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地講,建筑物層數(高度)對造價的影響,因建筑類型、形式和結構不同而不同。理論上如果增加一個樓層不影響建筑物的結構形式,單位建筑面積的成本可能會降低。但是當建筑物超過一定層數時,結構形式就要改變,單位成本通常又會增加。所以在項目總體規(guī)劃允許高度范圍內,項目決策人掌握降低開發(fā)成本的臨界點非常關鍵。
在相同建筑面積的條件下,受到層高變化影響的主要項目是外墻、內墻、墻體飾面等,由于層高的增加還要由此引起相關項目的變化,比如:
整體建筑高度加大,其基礎設計隨荷載的加大而增加,外墻、內墻等垂直承重及分隔構件的增加,垂直構件的抹灰裝飾量增加;
采暖、衛(wèi)生、空調、電氣,垂直管道及管徑的增加;
因空間體積加大而造成的水、暖、電、空調設備容量的增加;
墻體腳手架及水、暖、電空調安裝腳手架的增加;
垂直構件的模板數量的增加等等,從而造成了工程總造價的增加。
據資料分析,住宅層高從3米降到2.8米,平均每套住宅綜合造價可下降4%左右。平均每降低0.1米,能降低造價2%左右。這是因為層高和凈高的降低可以使基礎、墻體、柱、內外裝修、管線、采暖等工程量減少,從而降低工程造價。一般住宅層高可控制在2.7~2.8米。
概括地講,建筑物層數(高度)對造價的影響,因建筑類型、形式和結構不同而不同。理論上如果增加一個樓層不影響建筑物的結構形式,單位建筑面積的成本可能會降低。但是當建筑物超過一定層數時,結構形式就要改變,單位成本通常又會增加。所以在項目總體規(guī)劃允許高度范圍內,項目決策人掌握降低開發(fā)成本的臨界點非常關鍵。
一、建筑物的層高在滿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應盡可能降低
在相同建筑面積的條件下,受到層高變化影響的主要項目是外墻、內墻、墻體飾面等,由于層高的增加還要由此引起相關項目的變化,比如:
整體建筑高度加大,其基礎設計隨荷載的加大而增加,外墻、內墻等垂直承重及分隔構件的增加,垂直構件的抹灰裝飾量增加;
采暖、衛(wèi)生、空調、電氣,垂直管道及管徑的增加;
因空間體積加大而造成的水、暖、電、空調設備容量的增加;
墻體腳手架及水、暖、電空調安裝腳手架的增加;
垂直構件的模板數量的增加等等,從而造成了工程總造價的增加。
據資料分析,住宅層高從3米降到2.8米,平均每套住宅綜合造價可下降4%左右。平均每降低0.1米,能降低造價2%左右。這是因為層高和凈高的降低可以使基礎、墻體、柱、內外裝修、管線、采暖等工程量減少,從而降低工程造價。一般住宅層高可控制在2.7~2.8米。
二、根據不同性質的工程綜合測算建筑層高每增加10cm,相應造成建筑造價增加2%~3%左右
但當建筑層數增加時,單位建筑面積所分攤的土地費用及外部流通空間費用將有所降低,從而使建筑物單位面積造價發(fā)生變化。因此對于地皮特別昂貴的地區(qū),為了降低土地費用,提高建筑密度,中、高層住宅也是比較經濟的選擇。
樓層數與造價的關系
僅從住宅建筑的經濟角度考慮,應該說多層住宅具有降低造價和使用費用、節(jié)約用地的優(yōu)點。據資料分析,多層住宅樓層層數與造價關系如下。
1~30F住宅,根據建筑結構、設備綜合、規(guī)范要求等大體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層數段:
1~6F
將1層住宅造價定為100,則2層為84.72,3層為78.51,4層為74.98,5層為73.65,6層為72.37。因此,可得出結論,6層以內住宅的層數越多,造價越低,且相鄰層數間造價差值也越小,多層住宅以采用5~6層為好。
7~12F
7層及以上住宅入口層樓面距室外設計地面的高度超過16m以上的住宅必須設置電梯。11層及11層以下單元式住宅可不設封閉樓梯間,但開向樓梯間的戶門應為乙級防火門,且梯間應靠外墻,并應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
13~18F
12層及以上的高層每棟樓設置電梯不應少于2臺,其中宜配置一臺可容納擔架的電梯。
19~30F
19層及以上的單元式住宅應設防煙樓梯間。
結論:
在確定的各范圍段內,(例如確定的層數段為12~18F,如果規(guī)范都滿足的情況下,采取18F比較合適)層數越高則越經濟、單方造價成本越低、獲利越大。
在磚混建筑中,8層比6層節(jié)約,但要增加電梯成本。在底框6躍7建筑中,如果樓板現澆,則異形框架柱結構優(yōu)于磚混結構。在中高層、高層建筑中,結構造價因風荷載、抗震、消防、施工等因素,隨高度增加而增加,這個平衡點要經過很專業(yè)的計算。
三、建筑高度與成本控制的關系
民用住宅按層數劃分為多層建筑住宅(4~6層)、中高層住宅(7~9層)、高層住宅(10層以上)。
眾所周知,在多層建筑中層數越多越經濟,即6層最經濟。當住宅超過7層,就要增加電梯費用,需要較多的交通空間(過道、走廊要加寬)和補充設備(供水設備和供電設備等)。特別是高層住宅,要經受較強的風力荷載,需要提高結構強度,改變結構形式,從而使工程造價大幅度上升。
具體表現,從4個與建筑高度有關的方面總結其與成本之間的關系:
1、從建筑消防要求上講
普通民宅層數的臨界點為6層、9層、12層、18層;其高度的臨界點為24米、32米、50米。
6層以下的磚混結構(無商業(yè)網點)或高度24米以下(無商業(yè)網點)的民宅沒有特殊的消防要求,不需要加設電梯和樓梯,所以在總體規(guī)劃允許高度范圍內,盡量選擇接近臨界點高度的層數。
6層以下或高度24米以下的帶商業(yè)網點的均有消防要求,所以商業(yè)網點的層數取高舍低。
7~9層或24米至32米的民宅消防標準為一個檔次;13~18層以上或32米至50米的民宅消防標準為一個檔次;以此類推標準依次提高,在此范圍內層數的確定應選擇接近臨界點高度的層數。建筑層數對工程造價的影響_1
2、從基礎形式上講
就樁基而論樁間距有個最低要求,其臨界層數為7層、12層。7層以下樁間距為一個標準;7~12層樁間距為一個標準,所以在同一標準范圍內應選擇接近臨界點高度的層數。
3、從預算定額角度講
從預算定額中建筑物超高費及垂直運輸費用上講,其臨界層數為6層、9層、12層、15層、18層等,即6層及以下適用一個費用標準,7~9層為一個費用標準,依此類推費用標準依次提高,所以應選擇接近臨界點高度的層數。
4、規(guī)范標準經濟技術要求
當然還跟房屋整體荷載及抗震等級有關,理論上說房屋越高,整體強度要求更高,單位平方米用鋼量及混凝土標號越高,造價也越高。隨著建筑高度的增加,抗震等級隨之提高,這樣就導致配筋加大,而且建筑要按高層規(guī)范,防火,疏散,給排水,共攤面積就會增加。
從結構形式說,要根據建筑物高度、抗震設防烈度等選擇合適的結構體系,具體到一個建筑物,抗震設防類度、結構形式、地基情況已經確定,建筑高度不同,抗震等級也不同,相應的構造措施也不一樣,成本也會有變化。
各種結構形式都有高度方面的限制,比如框架結構,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時,不大于24m時為三級抗震等級,大于24m為二級抗震等級,抗震等級變化,相應的構造措施就會變化,成本也會變化,剪力墻80米是個界限,大于80米以上又要提高一個等級。
綜合上述因素,在規(guī)劃允許的高度范圍內合理確定建筑高度有利降低開發(fā)成本。在多個因素中找出臨界點的交叉點是必須的。四、臨界點的交叉點建筑層數的確定主要影響因素有四個:一是消防,二是造價,三是運輸費用,四是管理維護費用。其中消防是最核心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