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以往施工經驗,從橋頭臺后沉降分析入手,分別對搭板的尺寸、配筋、構造及枕梁等關鍵設計內容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設計要求和方法,通過對搭板結構的合理化設計,可從根本上消除橋頭跳車現(xiàn)象,保證道路橋梁通行安全。

關鍵詞:道路橋梁;橋頭搭板;結構設計

在車輛以較高的速度通過橋頭時,時常會出現(xiàn)車輛起伏,即橋頭跳車。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為臺后路堤沉降相對較大,致使路面標高于此處發(fā)生突變,導致車輛被迫減速,對公路及橋梁使用功能造成影響。而解決橋頭跳車問題的關鍵在于設置橋頭搭板,搭板結構設計決定了其作用的發(fā)揮,應予以重視。

1臺后沉降

避免橋頭跳車的第一步是要有效減小橋頭與臺背的沉降差。通常而言,相比橋臺,臺后沉降量較大,在銜接位置上會出現(xiàn)一定高差。地基與填土沉降構成了臺后沉降。通過調查得知,相比于普通地基,軟基橋頭沉降差較大。在對臺后路堤實施設計的過程中,一般選擇工后沉降差允許值指標,其不大于10cm視為合格[1]。經調查,我國現(xiàn)行規(guī)范中沒有對橋頭路堤工后沉降允許值提出明確的規(guī)定。在軟基上采取一定加固措施與搭板之后,可明顯縮小橋頭的實際沉降差,實現(xiàn)了對行車條件的優(yōu)化改善。然而,國外的某些設計規(guī)范表明:“在軟基上設立的橋臺,由于地基存在很大殘余下沉,同時此類殘余下沉會在很長的時間內始終持續(xù),所以很難取得等同于設立搭板的實際效果;此外,如果橋臺高度在6m以內,且臺背回填材料選用未篩礫石,即便進行碾壓也難以使其細化,則可放棄設置搭板。”基于此,搭板設置與否還需進一步的討論研究。在我國,通過對具體情況的分析得出,利用工后沉降差允許值這一指標對銜接位置進行控制是完全可行的。從工程建設與經濟性的角度出發(fā),將工后沉降差的允許值嚴格控制在10cm以內較為理想,如果其值較小,則會增大軟基處理費用。另外,對搭板長度而言,在10m以內取值較為合理,但不能小于3.0m。

2搭板尺寸設計

2.1長度。搭板長度取決于以下要素:(1)沉降發(fā)生后縱坡實際變化值需限制在允許的范圍之內;(2)搭板的長度不能小于臺后破壞棱體實際長度;(3)搭板的長度不能小于用于填土的預留口寬度;(4)應保證有足夠的受力有效長度。2.2寬度。參考國外的施工經驗,他們習慣于將搭板的寬度確定為可使緣石邊緣和兩側保持平齊,同時由柔性材料進行隔離。國內的做法搭板寬度要窄很多,其邊緣在緣石的邊緣內部不超過0.5m。根據(jù)搭板的受力特點,盡量增寬搭板對受力有利[2]。因此,搭板要與橋面等寬。2.3厚度。搭板的厚度是決定其剛度與強度的關鍵指標,而厚度又與長度、寬度、斜度、荷載、支承與脫空長度等密切相關。根據(jù)調查與計算結果,在設計過程中可根據(jù)表1選定搭板厚度。

3搭板配筋設計

搭板的配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搭板受力,二者有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對搭板受力而言,其分為正、負彎矩兩種,而且受制于脫空長度。因搭板邊、角的實際受力很大,所以在設計中要加強配筋。為使配筋更具科學性與針對性,應實行分區(qū)段配筋。對較寬的搭板,需在其鈍角位置設置加強筋。無論搭板的尺寸,都要在分析了構造及受力之后,根據(jù)相關理論進行合理配筋[3]。相比典型圖配筋法,分區(qū)段配筋更為合理、準確。

4搭板構造設計

4.1埋深。搭板埋深可分成以下三種形式:高置、中置與低置。其中,高置是指使搭板和其橋臺的頂面保持齊平;低置是指將搭板遠臺端的頂面置于路面以下,以便鋪設施工;中置是指將搭板遠臺端的頂面置于基層和面層的中間。這三種搭板埋深需要根據(jù)實際的路面結構妥善選定,如剛性路面建議選擇高置搭板,柔性路面建議選擇低置搭板或者是中置搭板。另外,因中置搭板的施工較為簡單,所以在實際情況中普遍采用。4.2坡度。因橋頭引道大多設置縱坡與橫坡,所以搭板坡度必須與其相匹配。另外,在橋頭路堤發(fā)生沉降之后,會使縱坡出現(xiàn)一定變化,遵循剛度過渡及排水的原則,搭板必須設置縱坡與橫坡。設計上搭板的縱坡與橫坡需要和路面保持一致,部分情況下搭板的坡度應略大些,但不能超過5%。4.3連接。在橋臺上放置搭板近臺端,采取小跨徑簡支板等方法。遠臺端的實際下沉量通常較大,容易使橋臺上板端發(fā)生轉動。在土基上放置搭板遠臺端,當路基發(fā)生沉降之后,搭板會向縱向不斷滑移,應設置錨栓進行固定。對高置搭板而言,溫升時路面會對橋臺施加一定推力。過去因為搭板構造不科學,時常會出現(xiàn)一些病害,如路面隆起、牛腿損壞和近臺端裂縫等。為防止病害,應采取以下措施進行搭板連接的細部處理:(1)按75~80cm的間距設置Φ22鋼筋錨栓;(2)在臺帽或者是牛腿的邊緣位置設置倒角,以便進行轉動;(3)在近臺端的上部邊緣設置倒角,避免搭板發(fā)生轉動后造成路面隆起;(4)對地基施以加強處理,或在遠臺端位置設置枕梁,因此減小或避免局部沉降;(5)在近臺端位置設置灌漿孔及檢查孔;(6)對設置在橋臺上的搭板支座,其墊層若使用油毛氈,則厚度應控制在1~2cm范圍內;若使用板式橡膠,則尺寸應控制在150mm×150mm×(21~38)mm范圍內。相鄰兩個搭板支座間的距離為75~80cm[4];(7)對于斜搭板布置,通常使用齊平式與階梯式設置搭板遠臺端。其中,利用階梯式能降低工程成本,但是在與路面進行銜接時會造成不便。經綜合對比,建議選用齊平式。

5搭板枕梁設計

由于現(xiàn)階段對于枕梁的實際設置效果與分析還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所以很多道路橋梁工程都根據(jù)自身經驗對枕梁進行布置。枕梁主要作用在于將搭板傳遞荷載均勻分布至面積更大的地基,同時增大搭板橫向抗彎剛度。如果枕梁的位置發(fā)生變化將使搭板內力改變。在搭板的末尾端設置枕梁,可避免對搭板受力造成影響,這已得到試驗及實測的證實。若采用整體現(xiàn)澆式搭板,則可不設置枕梁,但是在搭板作用范圍之內,需對地基進行強化,避免出現(xiàn)下沉,引發(fā)跳車。若考慮將枕梁設置于搭板的跨間,則可布置在非脫空區(qū)域和脫空區(qū)域的分割線周邊。在設計過程中,應盡可能使用無需枕梁的現(xiàn)澆式搭板,若必須使用裝配式搭板,則要在適當?shù)奈恢迷O立枕梁,以達到提高搭板整體性的效果。

6結語

(1)設置橋頭搭板是解決橋頭跳車的重要舉措,而搭板結構設計卻又決定了搭板使用效果。(2)搭板結構設計參數(shù)主要包括臺后沉降、尺寸設計、配筋設計、構造設計與枕梁設置等內容,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應做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每一項細節(jié),以規(guī)范、標準為核心,確保搭板設計合理性。

作者:張宏武 單位:石家莊市公路橋梁建設集團

參考文獻:

[1]沈細展,榮銀奎.關于道路橋梁橋頭搭板的結構設計方法[J].價值工程,2012,31(15):107.

[2]劉潤星,崔俊平.高等級公路橋頭搭板配筋設計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12,36(5):1021-1024.

[3]譚井剛.對道路橋梁的橋頭搭板的結構設計方法的分析[J].門窗,2013(4):203.

[4]閻妍.論橋頭搭板長度、厚度、配筋設計[J].北方交通,2016(12):51-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