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學路線
教學路線是在老師帶領下對學生進行地質填圖基本技能訓練,這是關系到實習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階段。地質填圖基本技能訓練的主要內容有:
① 巖石生物化石的描述與鑒定;
② 地層劃分對比以及時代的確定;
③ 巖石與化石標本的采集和編錄;
④ 路線地質信手剖面圖的勾畫;
⑤ 實測地層剖面的工作方法;
⑥ 基本地質構造現(xiàn)象的識別、描述與分析;
⑦ 地質觀測點的布置、觀察與記錄;
⑧ 多種地質素描圖的繪制;
⑨ 地質路線的布置;
⑩ 填圖單位的劃分和地質界線的填繪等。
1.1露頭觀察要點
首先判斷露頭的真?zhèn)危斘覀兇_認露頭為真實露頭后,應當對于下列數(shù)量(方向、角度、大小、多少等)與非數(shù)量(色澤、形狀、軟硬程度等)之性質,逐一加以觀察與估計,一般包括以下諸項目:
A、 巖性:鑒定巖石種類及屬性,諸如新鮮面、風化面、顏色、結構、構造、顆粒大小、分選性、成熟度、成分和含量等,對沉積巖,還要注意固結程度、層理及其它沉積結構及所含化石,風化現(xiàn)象和地形特征等;
B、 化石:對沉積巖,應細心尋找,確定有無化石,或判斷所含化石的種類、數(shù)量和產狀;
C、 產狀:巖層或巖體之生成形態(tài),如沉積巖是否為平整層狀、凹凸或波狀起伏、透鏡狀或塊狀之類,火成巖則確定屬于巖基、巖脈、巖床或巖流等;
D、 巖層產狀:判定真?zhèn)螌永恚S時測定巖層之傾角與傾向,或用三點法確定巖層的產狀;
E、 地層之上下界線、接觸關系及層序:每一層單位或火成巖體的分布界線及與上下或圍巖的接觸關系(如屬于連續(xù)的、或整合、不整合,火成接觸或斷層接觸等等),以及判斷和識別各層排列之上下次序;
F、 相當之地層名稱與地質年代;
G、 巖層的變形:如巖層中之褶皺、斷層、裂隙、劈理、節(jié)理、片理、線理等等構造或破裂程度、方向、角度、數(shù)量及程度等;
H、 巖石的變質與蝕變:如變質程度、范圍大小、巖石特征、成因與類型等。
1.2作信手地層剖面圖和地質素描圖
巖層露頭沿一近于直線方向達相當距離,則形成一剖面。巖層剖面圖應包括:剖面名稱、方向、分層號(與野外地層記錄點號一致)、比例尺、巖層產狀、圖例、巖性及界線。信手剖面圖巖性線長度一般在1㎝左右、地質界線長度一般在1.5㎝左右。
2、實測地層剖面圖
實測地層剖面目的主要有三個:①地層時代、層序、巖性垂向變化特征,古生物發(fā)育特征,巖層厚度,接觸關系,礦產賦存層位、剖面上各種物化探異常點及礦點資料;②確定野外地質填圖的地層劃分單位,明確各填圖單位的頂?shù)讟酥;③研究工作區(qū)內地質構造發(fā)展歷史。
實測地層剖面圖的位置通過前期野外踏勘工作,選擇地層出露好,有代表性的剖面進行測量。實測地層剖面主要觀察內容主要關注地層的總體性質和相互關系,一般觀測和記錄的項目有:
a. 巖性:組成各地層單位之巖型(砂巖、頁巖或灰?guī)r等)、結構(粒度、分選度、圓度等)、顏色(新鮮或風化)、成分等;
b. 沉積構造:層理發(fā)育程度、層理類型(交錯層理、粒序層理等),層面頂?shù)讟嬙欤úê、紋理等);
c. 化石層位:化石帶之層位及位置,與各層間隔,各層所含化石之種類,數(shù)量及比例,特別是標準化石;
d. 將巖石之巖性、層理、顏色、風化狀況或其他特征相同的連續(xù)部分列為一巖層單位,即單層,或一群單層組成的沉積單位,并編以號碼或名稱。由一群相鄰接而巖性相近或較和諧的沉積單位,構成組或段。測出厚度及算出總厚度;
e. 判定層序判定正;虍惓有颍
f. 巖層各單位的接觸關系整合—不整合等。
3、半獨立和獨立填圖階段
填圖范圍:半獨立和獨立填圖面積約15㎞2,在測區(qū)內有3條基礎教學路線控制基礎上,按1/5萬填圖點、線距,要求獨立完成填圖任務。
獨立填圖共包括6條路線,要求把每條路線上的沿層分組標記清楚,室內整理出一份完整的地質地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