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概況
簡上體育綜合體項目位于深圳市龍華區(qū)民治街道簡上路與新區(qū)大道交匯處,總建筑面積約65 153m2,建筑高度54m,地上5層,地下2層。地下1層和地上1層為多功能館和游泳館,且2層通高,2層為體育配套功能用房,3層為跆拳道館、擊劍館、體育舞蹈館、乒乓球館,4,5層分別為羽毛球館、網球館。項目建筑效果如圖1所示。
建筑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0.1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抗震設防分類為標準設防類,場地類別為Ⅱ類。
基礎采用φ500預應力管樁,壁厚125mm,樁長10~20m,樁端持力層為強風化花崗巖,單樁抗壓承載力特征值2 300kN。地下室部分區(qū)域自重不足以抵抗水浮力,采用管樁抗拔,抗拔承載力特征值450kN,樁長13m。
輕結構體系
結構體系采用多筒體支承的大跨空間桁架結構[1]。核心筒間最大凈跨46.8m,5層及屋面層西側、北側最大懸挑長度19.5m。2層及以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柱網11.7m×7.8m,3層及以上豎向構件為6個鋼筋混凝土核心筒,核心筒的尺寸為7.8m×7.8m及7.8m×15.6m,核心筒外墻厚600mm,混凝土強度等級C50。為確保核心筒完整性,設置250mm厚內隔墻。樓蓋采用雙向正交桁架,3~5層桁架高度為2.9,2.9,3.3m,屋面桁架高2m,4,5層核心筒間存在部分夾層,夾層部分桁架高9.3m。大懸挑處采用整層高的桁架,桁架高15.3m。桁架桿件采用箱形截面□350×500×35,□350×350×14,□250×250×12等,鋼材牌號Q420GJC,Q345B。樓板采用鋼筋桁架樓承板,板厚120mm。
筒體4個角部及支承桁架的墻體內設型鋼,桁架桿件與核心筒內型鋼剛性連接,以確保傳力直接,增加結構延性。圖2為3層結構平面層,圖3為核心筒間典型主桁架剖面圖。
本工程1,2層有較大開洞;5層整體收進,核心筒由6個收為4個;地下1層籃球館、游泳館層高較高,此位置框架柱兩層通高;5層及屋面主體結構存在大于15m的懸挑。根據《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專項審查技術要點》(建質〔2015〕67號),項目存在扭轉不規(guī)則、樓板不連續(xù)、尺寸突變以及局部穿層柱等4項一般超限項和1項大跨空間結構超限項,屬于A級高度的超限高層建筑。
荷載作用
3.1 重力荷載
梁、柱和剪力墻等結構構件的自重在計算中由計算程序根據構件截面和材料容重直接計算。附加恒載[2]:各體育場館2.0~2.5kN/m2,幕墻及遮陽1.5kN/m2;活載: 體育場館4.0kN/m2,室外露臺3.0kN/m2,走廊、門廳等公共區(qū)域3.5kN/m2,上人屋面2.0kN/m2。
3.2 地震作用
水平地震作用方向取平行(垂直)結構主要分支方向,同時考慮豎向地震作用和單向偶然偏心地震作用。豎向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取水平地震影響系數的0.65。結構位移和構件承載力計算考慮三向地震作用,三向SX∶SY∶SZ 取值為 1.0∶0.85∶0.65,阻尼比取0.03。
3.3 風荷載
基本風壓按深圳地區(qū)50年一遇取0.75kN/m2,地面粗糙度類別為C類,體型系數和風振系數按《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 3—2010)[3](簡稱高規(guī))取值。
3.4 溫度作用
溫度計算參考深圳市氣溫統(tǒng)計材料。統(tǒng)計數據表明,深圳地區(qū)月平均最低氣溫14.1℃,月平均最高氣溫28.2℃。根據施工進度計劃,鋼結構樓蓋在2018年11月開始施工,分析計算取11月平均氣溫19.7℃作為結構合攏溫度;整體溫差=月最高(最低)氣溫-合攏溫度。設計假定氣溫最高的7月份作為結構負溫差分析時的初始溫度,氣溫最低的1月份作為結構升溫分析時的初始溫度。
結構計算結果
彈性計算分析主要采用SAP2000及MIDAS Gen兩種軟件,軟件計算模型均以地下室底板作為結構嵌固端,樓板采用彈性樓蓋假定,剪力墻、連梁、樓板采用殼單元,桁架采用梁單元[4]。
兩種軟件計算結果相近,周期、質量、位移等指標相差在5%以內。表1為SAP2000軟件的結構彈性計算結果。從表中可知,第1,2階振型分別為結構X向、Y向平動,第3階為扭轉主振型,第1扭轉周期/第1平動周期=0.618/0.925=0.67<0.85,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根據高規(guī)第3.4.5條,當樓層的最大層間位移角不大于限值的40%時,該樓層的最大層間位移比限值為1.6,Y向最大扭轉位移比為1.56<1.6,滿足規(guī)范要求。
豎向地震作用分析采用CQC法計算[5],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取0.08×0.65=0.052,場地特征周期Tg為0.35s。豎向荷載作用(1.0恒荷載+0.5活荷載)下,基礎底結構總反力為887 532kN;豎向地震單工況作用下,基礎底結構反力為25 658kN,約為豎向荷載作用的2.89%,整體豎向地震作用效應不大。
選取兩組強震天然波及一組人工波,采用MIDAS Building軟件進行大震作用下的動力彈塑性分析,計算時考慮豎向地震及P-Δ效應。由分析結果可知,X向最大層間位移角為1/736,Y向最大層間位移角為1/672,均小于規(guī)范限值。底層剪力墻混凝土最大壓應力為24.2MPa,剪力墻鋼筋最大拉應力385MPa,表明剪力墻混凝土受壓及鋼筋受拉均未屈服。剪力墻基本未發(fā)生剪切屈服,抗剪性能良好。對大跨、大懸挑桁架結構進行大震等效彈性的復核,截面承載力按材料強度標準值計算,構件內力取地震作用標準值下的內力。在大震等效彈性作用下桁架端部桿件、伸臂桁架及腰桁架均能滿足材料不屈服的要求,因此本項目能達到抗大震的性能目標。
關鍵技術研究
5.1 筒體協(xié)同效應分析
筒體協(xié)同效應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1)在水平荷載作用下,不僅筒體單獨抵抗外傾覆力矩,而且筒體與筒體間桁架形成的類似巨型框架協(xié)同工作,整體抵抗外傾覆力矩;2)通過筒體間的樓蓋協(xié)調各筒體間的水平變形。
采用模型1和模型2對比分析筒體協(xié)同效應。模型1為結構計算模型,與核心筒相連接的主桁架上下弦桿與筒體剪力墻剛接,桁架腹桿與弦桿鉸接。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上,將與核心筒相連接的主桁架根部下弦桿去除,形成上弦支承桁架,詳見圖4。
在模型1和模型2相同樓層位置施加相同的等效地震水平力,不考慮樓板的平面內剛度,對比兩個模型各筒體底部的內力以及筒體的節(jié)點位移,計算結果見圖5和表2。
由圖5可知,在相同的X向水平力作用下,模型1最大頂點位移為20.7mm,模型2最大頂點位移為26.0mm,模型2比模型1的頂點位移增大了25.6%;在Y向水平力作用下,模型1最大頂點位移為15.0mm,模型2最大頂點位移為26.8mm,模型2比模型1的頂點位移增大了78.7%。兩個模型下各筒體的基底內力結果見表2,筒體編號詳見圖2。
由表2可知:模型1、模型2中筒體在X,Y向的水平剪力變化較小,模型2中筒體的軸力較模型1大幅減小,除筒2在X向、筒3在Y向軸力減少較小外,整體筒體軸力約減小85%,模型2底部彎矩比模型1底部彎矩大,X向底部彎矩最大增長約28%, Y向底部彎矩最大增長約42%。在水平力作用下,模型1中某一主軸上筒體間主桁架的軸力結果見圖6。
從圖6可知,核心筒間主桁架上弦桿件軸力在左右兩側正好相反,一端為拉力,一端為壓力,下弦桿正好與上弦桿相反,上弦桿軸力為拉力時,下弦桿軸力為壓力,符合框架結構中框架梁在水平力作用下的受力特點。因此,本結構中核心筒間主桁架對協(xié)調核心筒內力起到較大的作用。
由上述計算結果可知,6個核心筒在核心筒間主桁架的作用下能夠很好地協(xié)同工作,形成整體結構的抗側體系。設計時為確保結構延性,參考高規(guī)第6.2.1,6.2.3條關于柱內力的調整原則,對核心筒彎矩及剪力分別乘以彎矩放大系數1.2,剪力放大系數1.3, 以實現(xiàn)強筒體弱桁架的設計原則。
5.2 樓板應力分析
樓平面內剛度較大,可作為鋼桁架上弦桿的側向支撐。與核心筒相連的桁架上弦桿支座處在重力荷載作用下存在較大拉壓力,與上弦桿相連的樓板面內軸力設計時不能忽略。采用SAP2000軟件進行樓板受力分析,樓板采用殼單元模擬。
圖7為重力荷載作用(1.2恒荷載+1.4活荷載)下樓板應力分布圖。由圖可知:重力荷載作用下,在核心筒周圈拉應力值約為4.0~6.0N/mm2,超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設計值,除核心筒周圈外,樓板大部分處于受壓狀態(tài),跨中最大壓應力約為8~10N/mm2;針對核心筒周圈樓板拉應力較大位置,采取以下加強措施,確保樓板承載力滿足要求:1)加強核心筒周邊樓板配筋,板的配筋率約為1.4%;2)在核心筒周圈設置后澆帶,后澆帶混凝土在結構主體施工完成后澆筑,減小自重作用下樓板應力[6]。
在水平地震工況下,樓板的拉應力均小于1.0MPa,低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設計值。
5.3 舒適度分析
本項目為室內大跨度的體育功能場館,3~5層存在大跨空間及超長懸挑,應對人行激勵下的結構振動進行分析。ATC(Applied Technology Council)[7]給出了不同環(huán)境、不同振動頻率下豎向峰值加速度限值,本項目峰值加速度的限值按商場及室內連廊和戶外人行天橋及有節(jié)奏運動場所進行中間插值,取0.48m/s2。
采用加速度響應時程頻譜結合分析方法[8],進行人行舒適度的分析,發(fā)現(xiàn)結構剛度薄弱環(huán)節(jié),設計時予以加強調整,改善舒適度水準。分析時考慮多人同步行走、多人隨機跳躍、多人同步跳躍等多工況,合理評估結構舒適性。
5.3.1 模態(tài)分析
采用SAP2000軟件對結構進行模態(tài)分析,不考慮活荷載質量,阻尼比取0.01。計算結果表明,結構的第6,7,10,11階振型均為豎向振動,對應的頻率分別為1.93,2.04,2.32,2.36Hz。圖8為結構第6階振型圖。
5.3.2 多人同步行走工況
在5層大懸挑端部、3層大跨中部分別考慮20人同步行走,人行走產生的荷載采用IBASE連續(xù)步行荷載模型,人自重取0.75kN。計算可知,樓蓋峰值加速度最大值為0.37m/s2,小于0.48m/s2的限值要求。
5.3.3 多人隨機跳躍工況
在相同位置考慮多人隨機跳躍。跳躍荷載采用BRE半正弦荷載模型,頻率為1.6~4.0Hz,初相位均勻分布。分別設置8個和40個作用點位,對應每個點位分別輸入8組和40組單人跳躍時程荷載函數,每組荷載函數的初始相位和頻率均不相同。由圖9可知,樓蓋的峰值加速度最大值為0.468 9m/s2,滿足限值要求。
5.3.4 多人同步跳躍工況
跳躍荷載仍采用BRE半正弦荷載模型,在3層大跨中部區(qū)域設置20個作用點位,對應每個點位輸入同組單人跳躍時程荷載函數,樓蓋的峰值加速度最大值為1.413 8m/s2,超出限值要求,需采取措施。考慮到單一的增加桁架高度或管徑,對室內空間及經濟性影響較大,因此采用調質阻尼器(TMD)技術,減小結構的動力響應[9]。TMD為電渦流型阻尼器,總質量15t,單個質量0.75t,共20個,自振頻率1.6~2.1Hz,阻尼比8%~10%。圖10為3層大跨樓板安裝TMD前后節(jié)點的振動加速度響應圖。
從圖10中可知,無TMD時結構節(jié)點峰值加速度1.414m/s2,安裝完TMD后峰值加速度0.444m/s2,樓板峰值加速度可大幅衰減,小于0.48m/s2的限值要求。
5.4 抗連續(xù)倒塌
抗連續(xù)倒塌設計采用高規(guī)推薦的分析方法,逐一對4~6層間的懸挑伸臂、立面腰桁架及大跨桁架根部拉壓腹桿進行拆除,采用SAP2000軟件對剩余結構進行彈性靜力分析,評估剩余結構構件的承載力。結合彈性分析結果和性能目標,被拆除構件選取為5~6層伸臂根部交叉腹桿、4層懸挑桁架根部拉桿、4層內部大跨根部下弦壓桿。
圖11,12分別為5~6層伸臂根部交叉腹桿的壓桿拆除后剪力墻應力圖、剩余構件應力圖。剩余構件最大應力比0.964,可以滿足規(guī)范要求。剪力墻上部受拉區(qū)平均拉應力在10MPa左右,通過設型鋼梁貫通剪力墻,與桁架上弦拉通,保證墻頂受拉承載力有效傳遞;同時剪力墻設配1.7%水平縱向筋的混凝土暗梁,保證受拉區(qū)剪力墻不開裂。剪力墻下部受壓區(qū)最大壓應力不超過13MPa,基本處于受壓彈性狀態(tài)。
5.5 節(jié)點設計
桁架與剪力墻筒體相連節(jié)點為剛接,其承載力和安全度決定整個結構的承載力和安全度,是整個工程的關鍵。桁架弦桿的軸力通過筒體內型鋼柱,傳至剪力墻內型鋼梁及鋼筋混凝土暗梁。剪力墻內型鋼柱在節(jié)點處由十字型改為箱形截面,并在上下翼緣處設內加勁肋板。
采用ABAQUS軟件對節(jié)點進行非線性有限元分析,混凝土采用C3D8R線性減縮積分實體單元模擬,鋼結構采用S4R減縮積分殼單元模擬,鋼筋籠采用T3D2桁架單元模擬。根據“強節(jié)點弱構件”抗震設防原則,控制節(jié)點設計應力≤匯交桿件應力/1.2。
圖13為5層屋頂懸挑鋼梁與剪力墻核心筒體頂端相連的節(jié)點圖,作用工況為1.35恒荷載+0.98活荷載。由計算結果可知,節(jié)點區(qū)受力復雜,節(jié)點上弦桿與型鋼柱交接處應力最大,接近Q420鋼材的屈服強度;混凝土最大拉應力2.60MPa,小于混凝土抗拉強度標準值,混凝土最大壓應力6.3MPa,超過抗壓強度標準值,在后續(xù)設計深化過程中可采取如下措施:1)節(jié)點處弦桿件截面加寬,增大與型鋼接觸面,減小主要受力構件的應力;2)通過在上弦桿內、腹桿與上弦桿相接位置設置加勁肋,有效緩解應力集中[10]。
結論
本項目采用多筒體支承的雙向正交桁架結構體系,結構傳力途徑簡潔、明確。在結構設計以及與建筑的協(xié)調過程中,以下主要原則始終貫穿整個設計過程,使得到的設計為最優(yōu)設計。
(1)建立兩道抗震防線體系,6個核心筒及筒體間桁架組成的巨型結構,通過“強筒體弱桁架,強剪弱彎”等措施,確保結構體系有兩道抗震防線,使結構安全性及冗余度有較大提高。
(2)重力荷載作用下,大懸挑根部及大跨度桁架與核心筒相連的樓板應力較大,設計中應采取相應的措施,確保樓板滿足使用要求。
(3) 核心筒是最重要的抗側力構件,為確保核心筒完整性,內設置橫隔墻,核心筒角部及與桁架相連處墻體設置型鋼柱、型鋼梁,確保傳力直接,增加結構延性。
(4)結構抗連續(xù)倒塌分析表明,通過加強部分桿件,即使關鍵部位的局部桿件失效,亦不會導致結構整體倒塌,整體結構具有較高的冗余度。
(5)采用TMD能較好地控制結構豎向振動加速度,滿足結構舒適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