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圖1)

(一)案例(二)中KL-1分析:

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您將

掌握雙跨框架梁的鋼筋(上部通長筋,下部通長筋,中間支座負筋,受扭縱向鋼筋)的計算;

(圖2)

KL-1需要計算

1. 上部縱筋:上部通長筋;

2. 下部縱筋:下部通長筋;

3. 支座負筋:左支座負筋(第一排,第二排),中間支座負筋(第一排,第二排),右支座負筋(第一排,第二排);

4. 受扭縱向鋼筋;

5. 拉筋;

6. 箍筋長度及根數(shù)。

1. 上部通長筋

案例(二)中

LaE=34*25=850mm>hc-保護層=625mm須彎錨

hc-保護層+15d=1000mm

上部通長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7200+7200-325-325)+1000+1000=15750mm

北京2001定額規(guī)定:直徑≤12mm時12m一個搭接,直徑>12mm時8m一個搭接。

1個搭接

2根

2. 下部通長筋

案例(二)中

下部通長筋長度=凈跨長+左支座錨固+右支座錨固=(7200+7200-325-325)+1000+1000=15750mm

1個搭接

7根

3. 端支座負筋(第一排)

案例(二)中第一跨左支座(第一排)

8B25 4/4表示第一排為4B25,第二排為4B25,去掉上部通長筋2B25,剩下第一排支座負筋根數(shù)為2B25。

LaE=34*25=850mm>hc-保護層=625mm須彎錨

hc-保護層+15d=1000mm

第一跨左支座負筋的長度(第一排)=凈跨長/3+支座錨固=(7200-325-325)/3+1000=3183mm

2根

端支座負筋(第二排)

案例(二)中第一跨左支座(第二排)

端支座負筋的長度=凈跨長/4+支座錨固

8B25 4/4表示第一排為4B25,第二排為4B25

LaE=34*25=850mm>hc-保護層=625mm須彎錨

hc-保護層+15d=1000mm

第一跨左支座負筋的長度(第二排)=凈跨長/4+支座錨固=(7200-325-325)/4+1000=2638mm

4根

4. 中間支座負筋(第一排)

當梁中間支座兩邊的上部縱筋不同時,須在支座兩邊分別標注;

當梁中間支座兩邊的上部縱筋相同時,可僅在支座的一邊標注配筋值,另一邊省去不注。

案例(二)中中間支座(第一排)

8B25 4/4表示第一排為4B25,第二排為4B25,去掉上部通長筋2B25,剩下第一排支座負筋根數(shù)為2B25。

中間支座負筋的長度(第一排)=2*max(第一跨凈跨長,第二跨凈跨長)/3+支座寬=2*(7200-325-325)/3+650=5017mm

2根

中間支座負筋(第二排)

中間支座負筋的長度(第一排)=2*max(第一跨凈跨長,第二跨凈跨長)/4+支座寬=2*(7200-325-325)/4+650=3925mm

4根

5. 端支座負筋(第一排)

案例(二)中第二跨右支座(第一排)

8B25 4/4表示第一排為4B25,第二排為4B25,去掉上部通長筋2B25,剩下第一排支座負筋根數(shù)為2B25。

LaE=34*25=850mm>hc-保護層=625mm須彎錨

hc-保護層+15d=1000mm

第二跨右支座負筋的長度(第一排)=凈跨長/3+支座錨固=(7200-325-325)/3+1000=3183mm

2根

端支座負筋(第二排)

案例(二)中第二跨右支座(第二排)

端支座負筋的長度=凈跨長/4+支座錨固

8B25 4/4表示第一排為4B25,第二排為4B25

LaE=34*25=850mm>hc-保護層=625mm須彎錨

hc-保護層+15d=1000mm

第二跨右支座負筋的長度(第二排)=凈跨長/4+支座錨固=(7200-325-325)/4+1000=2638mm

4根

6. 受扭縱向鋼筋

當為梁側(cè)面受扭縱向鋼筋時,其搭接長度為Ll或Lle(抗震);其錨固長度與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縱筋。

當直錨長度≥LaE且≥0.5hc+5d時,可以進行直錨,不需彎錨。

KL-1的錨固判斷:LaE=34*10=340mm<625mm,所以直錨。

梁側(cè)面受扭縱向鋼筋長度=凈跨長+左右直錨長度+2*6.25d

案例(二)中

梁側(cè)面受扭縱向鋼筋長度=凈跨長+左右直錨長度+2*6.25d=(7200+7200-325-325)+max(LaE,0.5hc+5d)= 13750+(0.5*650+5*10)=14625mm

因為受扭縱向鋼筋超過12米,所以中間會有一個搭接,其搭接長度為41d=41*10=410mm

4根

7. 拉筋

案例(一)中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2d +2*1.9d+2*max(10d,75mm)=(300-2*25)+2*6+2*1.9*6+2*75=435mm

根數(shù)為ceil(7200-325*2)/(200*2)+1 =36根*2=72根

8. 箍筋

案例(二)中

箍筋長度=(梁寬b-保護層*2+d*2)*2+(梁高h-保護層*2+d*2)*2+1.9d*2+max(10d,75mm)*2=(300-25*2+2*10)*2+(700-25*2+2*10)*2+1.9*10*2+2*10*10=2118mm

箍筋根數(shù)計算

第一跨箍筋根數(shù)=ceil((左加密區(qū)長度-50)/加密間距)+1+ceil(非加密區(qū)長度/非加密間距)-1+ceil((右加密區(qū)長度-50)/加密間距)+1

=ceil((1.5*700-50)/100)+1+ceil((1.5*700-50)/100)+1+ceil((7200-325*2-700*1.5*2)/200)-1=44根

第二跨箍筋根數(shù)=ceil((左加密區(qū)長度-50)/加密間距)+1+ ceil(非加密區(qū)長度/非加密間距)-1+ ceil((右加密區(qū)長度-50)/加密間距)+1

=ceil((1.5*700-50)/100)+1+ceil((1.5*700-50)/100)+1+ceil((7200-325*2-700*1.5*2)/200)-1=44根

(二)案例(二)中KL-2分析:

(圖3)

1. 下部縱筋(第一跨)

因為KL-2屬于上平下不平情況,下部鋼筋構(gòu)造就會發(fā)生變化,其構(gòu)造詳圖如下:

(圖4)

KL-2中LaE=34*22=748mm

hc-保護層+15d=650-25+15*22=955mm

第一跨下部縱筋=凈跨長+左右錨固=(7200-325-325)+(650-25+15*22)+(650-25+15*22)=8460mm

1個搭接

7根

2. 下部縱筋(第二跨)

第二跨下部縱筋=凈跨長+左錨固LaE+右錨固=(7200-325-325)+(34*22)+(650-25+15*22)=8253mm

1個搭接

7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