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積物(al)
河流在平緩地段所堆積下來的碎屑物,稱為沖積物。沖積物根據(jù)其形成條件,可分為:
(1)山區(qū)河谷沖積物
大部分由卵石、碎石等粗顆粒組成,分選性較差,大小不同的礫石互相交替,成為水平排列的透鏡體或不規(guī)則的夾層,厚度一般不大。
一般地說,山區(qū)河谷的堆積物顆粒大,承載力高,但由于河流側(cè)向侵蝕的結(jié)果也帶來了大量的細小顆粒,特別是當河流兩旁有許多沖溝支岔時,這些沖溝支岔帶來的細小顆粒往往和沖積的粗大顆粒交錯堆積在一起,承載力也因而降低。
(2)平原河谷沖積物
河流上游的沖積物一般顆粒粗大,向下游逐漸變細。沖積層一般呈條帶狀,具有水平層理,有時也成流水層或湍流層的交錯層理。在每一個小層中,巖性的成分就比較均勻,有極良好的分選性。
沖積物的顆粒形狀一般為亞圓形或圓形,搬運的距離愈長,顆粒的渾圓度越好。
平原河谷沖積物可分為:河床沖積物、河漫灘沖積物、牛軛湖沖積物和階地沖積物。河床沖積物、河漫灘沖積物多為磨圓度較好的漂石、卵石、圓礫和各種砂類土,有時也有粉土、粘性土存在。在同一地段上,河漫灘沖積物的粒度一般較河床沖積物為小。在同一河漫灘上,靠河床近的沖積物的粒度比距河床遠的為大。牛軛湖沖積物只有當洪水期間成為溢洪區(qū)時才能形成,此時,細砂或粉質(zhì)粘土就直接覆蓋在原來已形成的泥炭或淤泥層上。
階地沖積物的粒度常較河漫灘的為小,一般由粉質(zhì)粘土、粉土和各種砂土所構(gòu)成,有時也有卵石、圓礫的夾層。在黃土地區(qū),階地則往往為各個不同地質(zhì)時期的黃土所分布。
平原河谷沖積層中的地下水一般為潛水,由高階地補給低階地,再由河漫灘補給河水。
平原河谷沖積物(除牛軛湖外),一般是較好的地基。粗顆粒的沖積物其承載力較高,細顆粒的稍低,但要注意沖積砂的密實度和振動液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