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植物使用植生袋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脅迫下生長進行了探索和研究,旨在為荒山、公路、鐵路等綠化植物提高成活率,改進綠化技術降低資金投入,控制成本提供理論依據。
關 鍵 詞:植生袋、干旱、半干旱、公路、應用
“十五”期間甘肅高等級公路發(fā)展迅速,已建成高速公路近十條約1000多km;交通部最近發(fā)布的“十一五”國家重點公路建設規(guī)劃中,甘肅省總高等級公路行車里程將達到1800多km.由于甘肅省是一個多山的省區(qū),公路多穿越梁峁與沖溝交錯的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公路所經路段地質條件復雜,土壤多以失陷性黃綿土為主,較多地段易發(fā)生滑坡、泥石流等水土流失現象,對公路路基穩(wěn)定、人們出行及局域經濟建設造成負面影響。從保護環(huán)境改善景觀和增加穩(wěn)定性的角度出發(fā),現在甘肅高等級公路綠化和景觀已經受到了建設單位的普遍關注和高度重視,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有關公路綠化環(huán)保部門就開始做綠化工程設計(如;蘭臨路、劉白路、永山路等)目前發(fā)展到在公路工程開工前就開始對生態(tài)恢復和環(huán)境影響進行評估論證(如:羅定路、寶天路等),專門對綠化和景觀進行系統(tǒng)的設計。同時公路綠化水平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和進步。但由于部分高速公路綠化存在不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傾向。“強調短期效果,忽視長期效果”,“過分強調綠化效果”,直接導致“一年綠,兩年黃,三年枯,四年死”的現象發(fā)生。往往投入很大,效果并不理想,既不科學也不經濟,造成資金的重復投入和后期公路養(yǎng)護管理部門的任務加大,頻繁的更換苗木也給交通安全埋下安全隱患。
造成以上現狀的最直接原因是植物生長的小局域環(huán)境未得到改善,植物生長中前期吸收客土或土球營養(yǎng),后期脅迫性加強,本地土壤通過水在土壤毛細管中的流動,侵蝕客土或土球造成營養(yǎng)流失和返鹽堿現象發(fā)生導致苗木死亡移植失敗。
為了改變惡劣環(huán)境下植物生長和成活的現狀,我們進行試驗使用高科技產品植生袋,它是一種可控制釋放時間的植物生長要素儲存袋,它的功效是其它材料所比不上的,具有很好的透氣、透水性,并能有效地控制植株根系的生長及時提供營養(yǎng),防止養(yǎng)分流失和鹽堿土對客土的侵蝕,可降低維護成本,保證苗木成活。
一、試驗區(qū)概況:
試驗區(qū)選在國道主干線丹東至拉薩公路(GZ25)劉寨柯至白銀段高速公路間斷20km路域。分布于劉白高速公路全線110.747628公里的(k1513+620~k1515+620,k1546+570~k1548+570)石碑子溝和羊圈溝石質地段、(k1564+000~k1565+000)鹽堿地段、(k1470+967~k1473+460)風侵蝕地段等,主要使用植生袋地段為石質地段和鹽堿地段。
試驗區(qū)所在區(qū)屬隴西黃土高原北部,北近騰格里沙漠。路線所經地區(qū)屬溫帶大陸性干旱向半干旱氣候過渡帶,干燥少雨,日照充足,日溫差大。年平均氣溫7.9~8.8℃,白銀市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7.4℃,歷年極端最低氣溫零下27.3℃。多年平均降水量207.3~244.0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9月,雨熱同季,年平均蒸發(fā)量1657~3038毫米,平均相對濕度59%,最大凍土深度為100~140厘米,年平均風速1.2~3.5米/秒。按“中國公路自然區(qū)劃”,路線所在區(qū)域為黃土高原干濕過渡區(qū),即甘東黃土山地中凍區(qū)。路線所在地區(qū)的地表水系屬黃河流域,路線經過地區(qū)干旱少雨,除興電工程灌溉區(qū)及劉川灌溉區(qū)外,其余地帶大部分植被稀少,山體裸露,水土流失嚴重。
二、試驗設計
1、試驗區(qū)選擇
試驗區(qū)選擇在劉白高速公路(k1513+620~k1515+620,k1546+570~k1548+570)石碑子溝和羊圈溝石質地段、(k1564+000~k1565+000)鹽堿地段總長度5km.選用石質地段、鹽堿地段碎落臺已預制間距400cm,直徑80×80cm栽植坑。
2、關鍵技術研究
通過研究植物在不同脅迫條件下(石質條件、鹽堿條件)、不同試驗附加材料之間、不同材料與無任何附加材料的對比之間,在相同物種條件下的成活率,研究一種栽植技術能在不同脅迫條件下達到提高苗木成活率、保存率的新技術、新方法。
3、研究方法
3.1 試驗設計碎落臺采用預制間距400cm,直徑80×80cm水泥砂漿骨架+生物復合防護技術。預制栽植坑在進行常規(guī)換填種植土后,在其內種植刺槐均為同一批合格苗木,附加材料植生袋按不同栽植方式附加;用植生袋栽植、栽植坑用紅粘土作漫坑處理,對照為單一的栽植;三種栽植方式中植生袋栽植在石質地段約3600m,在鹽堿地段約600m;栽植坑用紅粘土作漫坑處理在石質地段約200m,在鹽堿地段約200m;單一的栽植在石質地段約200m,在鹽堿地段約200m.
3.2 試驗方法
2005年3月份完成栽植坑的開挖,由于試驗區(qū)選在石質地段和鹽堿地段該地段地質狀況為石英長石砂巖、千枚巖、板巖,局部見礫石及硅質條帶,偶見凝灰質砂巖;中部見變質長石砂巖;上部偶夾片巖;因此使用空壓機加壓打磨輔以簡單人工開挖。4月上旬完成外運農田土改良土壤,分三種不同方式添加植生袋后回填種植土,自然沉降后進行洇坑等施工工序。4月中旬按常規(guī)施工工序栽植刺槐(規(guī)格為高度250cm,胸徑為5cm),栽植后初次澆水為防栽植穴漏水,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則漫滲。第一次澆水后按常規(guī)技術管理,觀察記錄出苗、發(fā)芽速度、抽枝高度等,分析評價綜合效果。
3.3 試驗數據分析
3.3.1 綠化效果
參照試驗數據,比較單一栽植刺槐、刺槐+植生袋、刺槐+紅粘土漫坑三種栽植方式而言,刺槐+植生袋具有發(fā)芽率高、年平均抽枝長度多、枝條生長均勻、成活率高等優(yōu)點。
三、試驗結論
根據試驗過程中三種不同的栽植方式綠化防護效果來看,在惡劣的自然條件脅迫的威脅下,通過一種人工使用高科技產品的方法改良植物生長的環(huán)境保持水分的流失,具有能提高苗木成活率,減少后期補植苗木所帶來的一系列不良因素,減少投資資金浪費;以及能很快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保持水土、降低地表徑流的植群落的良好效果。
我們力求采取苗木跟植生袋相結合使用的防護結構;通過人工的方式誘導,加速植物的生長、演替,使綠化后的植物群落與相鄰地區(qū)相互吻合,以達到形成保持水土、降低地表徑流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
參考文獻:
[1] 趙金融、孫立達、朱金兆,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灌木。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8,10
[2] 王玉太、王維平,淺談公路建設的水土流失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水土保持通報,1991.19(1):61-62
[3]陳有民,園林樹木學,全國高等林業(yè)院校試用教材。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0,9
[4]吳秉禮主編,森林資源價值核算指標體系。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4
[5]胡志宏、楊泓,多樣性生物復合護坡技術及其效果。公路環(huán)境保護,200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