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有了深刻的認識與了解,掌握了有關工程地質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區(qū)別,我們只有與實際相結合,才能學以致用。
因此,為了更好地認識地質現(xiàn)象,加深對其了解,我們2008級土木工程、農業(yè)水利工程、水利水電工程本科班在2010年7月1日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為期一天的工程地質實習。
1實習目的
1.1通過實習,使我們獲得地質實體的感性認識,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培養(yǎng)實際工作能力
1.2通過基本技能的訓練,使我們了解野外地質資料的收集、整理
1.3現(xiàn)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階梯等地質現(xiàn)象
1.4了解三大巖石的形成過程,學會對其的肉眼識別
1.5學會地質羅盤儀的使用方法
1.6用地質羅盤儀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2實習時間與地點
時間:2010年7月1日地點:西藏農牧學院后山
3實習內容
3.1野外踏勘
早上9點多,我們從學校北大門出發(fā),在孫老師和呂老師的帶領下,沿路向學校后山走去。走在第一個岔路口,孫老師就開始了自己的講解。首先,她讓我們先觀察周圍的地形地貌,尼洋河→農牧學院→后山,成臺階狀地形,即為階地。經過多年的地殼運動,河流的沖刷作用,石頭幾乎都為圓形,因此此處原為河谷,形成河漫灘,繼而形成階地。由于人工開挖,有的地方植被已不復存在,巖石和巖土完全裸露,斷面層理構造清晰可見。表層是植被覆蓋,包含樹皮、草根等,接著是砂礫石層,然后是體積比較小的粒石,最后是沙土層,屬第四系沉積層。(附表一)
前面提到,由于人工開挖,巖石表面出露,空氣中的水分、氧氣等,使其極易風化,加之泥石流的沖刷,邊坡很容易失穩(wěn)。又由于邊坡的應力集中在坡腳,坡頂和坡面受張、拉力作用,故人工在坡底修建50多公分的墻體來增加其穩(wěn)定性。
沿著公路一直向上走,我們看到了巖石,雖然不是天然形成的狀態(tài),只是藏民用來當墻體堆積而成。但是由于林芝地區(qū)植被覆蓋率高,很難看到裸露的巖石,所以我們就地觀察。孫老師提問了三大巖類的劃分,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此處巖石為巖漿巖,按照SiO2含量分為:酸性巖、中性巖、基性巖、超基性巖,由于SiO2為白色,故它們的顏色為由淺到深。巖石長期暴露在空氣中極易風化,對其強度也有很大的影響,其中礦物的組成、結構和構造也是很重要的影響要素,顆粒越大,強度越高。巖漿巖中透明的為石英,純白的為長石,黑色的為灰石和角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