋼筋通到頭”的意思;而“通長筋”在一根梁的各跨中,有可能不是同一個直徑的鋼筋一直通到頭,而可能是幾根不同直徑的鋼筋通過連接,形成一種通長的、連續(xù)的力學作用。
這樣,才有了圖集28頁第4.4.1條中“第一排非通長筋及與跨中直徑不同的通長筋從柱(梁)邊起延伸至Ln/3位置”的說法。
有的同志對第4.4.1條的這句話不理解,要求解釋一下,F(xiàn)在舉例如下。
例如,一個框架梁KL1集中標注的上部通長筋為2φ22;支座原位標注為4φ25。
在梁支座“左右兩側(cè)”的2φ25支座負筋就是第4.4.1條中的“與跨中直徑不同的通長筋”。如何去理解這句話呢?首先,“跨中”的上部通長鋼筋就是集中標注的“2φ22”,這兩根“上部通長鋼筋”,到了支座附近,就不是2φ22,而變成了“2φ25”。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所謂“上部通長鋼筋”并不一定是一根筋通到頭,而可以是幾根筋的“連續(xù)作用”——在本例來說,這個“連續(xù)作用”的每一處都保證了大于等于“2φ22”——這就沒有違背集中標注“上部通長鋼筋2φ22”的規(guī)定。
3、在04G101-3(筏形基礎)圖集中,只使用了“貫通筋”的說法,——例如,“頂部貫通縱筋”、“底部貫通縱筋”、“底部非貫通縱筋”等——而沒有使用“通長筋”的說法。
問:如何識別“第一排非通長筋”?
舉一個工程例子:某框架梁集中標注的上部通長筋為4φ25,而左右支座的原位標注為9φ25 4/3/2 —— 顯然,第一排的4根25直徑的鋼筋全部為上部通長筋,問題是第二排的3φ25 的延伸長度是Ln/3還是Ln/4 ?
有人說:當?shù)谝慌湃繛樯喜客ㄩL筋時,此時位于第二排的非通長筋3φ25就成為“第一排非通長筋”了(因為它是非通長筋中的“第一排”),其延伸長度是Ln/3;同樣,此時位于第三排的非通長筋2φ25就成為“第二排非通長筋”了,其延伸長度是Ln/4 。這種意見對嗎?
答: 1、提出這種意見的同志,其目的是為了落實各排“非通長筋”的截斷點位置是在Ln/3還是在Ln/4的問題。他們意見的實質(zhì)是,“非通長筋截斷點的位置”與非通長筋在梁內(nèi)的實際高度(第幾排)無關,而只與非通長筋在梁內(nèi)“第幾次出現(xiàn)”有關。根據(jù)這種推理,那怕非通長筋是在梁上部第三排的位置,但只要它是第一次出現(xiàn)(即前兩排都是上部通長筋),則這個第三排的非通長筋也只能是在Ln/3的位置截斷。
出現(xiàn)這種認識的同志,只是從“字面上”考慮“第一排”非通長筋的概念問題,從而把一個工程力學上的問題,演化為一種文字邏輯之類的游戲。
我們認為這種意見是錯誤的。
2、首先,我們應該了解一下“非通長筋”截斷點的由來。學習過材料力學和結(jié)構(gòu)力學的同志都知道,梁的上部縱筋的主要作用是承受負彎矩,它們的長度與“彎矩包絡圖”相關:在彎矩包絡圖之內(nèi)的上部縱筋不能截斷,伸出彎矩包絡圖之后的上部縱筋就可以截斷。——由此可見,梁上部非通長筋的延伸長度只與它在梁內(nèi)的物理位置(高度)有關。
3、在03G101-1圖集中,為了簡化設計與施工,根據(jù)大量的工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考慮了安全因素,統(tǒng)一把“第一排非通長筋及與跨中直徑不同的通長筋從柱(梁)邊起延伸至Ln/3位置;第二排非通長筋延伸至Ln/4位置”(見圖集28頁第4.4.1條)。
這里所說的“第一排”和“第二排”,根據(jù)上條的道理,只能理解為非通長筋在梁內(nèi)的物理位置(高度):你處在第一排的高度,你的延伸長度(即截斷點)就是Ln/3;你處在第二排的高度,你的延伸長度(即截斷點)就是Ln/4 。——如果在第一排的高度上為通長筋,不需要截斷,這個“Ln/3”也只能是“沒有使用到”,斷沒有“轉(zhuǎn)讓”給下一排鋼筋的道理。
所以,就上述工程例子來說,“3φ25”只能是“第二排非通長筋”,其延伸長度是Ln/4 。而“2φ25”則應該是“第三排非通長筋”。關于“第三排非通長筋延伸長度”的問題,我們過去已有論述,在這里就不多說了。
4、當然,任何規(guī)定都有其局限性,上面的討論是對于框架梁和非框架梁來說的,對于03G101-1圖集的某些規(guī)定,也是有其一定的適用范圍的。在“框支梁”中,詳見03G101-1圖集第67頁的構(gòu)造,其中第一排上部縱筋全部是“上部通長筋”,第二排的非通長筋的延伸長度為Ln/3 ——不過,這已經(jīng)不在前面討論的局限范圍之內(nèi)了。
問:無論什么梁,支座負筋延伸長度都是“Ln/3”和“Ln/4”?
答: 03G101-1圖集第54頁是“平法梁”的一個最重要的圖(頁),里面包含很多的信息,一定要完全、徹底地掌握它。現(xiàn)在就從“Ln/3”和“Ln/4”說起。
一、框架梁(KL)“支座負筋延伸長度”來說,端支座和中間支座是不同的。
(1) 端支座負彎矩筋的水平長度:
第一排負彎矩筋從柱(梁)邊起延伸至Ln1/3位置;
第二排負彎矩筋從柱(梁)邊起延伸至Ln1/4位置。
(Ln1 是邊跨的凈跨長度)
(2) 中間支座負彎矩筋的水平長度:
第一排負彎矩筋從柱(梁)邊起延伸至Ln/3位置;
第二排負彎矩筋從柱(梁)邊起延伸至Ln/4位置。
(Ln是支座兩邊的凈跨長度Ln1和Ln2的最大值)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第一排支座負筋延伸長度從字面上說,似乎都是“三分之一凈跨”,但要注意,端支座和中間支座是不一樣的,一不小心就會出錯:
對于端支座來說,是按“本跨”(邊跨)的凈跨長度來進行計算的;
而中間支座是按“相鄰兩跨”的跨度最大值來進行計算。
二、關于“支座負筋延伸長度”,03G101-1標準圖集只給出了第一排鋼筋和第二排鋼筋的情況,如果發(fā)生“第三排”支座負筋,其延伸長度應該由設計師給出。如果施工圖上沒有任何關于第三排支座負筋延伸長度的說明,則按“第二排”支座負筋的延伸長度處理。
三、03G101-1圖集第54頁關于支座負筋延伸長度的規(guī)定,不但對“框架梁”(KL)適用,對“非框架梁”(L)的中間支座同樣適用。關于這一點,看看圖集28頁第4.4.1條的文字說明就清楚了:
為了方便施工,凡框架梁的所有支座和非框架梁(不包括井字梁)的中間支座上部縱筋的延伸長度a0值在標準圖中統(tǒng)一取值為:第一排非通長筋及與跨中直徑不同的通長筋從柱(梁)邊起延伸至Ln/3位置;第二排非通長筋延伸至Ln/4位置。Ln的取值規(guī)定為:對于端支座,Ln為本跨的凈跨值;對于中間支座,Ln為支座兩邊較大一跨的凈跨值。
上面那段話中的“(梁)”就是專門針對非框架梁(即次梁)說的,因為非框架梁(次梁)以框架梁(主梁)為支座。
四、現(xiàn)在04G101-3(筏形基礎)圖集已經(jīng)出版發(fā)行了,所以我們把基礎主梁(JZL)和基礎次梁(JCL)也放在這里一塊討論一下。
對于基礎梁(基礎主梁和基礎次梁)來說,如果不考慮水平地震力作用的話,它的受力方向和樓層梁剛好是上下相反,這樣,基礎梁的“底部貫通縱筋”與樓層梁的“上部貫通縱筋”的受力作用是相同的;基礎梁的“底部非貫通縱筋”與樓層梁的“上部非通長筋”是相同的。
基礎梁“底部非貫通縱筋”的延伸長度也是用“L0/3”這種形式表達的。但是,要注意它與樓層梁“Ln/3”的不同:
首先,樓層梁的“Ln”是凈跨長度,而基礎梁的“L0”為中心跨度值(即從支座中心線算起)。
其次,基礎梁“底部非貫通縱筋”的延伸長度除了要滿足“L0/3”以外,還要滿足“≥a”,這個“a”對于基礎主梁和基礎次梁來說是不相同的,詳見04G101-3圖集第28頁和第36頁。
問:同一根柱在不同樓層能編成“不同的編號”嗎?我見過這樣的圖紙,同一個(水平)位置上的框架柱,卻在不同的樓層被編成不同的柱編號:在一層時叫KZ1,在二層時叫KZ2,在三層時叫KZ3……
同樣的現(xiàn)象在剪力墻結(jié)構(gòu)中也有出現(xiàn):同一個(水平)位置上的暗柱,卻在不同的樓層被編成不同的柱編號:在一層時叫AZ1,在二層時叫AZ2,在三層時叫AZ3……
所以我要問:同一根柱在不同樓層能編成“不同的編號”嗎?
答:1、同一根柱在不同樓層不能編成“不同的編號”。
2、從03G101-1圖集第10頁的工程例子可以看出,KZ1從“一層”到“頂層”都采用同一個編號,只有這樣才能表現(xiàn)KZ1不同樓層段的“變截面”情況:
在“一層”至“五層”時為 750*700
在“六層”至“十層”時為 650*600
在“十一層”至“頂層”時為 550*500
要是把KZ1按“不同的樓層編不同的柱編號”,怎么能看出KZ1的“變截面”情況呢?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暗柱”。
3、在我們“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的《柱變截面表》中,就是應用了同一個柱編號在不同樓層段中截面變化情況的描述,來實現(xiàn)鋼筋計算以及模板面積、混凝土體積的計算的。
問:我看過一份圖紙,兩個編號為KL1的框架梁,雖然都是四跨梁,但其中一個KL1的第二、三跨的跨度與另一個KL1不一樣,這樣的兩個梁不應該都稱為“KL1”,因為按其中一個KL1所下料的鋼筋,不能放到另一個KL1上去綁扎。到底兩根梁編成“同一編號”的條件是什么?
答:你所提出的問題很重要,如果把不相同的兩個梁編成同一編號,首先會造成工程預算不準確;如果把兩個不同的梁按同一標準制作鋼筋,則會在工程施工中帶來麻煩、甚至造成質(zhì)量事故。所以,設計師必須認真對待“構(gòu)件編號”問題。對于施工部門來說,哪怕施工圖的梁編號搞錯了,施工員和預算員也應該按正確的標準來更正梁的編號。
兩個梁編成同一編號的條件是:
1、兩個梁的跨數(shù)相同,而且對應跨的跨度和支座情況相同;
2、兩個梁在各跨的截面尺寸對應相同;
3、兩個梁的配筋相同(集中標注和原位標注相同)。
相同尺寸和配筋的梁,在平面圖上布置的位置(軸線正中或軸線偏中)不同,不影響梁的編號。
問:如果梁縱筋分三排設計,第三排縱筋的長度如何確定?
例如:梁的上部縱筋設計為
9φ25 4/3/2
第三排縱筋“2φ25”的長度如何確定?
還有一個說法:第三排縱筋的長度在圖集上未說明,但根據(jù)第一排縱筋在Ln/3處截斷、第二排縱筋在Ln/4處截斷,這樣推斷下去,第三排縱筋可在Ln/5處截斷。此種看法在鋼筋工中很普遍。請問是否正確?
答: 03G101-1圖集中,框架梁沒有給出“第三排”負彎矩筋長度的規(guī)定。
陳青來教授說過,標準圖集不能包打天下。如果“梁的上部縱筋”實際工程設計為三排配筋,則應該由設計師給出負筋伸出支座的長度。
提問的“說法”——第一排縱筋在Ln/3處截斷、第二排縱筋在Ln/4處截斷,第三排縱筋在Ln/5處截斷——顯然是不對的,這種“想當然”的推論沒有任何理論依據(jù)。
若設計師沒有給出“第三排”負彎矩筋長度,可按第一排伸出Ln /3,第二排和第三排都是伸出Ln /4來計算。
在運行“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的時候,遇到梁上部縱筋標注“9φ25 4/3/2”時,可按“9φ25 4/5”進行鋼筋標注。(即把第二排鋼筋根數(shù)和第三排鋼筋根數(shù)加起來。)
同樣,遇到梁下部縱筋標注“9φ25 2/3/4”時,可按“9φ25 5/4”進行鋼筋標注。(即把第二排鋼筋根數(shù)和第三排鋼筋根數(shù)加起來。)
問:在施工圖中經(jīng)常遇到下列的鋼筋標注形式:
2φ18+4φ20 4/2 (梁上部縱筋標注)
4φ25+2φ22 2/4 (梁下部縱筋標注)
這顯然是不規(guī)范的標注方式。運行軟件時也不接受這種標注方式。該如何處理?
答:1、在03G101-1圖集中規(guī)定,當梁的上部縱筋或下部縱筋多于一排時,用斜線“/”將多排縱筋自上而下分開。例如:
上部縱筋標注 6φ25 4/2 (表示第一排上部縱筋為4φ25,第二排為2φ25)
下部縱筋標注 6φ25 2/4 (表示第一排下部縱筋為4φ25,第二排為2φ25)
但是上述“4/2”或“2/4”的表示方式只適用于單一規(guī)格鋼筋的“分排”。對于兩種以上規(guī)格的鋼筋的“分排”,則要在斜線“/”的前后寫清楚具體鋼筋的規(guī)格和根數(shù)。例如:
2φ25+3φ22/5φ25 (例子參見圖集第26頁)
2、但是,不少搞設計的同志對“平法”的規(guī)定有點“隨心所欲”,經(jīng)常另立一些自己的“標準”。例如:把梁上部縱筋標注為
2φ18+4φ20 4/2
這樣的標注顯然不對,因為它會產(chǎn)生“多義性”,例如,上例可以解釋為下列的幾種形式:
4φ20/2φ18
2φ18+2φ20/2φ20
3φ20+1φ18/1φ20+1φ18
3、如果梁的上部鋼筋標注成“2φ18+4φ20 4/2”的形式,就應該結(jié)合集中標注的上部通長筋來考慮。如果上部通長筋為“2φ18”,則應該作為“2φ18+2φ20/2φ20”來處理。
4、對于梁的下部縱筋,當遇到“4φ25+2φ22 2/4”,作為“2φ22/4φ25”的處理是比較恰當?shù)摹R驗,把粗鋼筋放在下面的第一排,有利于加強梁截面的承載力。
5、話又說回來,關鍵的問題還是要設計院首先做好“平法”的推廣工作。我曾經(jīng)說過,推廣“平法”要抓源頭,這個源頭就是設計院,要加強“平法”設計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
作為施工部門和中介部門,也要多學習一些“平法”知識,知道哪些格式是規(guī)范的、哪些格式是不規(guī)范的。
我們的“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因為它以“平法”技術作為軟件設計的基本依據(jù),所以軟件只支持規(guī)范化的鋼筋標注形式。
問:當梁上部或下部的原位標注“缺省”的時候,如何配筋?
答: 有好幾種“缺省標注”的情況,下面分別講述:
1、梁當前跨“左支座”標注缺省,但其左鄰跨的“右支座”有標注時:
當前缺省標注的“左支座”的配筋值與其左鄰跨的“右支座”相同。
同理:梁當前跨“右支座”標注缺省,但其右鄰跨的“左支座”有標注時:當前缺省標注的“右支座”的配筋值與其右鄰跨的“左支座”相同。——這與上述情況相比,屬于“對稱”的情況。
2、梁當前跨“左支座”標注缺省,同時其左鄰跨的“右支座”也沒有原位標注,但左鄰跨的“上部跨中”有原位標注時:
當前跨缺省標注的“左支座”的配筋值與其左鄰跨的“上部跨中”的標注值相同。
舉例:03G101-1圖集第31頁的例子工程中:KL1的第一跨“上部跨中”原位標注“8φ25 4/4”,其鄰跨——第二跨左支座的原位標注“8φ25 4/4”可以缺省。
同頁的例子:KL5的第二跨“上部跨中”原位標注“6φ22 4/2”,其左右鄰跨——第一跨右支座以及第三跨左支座的原位標注“6φ22 4/2”可以缺省。
——附帶說明一下:我們的“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已經(jīng)具有這種自動判斷功能。
3、當整跨梁的上部沒有任何原位標注,而且鄰跨支座也沒有原位標注可供參考的情況下:
當前跨的上部縱筋按集中標注的“上部通長筋”配筋。
4、當某跨梁的下部沒有原位標注時:
該跨梁的下部縱筋按集中標注的“下部通長筋”配筋。——其前提條件時,該梁已經(jīng)把下部通長筋進行了集中標注。——當該梁在集中標注中沒有“下部通長筋”的話,則任何一跨的下部縱筋原位標注都不能缺省。
5、當梁的“側(cè)面縱向構(gòu)造鋼筋”缺省標注時:
如果該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時,不需要布置“側(cè)面縱向構(gòu)造鋼筋”。
當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時,必須配置“側(cè)面縱向構(gòu)造鋼筋”。但是根據(jù)03G101-1圖集的精神,施工方不能擅自決定“側(cè)面縱向構(gòu)造鋼筋”的配筋值,——此時的梁“側(cè)面縱向構(gòu)造鋼筋”是不應該缺省的,屬于設計失誤,應該向設計師索要“側(cè)面縱向構(gòu)造鋼筋”的配筋值。
問:原位標注在梁上部跨中,與同時標注左右支座等效嗎?
例如,某跨梁原位標注6φ25 4/2在梁上部跨中,與同時標注左支座6φ25 4/2、右支座6φ25 4/2等效嗎?
答:回答是:原位標注在梁上部跨中,與同時標注左右支座是截然不同的。
某跨梁原位標注6φ25 4/2在梁上部跨中,表示“6φ25 4/2”在該跨梁的上部“全跨貫通”:第一排上部縱筋4φ25全跨貫通,第二排上部縱筋2φ25也全跨貫通。
某跨梁同時標注左支座6φ25 4/2、右支座6φ25 4/2,表示該跨梁的左、右“支座附近”的上部縱筋按“6φ25 4/2”布置,而該跨“跨中”沒有這種鋼筋配置。——具體設置是:該跨梁的第一排上部縱筋4φ25從支座邊沿向跨中伸至“1/3跨度”的位置,而第二排上部縱筋2φ25從支座邊沿向跨中伸至“1/4跨度”的位置。
遺憾的是,現(xiàn)在我們手中的03G101-1圖集卻找不到有關梁“上部跨中”原位標注的文字說明。為此,我在03G101-1圖集出版發(fā)行后不久,就在網(wǎng)上論壇向陳青來教授發(fā)帖提問:
CDF提問:
對比《96G101》、《00G101》、《03G101》三本圖集,在最早的《96G101圖集》的“原位標注”中有“第4條”:
“當梁某跨支座與跨中的上部縱筋相同,且其配筋值與集中標注的梁上部貫通筋相同時,則不需在該跨上部任何部位重復做原位標注;若與集中標注值不同時,可僅在上部跨中注寫一次,支座省去不注(圖4.2.4a)。”
然而在后面兩本圖集中,這一條不見了,但“圖4.2.4a”依然存在中間一跨的上部跨中進行原位標注的實例。
再以《03G101圖集》的“圖4.2.7”為例,在KL3、KL4、KL5的中間跨,也都采用了“上部跨中注寫”的方法,可見這種方法還是很適用的。
建議在《03G101圖集》中,肯定《96G101圖集》“原位標注”中的“第4條”。
陳青來教授回答:
應該在03G101修版時還原該條規(guī)定。
以上是2003年中進行的討論,遺憾的是在2003年11月及以后圖集的修訂版中再也沒有“還原”這條規(guī)定。
然而,“上部跨中”的原位標注仍然在03G101-1圖集中、而且在許多施工圖紙中大量地出現(xiàn),可以說已經(jīng)是“深入人心”了。
——附帶說明一下:我們的“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支持“上部跨中”原位標注的這種功能。
問:從KL1第4跨原位標注“N”鋼筋看“原位標注取值優(yōu)先”
03G101-1第31頁例子工程中,KL1的集中標注為“G4φ10”,而在第4跨的原位標注為“N4φ16”,現(xiàn)在的問題是KL1的第4跨執(zhí)行了抗扭鋼筋“N4φ16”以后,在該跨還有沒有構(gòu)造鋼筋“G4φ10”了?
答: 當年我和陳青來教授討論過這個問題。
“G”筋是側(cè)面構(gòu)造縱筋,“N”筋是側(cè)面受扭鋼筋,兩者的性質(zhì)不同,但都布置在側(cè)面,即都是“腰筋”,因此有不可重復設置的問題。為此,制圖規(guī)則中把它們歸為同一項注寫內(nèi)容(見24頁右欄第五款)。由于屬于同一項注寫內(nèi)容,因此“原位標注取值優(yōu)先”(見第22頁左欄最下邊一行和第26頁第四款),所以,第四跨原位標注的“N4φ16”取代集中標注的“G4φ10”。
有人會問:上述例子的“G”與“N”鋼筋都是4根,所以好說話。如果“G”鋼筋變成6根或8根了,而“N”鋼筋還是4根,那又該怎樣處理呢?
“G”筋的根數(shù),取決于梁腹板的高度,因此,當某跨有扭矩需要設置“N”筋時,要注意保持根數(shù)一致。如果“N”筋根數(shù)少于“G”筋,應屬設計不細致,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只能用同“G”筋直徑相同的鋼筋補上“N”筋比“G”筋所少的鋼筋根數(shù)。不過,這種情況一般不會發(fā)生,因為設計人員在考慮受扭鋼筋根數(shù)時,應該同時考慮滿足側(cè)面筋的間距要求。
問:“大箍套小箍”中的“小箍”寬度如何計算?
答:一、“偶數(shù)肢箍”的情形
1、箍筋的標注尺寸是“凈內(nèi)尺寸”,因為梁柱的保護層是指“主筋”的保護層。
2、設置多肢箍的作用是固定梁的上下縱筋,其基本原則是使各縱筋的間距均勻分布。
以“4肢箍”為例,說明“大箍套小箍”(偶數(shù)肢箍)的小箍如何計算。你如果在紙上畫一個草圖就更明白了。(草圖的畫法:4根縱筋均勻凈距。)
設大箍的凈寬度為B,小箍的凈寬度為b,縱筋(有4根)直徑為d,縱筋之間凈距為a ,
則 3a+4d = B
a = (B-4d)/3
所以, b = a+2d
有時為了簡化計算,也可把d用25來代替。
其他“(偶數(shù)肢)多肢箍”的計算原理一樣,自己去琢磨吧。
3、計算出箍筋的凈內(nèi)周長,再加上彎鉤長度,就得到箍筋的“每根長度”。
我們在計算彎鉤長度時,是這樣取值的:抗震26d,抗扭36d (從軟件的“系統(tǒng)參數(shù)”取值)
二、“奇數(shù)肢箍”的情形
以“5肢箍”為例,說明“大箍套小箍”(奇數(shù)肢箍)的小箍如何計算。你如果在紙上畫一個草圖就更明白了。(草圖的畫法:5根縱筋均勻凈距。注意“單肢箍”在“小箍”的外邊)
設大箍的凈寬度為B,小箍的凈寬度為b,縱筋(有5根)直徑為d,縱筋之間凈距為a ,
則 4a+5d = B
a = (B-5d)/4
所以, b = a+2d
有時為了簡化計算,也可把d用25來代替。
其他“(奇數(shù)肢)多肢箍”的計算原理一樣,自己去琢磨吧。
(注:對于“3肢箍”,其“內(nèi)箍”僅有一根單肢箍,因而不需要上述的計算過程。)
問:1、有的人提出六肢箍的組合方式是“大箍套中箍、中箍再套小箍”。
2、也有人說五肢箍的兩種組合方式“內(nèi)箍中間加拉勾”與“小箍的外邊加一個拉勾”都是可以的。
到底“大箍套小箍”中的“內(nèi)箍”采用哪種形式才合理?
答:讓我們先分析這兩個具體的問題,再得出“大箍套小箍”中“小箍”的構(gòu)造原則。
1、六肢箍采用“大箍套中箍、中箍再套小箍”(即三層嵌套)是錯誤的。
因為采用“大箍套中箍、中箍再套小箍”時,在箍筋的上、下水平邊有一段長度上發(fā)生三根箍筋并排擰在一起,這對于澆筑混凝土是不利的。因為“鋼筋混凝土”的最佳狀態(tài)是每根鋼筋周邊360度都被混凝土所包圍。
由于推出“大箍套小箍”中的“內(nèi)箍”的構(gòu)造原則是不允許超過兩根的箍筋上下邊擰在一起。
2、五肢箍的兩種組合方式“內(nèi)箍中間加拉勾”與“小箍的外邊加一個拉勾”其效果是不一樣的。
上述稱呼的“拉勾”應該是“單肢箍”。五肢箍的“內(nèi)箍”——三肢箍,如果采用“小箍”中間加單肢箍的形式不好,因為這時“小箍”的上下水平邊與外箍的重疊部分太長,對混凝土的結(jié)合不利;而采用在“小箍”的外邊加一個單肢箍的形式較好。
由于推出“大箍套小箍”中的“內(nèi)箍”的構(gòu)造原則,是使“小箍”的上下水平邊與外箍的重疊部分盡可能的短。
3、綜上所述,“大箍套小箍”中的“內(nèi)箍”的構(gòu)造原則如下:
對于“偶數(shù)肢”的多肢箍來說,是一個“大箍”并列套若干個“小箍”。對于六肢箍或八肢箍來說,其中“小箍”的尺寸都是一樣的。
對于“奇數(shù)肢”的多肢箍來說,是一個“大箍”并列套若干個“小箍”另加一個單肢箍。同樣,對于七肢箍或九肢箍來說,其中“小箍”的尺寸都是一樣的。
上述這些“大箍套小箍”的構(gòu)造形式,大家可以參看03G101-1圖集第46頁“復合箍筋”的構(gòu)造方式,該頁圖雖然說的是柱箍筋的構(gòu)造,但對于梁箍筋也有參考作用。
問:為什么梁的箍筋要使用“大箍套小箍”?
答:過去,在“多肢箍”(例如4肢箍)的施工操作時,常常使用“等箍互套”的方法,即使用兩個尺寸相同的雙肢箍交錯相套形成一個4肢箍。
前面講過,當梁承受扭矩時,沿梁截面的外圍箍筋必須連續(xù),只有圍繞截面的大箍才能達到這個要求,此時的多肢箍要采用“大箍套小箍”的形狀。
如果梁不承受扭矩(僅受彎和受剪),可以采用兩個相同箍筋交錯套成四肢箍,但采用大箍套小箍能夠更好地保證梁的整體性,且材料用量并不增加。
前面的話,是在2003年03G101-1圖集推出不久時講的。但是在2003年11月03G101-1圖集再版時,在第62-65頁增加了“注1”寫道:
“當箍筋為多肢復合箍時,應采用大箍套小箍的形式。”
從而明確地推行“大箍套小箍的形式”。并且,在后來出版的04G101-3 圖集(筏形基礎)中,也明確地提出采用大箍套小箍的形式,而且畫出大箍套小箍的示意圖。
問:梁的“構(gòu)造鋼筋”和“抗扭鋼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答: 1、“構(gòu)造鋼筋”和“抗扭鋼筋”都是梁的側(cè)面縱向鋼筋,鋼筋工把它們稱為“腰筋”。所以,就其在梁上的位置來說,是相同的。其構(gòu)造上的規(guī)定,正如03G101-1圖集第62-65頁中所規(guī)定的,在梁的側(cè)面進行“等間距”的布置,對于“構(gòu)造鋼筋”和“抗扭鋼筋”來說是相同的。
“構(gòu)造鋼筋”和“抗扭鋼筋”都要用到“拉筋”,并且關于“拉筋” 的規(guī)格和間距的規(guī)定,也是相同的。即: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6mm;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8mm。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qū)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拉筋豎向錯開設置。
在這里需要說明一下,上述的“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qū)箍筋間距的兩倍”,只是給出一個計算拉筋間距的算法。例如,梁箍筋的標注為φ8@100/200(2) ,可以看出,非加密區(qū)箍筋間距為200mm,則拉筋間距為200*2=400mm 。但是,有些人卻提出“拉筋在加密區(qū)按加密區(qū)箍筋間距的兩倍,在非加密區(qū)按非加密區(qū)箍筋間距的兩倍”,這是錯誤的理解。
不過,在前面的敘述中可以明確一點,那就是“拉筋的規(guī)格和間距”是施工圖紙上不給出的,需要施工人員自己來計算。
2、然而,“構(gòu)造鋼筋”和“抗扭鋼筋”更多的是它們的不同點。
(1) “構(gòu)造鋼筋”純粹是按構(gòu)造設置,即不必進行力學計算。
《混凝土結(jié)構(gòu)設計規(guī)范》10.2.16條指出:當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時,在梁的兩個側(cè)面應沿高度配置縱向構(gòu)造鋼筋,每側(cè)縱向構(gòu)造鋼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鋼筋及架立鋼筋)的截面面積不應小于腹板截面面積bhw的0.1% ,且其間距不宜大于200mm 。
上述規(guī)范中的規(guī)定,與03G101-1圖集是基本一致的。之所以說是“基本”一致,就是說還有“不一致”的地方,前一階段在網(wǎng)上論壇曾有過爭論。那就是關于hw的規(guī)定。
《混凝土結(jié)構(gòu)設計規(guī)范》7.5.1條規(guī)定:hw——截面的腹板高度:對矩形截面,取有效高度;對T形截面,取有效高度減去翼緣高度;對工形截面,取腹板凈高。
而在03G101-1圖集第62-65頁的圖中,把hw標定為矩形截面的全梁高度——這與“有效高度”是有點兒差距的。
按道理,當標準圖集與規(guī)范發(fā)生矛盾時,應該以規(guī)范為準,因為標準圖集應該是規(guī)范的具體體現(xiàn)。不過,這是設計上需要注意的問題。對于施工部門來說,構(gòu)造鋼筋的規(guī)格和根數(shù)是由設計上在結(jié)構(gòu)平面圖上給出的,施工部門只要照圖施工就行。在03G101-1圖集第62-65頁中并沒有給出構(gòu)造鋼筋的規(guī)格和根數(shù)——這是03G101-1圖集不同于先前兩個版本的地方。
因為構(gòu)造鋼筋不考慮其受力計算,所以,梁側(cè)面縱向構(gòu)造鋼筋的搭接長度和錨固長度可取為15d 。
(2) “抗扭鋼筋”是需要設計人員進行抗扭計算才能確定其鋼筋規(guī)格和根數(shù)的。
梁側(cè)面抗扭縱向鋼筋的錨固長度和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縱筋。
梁側(cè)面抗扭縱向鋼筋其搭接長度為Ll(非抗震)或LlE (抗震)。
對抗扭構(gòu)件的箍筋有比較嚴格的要求!痘炷两Y(jié)構(gòu)設計規(guī)范》10.2.12條指出:受扭所需的箍筋應做成封閉式,且應沿截面周邊布置;當采用復合箍筋時,位于截面內(nèi)部的箍筋不應計入受扭所需的箍筋面積;受扭所需箍筋的末端應做成135度彎鉤,彎鉤端頭平直段長度不應小于10d (d為箍筋直徑)。
對于施工人員來說,一個梁的側(cè)面縱筋是構(gòu)造鋼筋還是抗扭鋼筋,完全由設計師來給定:“G”打頭的鋼筋就是構(gòu)造鋼筋,“N”打頭的鋼筋就是抗扭鋼筋。
問:為什么“上部通長筋”為梁集中標注的必注項,而“下部通長筋”為集中標注的選注項?
答: 1、首先講“為什么上部通長筋為梁集中標注的必注項”
框架梁不可能沒有“上部通長筋”。因為框架梁在設計時要考慮抗震作用,根據(jù)抗震規(guī)范要求至少配置兩根直徑不小于14mm的上部通長筋。(這兩根上部通長筋綁扎在箍筋角部。)
由此可見,上部通長筋系為抗震而設,基本上與跨度及所受豎向荷載無關。
2、再看看“為什么下部通長筋為梁集中標注的選注項”
然而,下部通常筋系為抵抗正彎矩而設,與豎向荷載和跨度有直接的關系。這和梁的支座負彎矩筋有點兒類似,支座負彎矩筋是為抵抗負彎矩而設的。
所以,從歸類來講,下部通長筋與上部支座負彎矩筋為同一類,而與上部通長筋不屬一類。因此,將下部縱筋定為“原位標注”的必注項、“集中標注”的有條件的選注項。
在實際工程中,各跨梁的下部縱筋的鋼筋規(guī)格和根數(shù)不一定相同,當它們各跨不同的時候,就不可能存在“下部通長筋”,例如03G101-1例子工程的KL5,就不可能有下部通長筋。只有在各跨梁的下部縱筋存在“相同部分”時,例如03G101-1例子工程的KL1,4跨梁的下部縱筋存在“5φ25”的相同部分,才有可能在集中標注中定義“下部通長筋 5φ25”。
問:梁在什么情況下需要使用“架立筋”?如何使用?
答:顧名思義,“架立筋”就是把箍筋架立起來所需要的貫穿箍筋角部的縱向構(gòu)造鋼筋。
如果該梁的箍筋是“兩肢箍”,則兩根上部通長筋已經(jīng)充當架立筋,因此就不需要再另加“架立筋”了。所以,對于“兩肢箍”的梁來說,上部縱筋的集中標注“2φ25”這種形式就完全足夠了。
但是,當該梁的箍筋是“四肢箍”時,集中標注的上部鋼筋就不能標注為“2φ25”這種形式,必須把“架立筋”也標注上,例如標注成“2φ25+ (2φ12)”這種形式,圓括號里面的鋼筋為架立筋。
架立筋的根數(shù) = 箍筋的肢數(shù)–上部通長筋的根數(shù)
架立筋與本跨兩端支座負彎矩筋的搭接長度為150mm。(見03G101-1圖集第54頁)
下面我們以一個“等跨”梁為例說明“架立筋長度”的計算:由于第一排負彎矩筋伸出支座的長度為Ln/3,意味著跨中“負筋夠不著的地方”的長度也是Ln/3,所以
架立筋的長度 = Ln/3 + 150 * 2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框架梁中“架立筋”只是在跨中連接負筋夠不著的地方,也就是說,架立筋不可能是“通長”的。我看見過一份圖紙,上面在梁的集中標注中寫成:
2φ25+ (2φ12) 通長
讓施工人員摸不著頭腦,以為架立筋是通長的。這“通長”二字無異于畫蛇添足。
問:什么是“次梁”?
次梁編號為“LL”對嗎?在不少設計圖紙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LL”的梁編號標注,應該做何解釋?“LL”不是連梁嗎,
一般的框架、框剪、框支結(jié)構(gòu)也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連梁的,用符號‘LL’表示;但次梁也用LL表示我覺得不太妥當。
框架結(jié)構(gòu)以KZ為支座的梁為主梁,以主梁為支座的為次梁
另外追問CDF教授:(1)03G101-1 65頁“L”配筋構(gòu)造到底用在哪些部位?是否分為抗震與非抗震?請給舉些例子。
(2)連梁與連系梁到底有什么區(qū)別,03G101—1上有沒有關于連系梁要求?
望教授給個權(quán)威的答復指導我們工作,謝謝
答:“次梁”就是“非框架梁”。“非框架梁”與“框架梁”的區(qū)別在于,框架梁以框架柱或剪力墻作為支座,而非框架梁以梁作為支座。
兩個梁相交,哪個梁是主梁、哪個梁是次梁呢?一般來說,截面高度大的梁是主梁,截面高度小的梁是次梁。此外,從圖紙中的附加吊筋或附加箍筋也能看出誰是主梁、誰是次梁,因為附加吊筋或附加箍筋都是配置在主梁上。
“非框架梁”的編號是“L”。例如“L1(4)”表示“非框架梁1號,4跨,無懸挑”。但是,目前的確有不少設計圖紙上經(jīng)常用“LL”作為非框架梁編號標注。這是錯誤的。在“平法”標準圖集中,“LL”用于剪力墻的“連梁”編號標注。有的人辯解說,我這里的“LL”是框架結(jié)構(gòu)中的“連系梁”。但是,陳青來教授說過,在03G101-1圖集中,沒有什么“連系梁”,只有“非框架梁”,就是“L”。——我的意見是:你既然采用03G101-1圖集,你就得符合03G101-1圖集的規(guī)定,首先,各種構(gòu)件的編號要規(guī)范化;卮鹕厦嬗脩舻奶釂枺
03G101-1圖集第65頁“L”配筋構(gòu)造當然是用于“非框架梁”即“次梁”的。
對于“非框架梁”,在設計時是不考慮抗震的。當水平地震力來了的時候,在框架結(jié)構(gòu)和剪力墻結(jié)構(gòu)中,框架柱和剪力墻是首當其沖,而框架梁是耗能構(gòu)件,到了非框架梁即次梁和樓板的時候,已經(jīng)不考慮抗震了。——所以,在計算非框架梁和樓板鋼筋的錨固長度時,使用的是La而不是LaE 。
問:既然是“分層做預算”,如果每一層都要進行計算,就太麻煩了。如果存在“標準層”,則只需要計算其中的某一層,再乘以標準層的層數(shù)就可以了,F(xiàn)在的問題是:劃定“標準層”時要注意些什么?
答:“標準層”的劃分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以“03G101-1例子工程”為例)
1、層高不同的兩個樓層,不能作為“標準層”。
例如:本例的第一層和第二層就不能作為標準層。
2、“頂層”不能納入標準層。
在框架結(jié)構(gòu)中,頂層的框架梁和框架柱要進行“頂梁邊柱”的特殊處理,所以“頂層”不能納入標準層。
3、可以根據(jù)框架柱的變截面情況決定“標準層”的劃分。
可以把屬于“同一柱截面”的樓層劃入一個“標準層”。
4、注意,框架柱變截面的“關節(jié)”樓層不能納入標準層。
例如:本例的第五層和第十層就不能作為標準層。
到現(xiàn)在為止,在03G101-1例子工程中,我們可以把第3-4層劃定為“標準層1”、把第6-9層劃定為“標準層2”、把第11-15層劃定為“標準層3”。(注意:我們現(xiàn)在僅僅考慮了“框架柱”變截面這一因素。)
5、然后,再根據(jù)剪力墻的變截面情況修正“標準層”的劃分。
可以把屬于“同一剪力墻截面”的樓層劃入一個“標準層”。
6、同樣要注意,剪力墻變截面的“關節(jié)”樓層不能納入標準層。
例如:本例的第八層就不能作為標準層。
7、在剪力墻中,還要注意墻身與暗柱的變截面情況是否一樣。(如果不一樣,就不能劃入同一個標準層內(nèi)。)
這樣一來,在不少工程實例中,能夠劃入標準層的樓層就寥寥無幾了。于是有人會說,還不如“逐層計算”省心。有時的確如此。不過,我們的“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具有樓層之間的拷貝功能,把一個做好的類似樓層拷貝過去,再稍加修改就可以了。
問:在“平法”的樓層劃分中如何認識“層號”這個概念?
答:“萬丈高樓平地起”。在工程施工中,樓房都是一層一層地向上蓋起來的。
在工程預算中,為了便于施工管理和進度管理,經(jīng)常是“分層”做預算的。
在“平法”技術中,用以“平法”標注的平面圖也是“分層”繪制的。“平法”的這些規(guī)定是與施工和預算的工作實際完全一致的。
但是,在“分層”操作中,“層號”的概念值得大家充分注意。因為,在建筑圖和結(jié)構(gòu)圖中,對“層號”的認識剛好差一層。(用陳青來教授的話來說,就是建筑師和結(jié)構(gòu)師對“層號”的認識剛好差一層。)我們在“建筑”施工中,如果我們正在“抹三層的地面”,那就是在抹我們腳下的那個地面;如果我們正在進行“三層主體結(jié)構(gòu)的施工”,那就是對“面前的柱、墻,以及頭頂?shù)牧、?rdquo;的施工(包括支模板、綁鋼筋和澆筑混凝土)。而“三層”頭頂上的樓板,正好是“四層”腳下的地面。
在“層號”這個問題上,我和陳青來教授進行過討論。陳青來教授說:
搞建筑設計,建筑學專業(yè)是“龍頭”,結(jié)構(gòu)師有必要在“層的”定義上與建筑師保持一致,以使建筑師與結(jié)構(gòu)師對話方便。因此,某層結(jié)構(gòu)平面布置圖應當與該層的建筑平面布置圖相一致。在層的定義上與建筑學專業(yè)保持一致后,結(jié)構(gòu)所說的某層梁,就是指承受該層平面荷載的梁(站在該層上,這些梁普遍在“腳下”而非在“頭頂之上”)。
為將結(jié)構(gòu)平面的“參照系”確定下來,03G101-1對“結(jié)構(gòu)層樓面標高”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詳見第1.0.8條),并對“梁頂面標高高差”也做出明確規(guī)定(詳見第3.2.5條三款和第4.2.3條六款)。
對照陳青來教授的這些話,我們看看03G101-1圖集第10頁上對框架柱變截面的描述:KZ1的第一次變截面(即由750*700變?yōu)?50*600)是在10.470的標高分界線上,在該頁圖左邊的高程圖上標注“6”——應該理解為是“第6層的地面”,即“第5層的頂板”。
我們在“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中,為了與施工人員的習慣保持一致,便于分層施工和分層做預算,把當前層的主體結(jié)構(gòu)定義為“面前的柱、墻,以及頭頂?shù)牧、?rdquo;。因此,對于03G101-1圖集的例子工程,就是把“第5層”作為框架柱變截面的關鍵樓層,也就是說,在“第5層”KZ1的截面是750*700,而到了“第6層”KZ1的截面就變成650*600了。
所以,在我們的“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中,應該按上述的這個認識來進行“樓層劃分”和填寫《柱變截面表》。
問:應用“平法”除了平面尺寸以外還要注意什么?
答:應用“平法”,顧名思義,主要的當然是平面尺寸,但是“垂直尺寸”也是很重要的。
在“垂直尺寸”中,首先是“層高”。一些垂直的構(gòu)件,例如框架柱、剪力墻等,都與層高有密切關系。“建筑層高”的定義是從本層的地面到上一層的地面的高度。“結(jié)構(gòu)層高”的定義是本層現(xiàn)澆樓板上表面到上一層的現(xiàn)澆樓板上表面的高度,如果各樓層的地面做法是一樣的話,則各樓層的“結(jié)構(gòu)層高”與“建筑層高”是一致的。
現(xiàn)在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特殊的“層高”要加以特別的關注。當存在地下室的時候,“一層”的層高就是地下室頂板到一層頂板的高度,“地下室”的層高就是筏板上表面到地下室頂板的高度。
但是,如果不存在下室的時候,計算“一層”的層高就不是如此簡單的事情了。建筑圖紙所標注的“一層”層高就是“從±0.000到一層頂板的高度”,但此時此刻,我們要計算“一層”層高,就不能采用這個高度,否則,我們在計算“一層”的柱縱筋長度和基礎梁上的柱插筋長度時就會出錯。正確的算法是:沒有地下室時的“一層”層高,是“從筏板上表面到一層頂板的高度”。——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在《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的《使用說明書》第4.28.2節(jié)中已作詳細分析,并且畫出了附圖。讀者可以在本網(wǎng)站的“下載專區(qū)”的“幫助下載”欄目,下載這本《使用說明書》。
此外,“垂直尺寸”還表現(xiàn)在一些“標高”的標注上,例如,剪力墻洞口的中心標高標注為“-1.80”,就是說該洞口的中心標高比頂板標高(即頂板上表面)“低了1.80米”。
還有,梁集中標注時的“梁頂相對標高高差”,就是梁頂面的標高與現(xiàn)澆樓板頂面標高的高差。如果標注的“梁頂相對標高高差”為“-0.100”,則表示梁頂比板頂“低0.100米”;如果此項標注缺省,則表示“梁頂與板頂一平”。
問:“平法”的特點是什么?
答: 什么是“平法”?03G101-1標準圖集的第一句話就說:混凝土結(jié)構(gòu)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簡稱“平法”。由此可見,“平法”的特點就是兩點:一是“平面”,二是“整體”。這個問題看看03G101系列圖集的例子工程就明白了:那就是在一個“結(jié)構(gòu)平面圖”上,同時進行梁柱墻板各種構(gòu)件鋼筋數(shù)據(jù)的標注。——這些,也就是我們開發(fā)“平法鋼筋自動計算軟件”的基本出發(fā)點。
關于這個問題,多年來存在著兩個誤區(qū)。
一個誤區(qū)是把單個構(gòu)件抽出來,單獨進行鋼筋標注和鋼筋計算。例如:把一根框架柱抽出來,單獨進行鋼筋標注;把一道框架梁抽出來,單獨進行鋼筋標注;把一面剪力墻抽出來,單獨進行鋼筋標注。這種做法的最大錯誤,在于割裂了整個結(jié)構(gòu)的整體性。從結(jié)構(gòu)力學上看,整個建筑結(jié)構(gòu)是一個整體。從03G101-1標準圖集來看,其中一個精彩的部分就是“邊柱頂梁”的節(jié)點構(gòu)造。所以,“肢解”結(jié)構(gòu),把各種構(gòu)件單獨進行鋼筋標注和計算,這是當今不少“鋼筋軟件”操作不方便、計算不準確的主要原因。
這種錯誤做法是有其歷史根源的,十多年前廣泛使用過的“梁表”、“柱表”方法,就是這樣做的,可是當時“平法”還沒有誕生啊。如今,“平法”已經(jīng)推廣應用八九年了,為什么還不“與時俱進”呢?
另一個誤區(qū)是大搞其“三維”操作。作為建筑圖紙,尤其是結(jié)構(gòu)圖紙,主要是“平面圖”,因為在平面圖上標注的尺寸最準確,也最直觀,這也是建筑工人所習慣使用的方法。前面說過,“平法”就是結(jié)構(gòu)平面圖上的整體表示方法。所以,五顏六色的“三維”界面,除了產(chǎn)生一些廣告效應以外,在平法鋼筋的工程實際中很難有所作為。
問:平法圖集與其他標準圖集有什么不同?
答: 以往我們接觸的大量標準圖集,都是“構(gòu)件類”標準圖集,例如:預制平板圖集、薄腹梁圖集、梯形屋架圖集、大型屋面板圖集,圖集對每一個“圖號”(即一個具體的構(gòu)件),除了明示其工程做法以外,還都給出了明確的工程量(混凝土體積、各種鋼筋的用量和預埋鐵件的用量等)。
然而,平法圖集不是“構(gòu)件類”標準圖集,它不是講某一類構(gòu)件,它講的是混凝土結(jié)構(gòu)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簡稱“平法”。
“平法”的實質(zhì),是把結(jié)構(gòu)設計師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與重復性勞動區(qū)分開來。一方面,把結(jié)構(gòu)設計中的重復性部分,做成標準化的節(jié)點構(gòu)造;另一方面,把結(jié)構(gòu)設計中的創(chuàng)造性部分,使用標準化的設計表示法——“平法”來進行設計,從而達到簡化設計的目的。這就是“平法”技術出現(xiàn)的初衷。
所以,看每一本“平法”圖集,有一半的篇幅是講“平法”的技術規(guī)則,另一半的篇幅是講標準的節(jié)點構(gòu)造。
使用“平法”設計,結(jié)構(gòu)設計工作大大簡單了,圖紙也大大減少了,設計的速度加快了,改革的目的達到了。但是,給施工和預算帶來了麻煩。以前的圖紙有構(gòu)件的大樣圖和鋼筋表,照表下料、按圖綁扎就可以完成施工任務。鋼筋表還給出了鋼筋重量的匯總數(shù)值,做工程預算是很方便的。但現(xiàn)在整個構(gòu)件的大樣圖要按照標準圖集給出的節(jié)點構(gòu)造去進行想象,鋼筋表更是要自己努力去把每根鋼筋的形狀和尺寸逐一計算出來。
如何解決這樣的一個矛盾呢?我們研制了一個“平鋼筋自動計算軟件”,用戶只需要在“結(jié)構(gòu)平面圖”上按平法進行標注,就能夠自動計算出《工程鋼筋表》法來。但是,光靠這個軟件還是不夠的。我們的軟件既然叫做“平鋼筋自動計算軟件”,就要求操作者要熟悉“平法”的基本技術,這樣操作起來會得心應手、如虎添翼。更重要的是,搞結(jié)構(gòu)設計的人們更要精通“平法”技術,這樣他們設計出來的圖紙才能真正符合“平法”的要求。——這些,就是我們舉辦這個“平法實用技術講座”的目的。
問:就從03G101-1圖集的封面說起吧。
框架結(jié)構(gòu)、剪力墻結(jié)構(gòu)、框架剪力墻結(jié)構(gòu)、框支剪力墻結(jié)構(gòu)的概念是什么?
答: 準確的“概念定義”還是查教科書吧。下面只說說個人的認識。
框架結(jié)構(gòu)就是由框架柱和框架梁組成的空間結(jié)構(gòu)。
框架剪力墻結(jié)構(gòu),有人稱為框剪結(jié)構(gòu),就是在框架結(jié)構(gòu)中設置一些剪力墻,以加強結(jié)構(gòu)抵抗水平地震力的作用。(本圖集第31頁所提供的例子工程,就是一個“框架剪力墻結(jié)構(gòu)”的工程)
剪力墻結(jié)構(gòu),有人稱為純剪結(jié)構(gòu),就是整個建筑物都采用剪力墻結(jié)構(gòu),包括墻身、墻柱(暗柱和端柱)、墻梁(連梁、暗梁、邊框梁)。
框支剪力墻結(jié)構(gòu)是指下面為框架結(jié)構(gòu),上部為剪力墻結(jié)構(gòu),在中間的“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層”中采用了框支柱和框支梁。(詳見圖集第67頁)
問:1、剪力墻水平鋼筋是光圓的,其錨固頭是做成135度彎鉤還是90度彎鉤?
2、梁的上、下二排鋼筋在支座錨固構(gòu)造同一排一樣嗎?
3、剪力墻樓面暗梁是不是只在剪力墻的墻身下布置,兩端錨入墻的構(gòu)造柱中?在我們圖紙的暗梁布置簡圖上將所有有構(gòu)造柱位置的也畫出來了,在構(gòu)造柱中要布置嗎?暗梁的錨固長度是多少?
4、梁以墻為端支座,在墻中錨固長度是多少?下面鋼筋彎鉤可以朝下嗎?
答:1、光圓鋼筋(一級鋼筋)一般在兩個端頭都要彎180度的彎鉤。
2、“梁的上、下二排鋼筋在支座錨固構(gòu)造同一排一樣嗎?”——請再明確一下所提的問題“同一排一樣”是什么意思?
3、剪力墻結(jié)構(gòu)中,在墻肢端部的邊緣構(gòu)件是“暗柱”而不是“構(gòu)造柱”。剪力墻暗梁的上下縱筋是伸到剪力墻墻肢的盡端,而不是僅僅“錨入暗梁一個錨固長度”。在剪力墻結(jié)構(gòu)中,樓板底下的暗梁的地位和作用,如同磚混結(jié)構(gòu)的圈梁一樣。
4、“梁以墻為端支座,在墻中的錨固長度”應該和普通支座同樣的要求。兩下部縱筋的彎鉤可以朝下。
問:屋面框架梁如果平行遇剪力墻,剪力墻很長(好幾米)。剪力墻作為邊支座時。要不要伸到對邊再彎錨呢
答:框架梁如果平行伸入剪力墻,——按陳青來教授的說法,就變成剪力墻的“邊框梁”了,“邊框梁”在剪力墻墻肢上應當通到盡頭,——當然“邊框梁”的縱筋也應該通到剪力墻墻肢的盡頭。
問:我現(xiàn)在做個污水處理廠的工地我想問一下外墻的水平筋是放在豎筋的外面還是里面啊
我們以前做的是放在外面的可這次公司叫我們放在里面
請各位大哥給我點意見啊
我是一個鋼筋的小班長請盡快回復
以上是原文。我還想補上一句,地下室的擋土墻的水平筋放在哪兒呢,有什么依據(jù)嗎?
答:1、剪力墻墻身的水平分布筋放在墻身垂直分布筋的外面(這是抗剪的需要)。——看看03G101-1圖集第48頁就知道了。
2、地下室擋土墻不是“剪力墻”。地下室擋土墻的水平分布筋放在墻身垂直分布筋的外面也可以,為了施工方便,把地下室擋土墻的水平筋放在墻身垂直分布筋的里面也可以。
3、但是,剪力墻墻身的水平分布筋不能放在墻身垂直分布筋的里面。
問:請問什么是簡支梁,哪里用得多啊
答:1、“簡支梁”是用于磚混結(jié)構(gòu)的單跨鋼筋混凝土梁,直接擱置在磚墻上的。簡支梁的支座負彎矩為零。
在磚混結(jié)構(gòu)工程中,磚墻上一般都設計有圈梁,所以,圈梁上的簡支梁會存在負彎矩,但設計時仍按“簡支梁”計算,負彎矩鋼筋按構(gòu)造配筋(不小于下部縱筋的1/4 )。
2、磚混結(jié)構(gòu)中,如果是兩跨以上的鋼筋混凝土梁,就是“連續(xù)梁”了。
問:今天看到一本書上,關于條基的問題材,上面說“根據(jù)墻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一般構(gòu)造規(guī)定。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底板在T形及十字形交接處,底板橫向鋼筋僅沿一個主要方向通長布置,另一方向的橫向受力鋼筋可布置到主要受力方向底板寬度1/4處,在拐角處底板橫向受力鋼筋應沿兩個方向布置,
請問,這個規(guī)定取自哪里?不知達飛老師是否知道?
另外,它只說的橫向受力鋼筋的位置,并沒有就豎向分布筋的位置及做法,那么豎向分布鋼筋是怎以做的呢
答: 1、“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底板在T形及十字形交接處,底板橫向鋼筋僅沿一個主要方向通長布置,另一方向的橫向受力鋼筋可布置到主要受力方向底板寬度1/4處,在拐角處底板橫向受力鋼筋應沿兩個方向布置(見圖6-6)”——上述這段話見于《簡明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構(gòu)造手冊》6.3.2“鋼筋混凝土擴展基礎”一節(jié)。(該書由機械出版社出版國振喜編)
2、“(條形基礎)翼板分布鋼筋的直徑為8-10mm,間距不大于300mm”——上述這段話見于《簡明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構(gòu)造手冊》6.8.2 “柱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一節(jié)。
在本節(jié)還有,“當條形基礎底板在L拐角處,其底板橫向受力鋼筋應沿兩個軸向通長放置,分布鋼筋在主要受力軸向通長放置,而另一軸向的分布鋼筋可在交接邊緣處斷開”。
問:剪力墻頂部與框架梁相交,如果直錨滿足抗震錨固長度,有必要彎嗎,還是不考慮KL的存在呢
答:1、按你所說的那個“KL”應該是剪力墻的“邊框梁”。因為陳青來教授說過,框架梁伸入剪力墻區(qū)域就變成邊框梁。
2、“邊框梁”和“暗梁”一樣,都是剪力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都不是剪力墻墻身的支座,所以不存在剪力墻豎向分布筋“錨入”邊框梁的問題。
3、從03G101-1圖集第51頁左下圖可以看出,當為樓層邊框梁時,剪力墻的豎向分布筋連續(xù)通過邊框梁伸到上一層;當為頂層邊框梁時,剪力墻的豎向分布筋拐彎通過邊框梁伸到現(xiàn)澆樓板中達到一個錨固長度(實現(xiàn)豎向分布筋與樓板的連接)——后者可參看圖集第48頁頂部的圖。
問:基礎梁的構(gòu)造腰筋的搭接是多長?
在所03G101-1中的框架梁里是15D,而在基礎圖集里只說了錨固是這么多,而沒有指出,是否也是按15D做呢
答:如果在基礎圖集里沒有說明“基礎梁的構(gòu)造腰筋的搭接長度”的話,可以按框架梁的構(gòu)造腰筋搭接長度(可取為1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