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時間:5月24日——6月6日
實習地點:秦皇島
目的任務:
一.實習目的
能比較正確地辨別觀察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并能初步進行成因上的分析;能利用礦物的物理性質鑒定識別常見礦物,特別是造巖礦物;對實習及出露的巖石能夠正確的描述和命名;
4、了解實習區(qū)侵入巖和噴出巖的產狀及時代;
5、了解實習區(qū)變質作用類型及引起變質作用的因素;
6、熟悉實習區(qū)出露地層的時代、巖性及化石;
7、初步分析實習區(qū)中的構造現象及掌握野外識別方法;
8、較正確的學會地形圖、地質圖的使用和閱讀,能利用地形、地質圖尋找地質點,識別地質構造;
9、學會繪制信手地質剖面圖;
10、掌握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包括方位測量及測量巖層產狀要素)
二.實習任務
每五人一組每天一條地質路線,往返30—60公里。
指導教師:馮彬,呂宗云
實習路線:
本次赴秦皇島野外地質認識實習總計共14天,走了8條路線,按時間先后分別為:
一.5月26日:石門寨西門——瓦家山構造、地層路線
本條路線剖面位置為石門寨西門約100米處,經歡喜嶺至瓦家山東坡溝中。共設17個觀察點,沿途經馬家溝組、本溪組、太原組、山西組、石盒子組、石千峰組、北票組、藍旗組等8個時期的地層,主要任務為:
1.了解斷層存在的依據、運動方向、確定斷層性質;
2.了解石炭系—二疊系層序、接觸關系,分層標志、沉積規(guī)律、巖性特征以及化石組合等;
3.了解本區(qū)鋁土礦層位、煤炭層位及形成環(huán)境。
二.5月27日:張巖子——東部落——潮水峪地層路線
本條路線剖面起點位于張巖子村西約500米陡礫子下,開始向西,在東部落東山坡石灰窯采石場轉北西,然后經東部落村至村北東山坡,再到東部落村西山溝中,最后到潮水峪。共設11個觀察點,沿途經龍山組、饅頭組、府君山組、毛莊組、徐莊組、張夏組、常山組等七個時期的地層,主要任務為:
1.觀察與描述綏中花崗巖巖性;
2.了解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古生界下中寒武統(tǒng)層序,巖性特征,分層標志;
3.認識整合、假整合、沉積接觸等地層接觸關系;
4.認識巖石相標志,沉積韻律。
三.5月29日:黑山窯后村——上平山地層、構造、礦產路線
本條路線主要任務為:
1.觀察黑山窯后村石千峰組與北票組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
2.認識上平山背斜、雞冠山地塹
3.認識上平山重晶石鉛鋅礦床地質特征
因當地采石,危險系數較大,本條路線未能全部走完,僅設5個觀察點,但主要任務重的前兩條還是完成了。
四.5月30日:沙鍋店——潮水峪構造、地貌路線
本條路線位置:沙鍋店東山坡、潮水峪村。觀察點同樣較少,僅設6個。主要任務為:
1.觀察幾處巖脈產狀及賦巖斷裂性質;
2.觀察巖溶地貌景觀及地質成因;
3.在本溪組底部粉砂巖中采集陸相植物化石;泥灰?guī)r中采集海相動物化石。
五.6月1日:大傍水——吳莊——花場峪構造、巖石、地貌路線
本條路線位置:大傍水村至花場峪長城腳下。觀察點同樣較少,僅設5個。主要任務為
1.觀察藍旗組火山巖;
2.觀察響山花崗巖與西翼地層接觸帶;
3.觀察吳莊背斜。
六.6月2日:雞冠山地質構造路線
本條路線位置為雞冠山由山下一直到山頂。僅設4個觀察點。主要任務為:
1.由上方觀察雞冠山地塹;
2.到雞冠山頂觀察淺海相波痕。
七.6月3日:亮甲山地層路線及地質工作方法訓練
本條路線位置為石門寨西亮甲山上。設有7個觀察點。主要任務為:
1.認識冶里組、亮甲山組和馬家溝組層序、分層標志;
2.觀察輝綠玢巖產狀,控制巖脈侵入的斷裂性質;
3.觀察馬家溝組頂面古風化殼特征;
4.進行地質工作方法訓練。
八.6月4日:基地——大石河地層、地貌路線
本條路線位置為基地—大石河沿途。共設7個觀察點。主要任務為:
1.觀察大石河河谷曲流地質作用、河谷地形和沖擊物特點,以及不對稱階地的形成;
2.濱河床淺灘、河漫灘和階地的野外鑒定標志;
3.觀察藍旗組火山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