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引言
漸漸地,在工程界很多人都認為BIM是一項全新的新技術,是一項與現(xiàn)有三維CAD等技術完全割裂的、全新的技術。加上國外軟件廠商對BIM“理念營銷策略”、不實宣傳和各類良莠不齊的BIM大賽炒作,甚至有一些人士還出現(xiàn)了“只有國外軟件才是真BIM”、“凡是國產的、以CAD為基礎的軟件,都是假BIM”的論斷。今天,作者結合一些調查分析,試著討論一下BIM是否屬于顛覆性的新技術的話題吧。
02BIM不是什么新技術、新產品
只要稍微調查對比一下當前所有國內外BIM軟件廠商提供的BIM軟件解決方案的具體內容,就不難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代表國際水準的國外大型工程軟件廠商BIM“套餐”,還是國內自主研發(fā)的專業(yè)BIM解決方案,今天所謂的工程BIM技術的主體仍然是適合不同階段、不同專業(yè)應用的軟件技術罷了,而且,這些軟件早在BIM概念被大家關注之前就已經市場化、存在很久了。
例如:目前,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幾家大型軟件廠商,包括歐特克、奔特力,還有達索等,在他們今天提供給用戶的BIM解決方案中,其主要的、核心的軟件產品均是已經在市場上推廣和應用數(shù)十年以上的軟件產品了。其中三維設計與建模技術等,也是早在十余年前早就已經主體推出過的軟件技術。以在國內道路交通領域應用比較廣泛的國產緯地軟件來說,道路三維自動建模功能,也早在2006年就已經正式發(fā)布了!因為有人一談到BIM,就認為唯有國外軟件,那么,下面作者稍微展開說明一下吧。
圖1 緯地BIM2.0模擬駕駛
Revit——今天被譽為建筑工程領域BIM代名詞。該軟件是2000年左右歐特克公司從另一家公司收購的一款適合建筑類工程的建模軟件。之后很多年,該軟件一直名不見經傳,因為對于建筑設計而言,匈牙利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軟件更貼合建筑設計專業(yè)特點,甚至在國內市場PKPM等更為便捷實用。如果單純?yōu)榱巳S建模,很多人認為3DMAX軟件更為實用,無論是快速建模,還是精細化渲染效果,Revit都望塵莫及。
Civil 3D是歐特克公司在2003年左右就已經發(fā)布的軟件。當年,歐特克不滿足僅僅發(fā)展CAD平臺,還希望通過該產品能夠深入土木工程各細分的專業(yè)領域,從而取代包括國內緯地、鴻業(yè)等各專業(yè)軟件。PowerCivil是奔特力在數(shù)十年前收購的Inroads軟件的基礎上,集成其他幾款同類軟件的改進版本。而今天的Openroads又是對PowerCivil重新包裝和換名。
圖2 緯地BIM2.0三維空間視距分析
不難發(fā)現(xiàn),Civil 3D和Openroads等軟件,均在國內、國外市場推廣有近20年的時間了。也就是說,這兩款具備道路幾何設計功能的軟件,在國內市場中已經和國產緯地軟件、鴻業(yè)軟件等競爭約20年了。長期PK的結果是,今天,在國內公路、市政道路、鐵路等建設項目中,幾乎找不到一個完全采用Civil 3D或Openroads設計的項目案例。(請注意,作者說的實際工程設計,而不是翻模性質的BIM應用。)
圖3 緯地BIM2.0標志、標線合理性分析
至于達索公司的CATIA軟件,也是在國際市場上發(fā)展數(shù)十年以上的產品了。盡管具有強大的三維建模能力,但是其研發(fā)和應用對向,本來就是工業(yè)設計與建模,與土木工程并不怎么沾邊,與Revit一樣,除了各種的“翻模”,并不適用于“帶狀”土木工程的實際設計任務。
圖4 緯地BIM2.0復雜道路模型
03BIM更不是什么顛覆性技術
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告訴我們,任何新技術必然是站在既有技術的肩膀上發(fā)展的。就BIM技術而言,其核心依然是軟件技術,而軟件技術的發(fā)展更是離不開既有軟件技術的基礎的。正是因為如此,在現(xiàn)代計算機軟件工程中,“類、繼承、派生、重載”是軟件工程師們每天面對和研究的主要工作。
上文中對國內、外BIM核心應用軟件的調查表明,BIM技術絕不應該是一項所謂全新的、“顛覆性的”技術,只是在現(xiàn)有三維建模、三維仿真等技術基礎上的集成、延伸和再發(fā)展。同時,BIM技術絕對不是一項全新的、與既有技術完全割裂的新技術。就工程勘察設計階段大家所關注的BIM正向設計技術而言,也必然是對現(xiàn)有工程三維CAD設計技術的延伸與發(fā)展。只是今天,BIM理念更加突出強調模型的信息關聯(lián)性和以BIM模型為載體實現(xiàn)信息數(shù)據(jù)在工程不同階段的傳遞性罷了。
圖5 緯地BIM2.0三維地質BIM模型
實際上不難發(fā)現(xiàn),今天有的工程設計單位斥巨資采購國外BIM解決方案,花錢買回來的——仍然是10~20年前你從購物車中排除的那款軟件!而且,賣家還隨單搭售了一些價格昂貴、但并沒有多少實際用途的“小玩意”。就好像有的家里花費幾千元買回來的進口榨汁機,剛買回家還用過幾次,后來就再也沒有拿出來過了。差別在哪里呢?只是這次廠家不僅給產品換了新包裝、貼了新標簽,最關鍵的是給大家講述了一個新故事,成功給人們輸入了一個新概念——BIM!
04面對BIM愿景,
當下缺少的支撐條件還太多
2016年度,交通運輸部組織開展了公路與水運行業(yè)BIM技術現(xiàn)狀的調研活動。根據(jù)相關調研和總結,包括調研獲得的鐵路總公司、建設部等相關專家在BIM標準、BIM應用技術方面實踐的經驗和認識:無論是建筑工程,還是公路與鐵路等工程行業(yè),在工程全生命周期內全面應用BIM技術,尚存在諸多方面的技術瓶頸,而且很多技術瓶頸,顯然在短時間內難以突破。
例如:計算機軟硬件的處理速度和容量、網絡數(shù)據(jù)傳輸?shù)乃俣鹊,還難以滿足海量BIM模型處理、應用的需求;無論是建筑工程、水電與電氣工程、或者道路、鐵路等交通工程,都是少則十幾個專業(yè),多則二、三十個專業(yè)的集成體,而代表世界水平的BIM解決方案廠商,卻只能提供少數(shù)幾個專業(yè)的BIM軟件;各專業(yè)領域基于BIM核心的設計與建模軟件技術,還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專業(yè)領域根本沒有工程BIM正向設計的軟件產品和技術支撐條件,還只能是簡單、重復性的“翻模”與“動畫”;BIM與網絡、通訊等相關技術的集成還有待發(fā)展……
如果有興趣,大家還可在網絡上檢索瀏覽《交通部赴美開展公路BIM學習調研總結報告》等資料,了解美國公路行業(yè)BIM技術應用情況。
圖6 緯地BIM2.0眩光影響分析
05關于“BIM設計院”的討論
有人談及,或許今后的設計院要從“autocad設計院”,進化到“BIM設計院”了,筆者對此不能認同。“BIM設計院”要實現(xiàn),最關鍵的是要有能夠支持BIM設計的軟件條件,且不論軟件是哪種品牌、國內或是國外,或者是很多軟件集合形成的解決方案。而今天,即便是大家都認為發(fā)展較早、較快的建筑行業(yè),還沒有真正能夠實現(xiàn)BIM理念所倡導的全專業(yè)、協(xié)同化的工程正向軟件解決方案。沒有軟件支撐,又如何實現(xiàn)“BIM設計院”呢?又如何得出BIM就能引發(fā)設計院的第二次革命的結論呢?
或者有人說軟件已經有了,比如上面提到的Revit、Civil 3D、Openroad,或者對應廠商推薦的解決方案。那么試問,這些BIM軟件或解決方案,能完成工程設計中各類結構分析、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驗算嗎?能完成一項工程中所需要的、各專業(yè)的設計任務嗎?能輸出符合各行業(yè)要求的、各專業(yè)的設計圖紙嗎?回答肯定是:不能!
有人又說,這需要依靠大院自主開發(fā)的適合自己的、各個專業(yè)套件,即所謂的“BIM最后一公里”的定制開發(fā)。那么,從開發(fā)到應用的周期得多久呢?可今天的項目怎么辦呢?讓大家都停下來等二次開發(fā)嗎?或者,《“BIM最后一公里”,擬或只是一種“忽悠”罷了》!
于是,在道路工程設計行業(yè)中出現(xiàn)了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有的單位一邊大量使用盜版國產緯地軟件等完成實際工程設計任務,創(chuàng)收價值;而另一邊卻大手筆地引進國外軟件,在一些媒體、會議、BIM大賽上,展示包裝動畫,暢想著別人引導下的“宏圖愿景”。
這——或許是工程界的另一種“詩和遠方”吧!
06結語
有人說,BIM就是這么一個神奇的“千面神龕”!每個人似乎都對BIM有不同的認識,都認為自己看到BIM的另一面,而且越是宏觀的管理者,對BIM應用越是天馬行空,言之鑿鑿;反倒是具體的探索應用者,對BIM的價值越是心里沒譜。當你討論如何改變BIM在設計階段落地應用的“兩張皮”現(xiàn)狀時,有人說你思想太局限,BIM的應用重點在于指導施工和工程建設;而當你探討B(tài)IM“施工模擬”、“碰撞檢查”對常規(guī)性工程施工的實際意義時,有人卻說,對于工程項目而言,設計和建設期只有短短的幾年,BIM更主要應用價值在于運維管養(yǎng)階段;當你討論今天BIM成果交付后,到底有哪個主管部門、哪個運維企業(yè)具備BIM成果再利用的技術條件時,有人卻說BIM不是具體的技術,而是一種工程建設管理的模式和理念!哎,真是讓人暈倒了!
可能有人看到作者連續(xù)多篇文章,就以為作者一直“拍BIM”、“唱衰BIM”、反對發(fā)展和應用BIM技術,那您誤解啦!作者一直是BIM的支持者和踐行者!但是,作者認為,從工程設計、建設與管理等應用角度,無論站在行業(yè)高度,還是俯身到一家勘察設計企業(yè)的具體應用層面,對BIM技術與發(fā)展宜堅持“積極而謹慎”的態(tài)度,既要及時跟進技術發(fā)展,適時探索多專業(yè)領域應用,又不宜對BIM技術給予過快、過高的期待。
實際上,只要我們稍稍回回頭,就會發(fā)現(xiàn),從建筑行業(yè)最早編制BIM標準,多個行業(yè)成立一個個BIM聯(lián)盟,到中國鐵總率先宣布要在2017年實現(xiàn)所有鐵路項目BIM交付......時間已經過去小10個年頭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有太多關于BIM的宏圖偉志一個個破滅了。今天,大家對BIM態(tài)度更糾結了,目標改變了,認識更深刻了,決策更謹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