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利建設是國民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水利工程師要掌握許多現代科學技術知識,還需要從更高層次上進行全面綜合的思考。本文作者從50多年水利水電建設生涯中的經驗出發(fā),對水利建設中的若干方面從哲學的高。

  關鍵詞:水利建設 哲學思考

  第一個問題叫照鏡子的哲學

  也就是《紅樓夢》里說的,鏡子要正反兩面都照的意思。拿水利來說,人類治水已有長遠的歷史。尤其是中國,水旱災害特別嚴重和頻繁,從有記載的大禹治水起,中華民族的文明發(fā)展史幾乎就是一部治水史。這里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

  在初期,人們對于浩淼洪水或長年久旱幾乎束手無策,只能逃避。避之不及,就成為浮尸餓殍。其后,隨著科技和生產力的發(fā)展、經驗的積累,人們開始要制服水:開渠、打井、修堤、筑壩,工程規(guī)模和作用不斷擴大,到上世紀達到高潮。在這場較量中,人類似乎取得了重大勝利。就以我國來說,50年來在防洪、灌溉、供水、發(fā)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驚人成績,但也出現了一系列失誤,一定具體說,50年中我們修了26萬km的江湖大堤,保證了黃河、長江安瀾;建了8.5萬座水庫,打了數百萬眼機井,全國供水量從1949年的1000億m3增加到現在的5600億m3/年,保證了工農業(yè)發(fā)展;灌溉面積發(fā)展到5374萬hm2,以有限的耕地養(yǎng)活了12億多人口,GDP產值超萬億美元;開發(fā)了八千幾百萬千瓦的水電,正在進行宏偉的西電東送工程;現在建設中的三峽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今年將開始發(fā)揮效益;更多的工程包括著名的“南水北調”正在開工或籌備、規(guī)劃之中;水壩的高度已達300m量級,似乎已經做到“人定勝天”的程度了。但是,在勝利的影子下,清醒的人們看到一些引人深思的問題。

  建了大庫、修了長堤,洪水得到控制,但是堤防愈來愈長,河床不斷淤積,過流能力不斷縮減,出現小洪水高水位的局面。1998年黃河在花園口的洪水流量僅7600m3/s,水位比1958年的22300m3/s還高0.91m.長江也是一樣,一逢汛期,險情迭出,動輒要幾萬甚至幾十萬人上堤搶險,這樣的“水漲堤高”有一個盡頭嗎。

  供水量成倍遞增,經濟大發(fā)展,但付出的代價是:水資源過度開發(fā),低效利用、浪費嚴重,河道斷流干涸、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我國要趕上發(fā)達國家水平,GDP還得增加10倍以上,又從哪里去取得所需的水呢。

  河道的梯級開發(fā)和渠化,帶來了巨大效益,但對某些河道,天然洪水消失了,魚類回游通道截斷了,一些物種滅絕了,有些水庫淤積了。

  最嚴重的還是水環(huán)境的被污染。有人形容為“有水皆污,無河不干”。說我們的開發(fā)是“吃祖宗飯,斷子孫糧”,F在世界上有一些組織和人士反對建一切水壩和水利工程。我們堅決反對不顧國情、因噎廢食的偏激言論和做法,但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改進工作,避免失誤是完全必要的。

  我想正確的態(tài)度就是要記住老子的一句話:“福兮禍所伏”。世界上的事物總有兩面性。大自然經過千百萬年的演變,維持著相對平衡的形態(tài)。修建水利工程,特別是大型工程必然會打破平衡,引起一系列擾動,經若干年后再達到新的平衡。在擾動過程中,總是有得有失,天下沒有盡善盡美的好事。問題是要科學、公正地評判是非得失,而且必須在長期和全局的立場上予以衡量。對“失”還要進行最大可能的消除或補償。這就是水利工程師的責任。

  必須反對本位主義和短期觀點。現在要建工程都得先做“可行性研究”,但一般對工程效益總是反復論述,對副作用總是避重就輕。這是難免的,官員們要體現政績;業(yè)務部門要發(fā)展自身;設計公司、施工商要攬活吃飯。要他們完全放棄地方、本位、近期觀點也是過苛。只有上帝才考慮全面。這個上帝就是國家、政府和超脫的科學團體。

  下面這些問題要特別重視:

  修建防洪水庫控制洪水時,下游不能無限制地侵占行洪空間。要認識到人不能消除洪水,必須學會與洪水共處,將必要的行洪空間留給洪水。

  在解決工業(yè)、農業(yè)、城市生活需水時,不能“以需定供”敞開供應,不應低價、無償供水。利用地下水必須保持長周期內抽取和回蓄的平衡,這是個大原則。在缺水地區(qū),要維持一定的短缺壓力,就是要實行高價供水,不要去“為民造福”。否則,大供水就意味著大浪費、大破壞、大污染。今天一些地區(qū)水資源被嚴重破壞,浪費水的社會習氣得不到扭轉,水利工程師在無意中也起了作用。

  不要認為通過工程把天然河道的徑流調節(jié)到均勻下放,吃光喝干,就是最優(yōu)方案。要認真研究一切副作用,必要時要泄放人工洪水,沖刷河床,形成瀑布急灘,要保證有一定水量返回大海。

  建水利工程要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通航、旅游、文物等各部門協調,特別要重視污染問題。凡是水的污染未被處理、水的浪費未能解決的地方,原則上不應該再上開發(fā)性工程。

  在干旱的內陸地區(qū),不能任意蓄水、墾荒、栽樹,搞人工綠洲。對大西北,只能適應自然條件,因勢利導,保護改善環(huán)境,不要設想把它改造為千里塞外江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同樣是必須保留的風光。

  讓我們記住“福兮禍所伏”這句至理名言,當然也應記住“禍兮福所倚”這句話。只要把過去的失誤查清,從思想上、行動上、政策上有所改進,水利工程就能真正做到興利除害,趨利避害,為民造福,在新世紀中還將以更大的規(guī)模開展,并取得新的成就。

  第二個題目是坐飛機的哲學

  如果有兩架飛機,一架機齡很短,一架已超期服役,不久前還出過事故,您選坐哪一架呢,相信人們都容易作出選擇。即使那架舊飛機的老板請了專家診評,認為該機尚符合飛行條件,恐怕也不能改變您的決定,因為,坐舊飛機的風險性肯定較大。當然,如果任務緊急,又無其它手段,也只能乘坐舊飛機了。

  水利工程中也存在“風險論”或“確定論”的認識問題。

  很多年輕的工程師們總把工作看作是個“確定性”的問題。他們掌握現代化科技知識和手段,能進行復雜的分析計算試驗,熟悉規(guī)程、規(guī)范和標準。但他們忽視了一點:許多基礎性的資料、參數、假定、方法等都有相當的任意性,規(guī)范條文也只是已往經驗的總結,不 存在絕對的正確性。

  例如,在設計一座水壩時,我們無法查清地基中的一切情況,無法完全掌握材料的特性和反應,更無法預知建成后會遭遇什么樣的洪水、會誘發(fā)多強烈的地震。舉個例子,我們現在能對 拱壩在地震時的反應計算得很精確,連橫縫的開合也可考慮,但一切結果都取決于所給的地震動過程,而這是不可知的。我們只能假設很多條過程線來做研究。在水工設計中,一定程度上還得依靠過去的經驗和工程師的判斷。所以,基于現代科學理論、通過現代手段分析試驗、能滿足規(guī)程和規(guī)范要求的設計在法理上是站得住的,但任何設計師都無權宣布他的設計沒有風險。

  我深感在水利工程的設計中,“確定論”的影響大了一些,這也許與學校教育有關。老師總是要學生求出一個確定的答案。有些領導還經常要求專家們下簡單的結論,例如,“在這個壩址上能不能建高壩”,專家們也敢于做出確定的答案:“可以建多少米高的××壩。”對這樣的問答,我總有些懷疑。隨著科技發(fā)展和經濟實力增強,不計風險與投入,似乎很難排除在某個壩址建壩的可能性,反過來說,不附加約束條件地肯定能夠建壩也太簡單了些。

  事實上,不存在沒有風險的設計或工程,只是風險性有高低,工程失事的后果有大小而已,這就要求決策者做全面衡量。仍以坐飛機為例,如果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到達某地,其它交通工具都無法滿足,機場上也只有一架飛機,該機又經過檢定,那么乘坐這架飛機就是合理的決定。但如果并不存在這種緊迫需要,有很多交通手段或有很多架飛機可供選擇,您又是攜帶全家男女登機,那么是否非得乘一架出過事的超齡飛機就值得深思了。

  以壩址選擇為例。如果我們要建一座興利水庫,有兩個壩址可供考慮。甲壩址的地質條件差,附近有活斷層,地震烈度高,但可獲得較大庫容,取得更多效益。乙壩址地質條件好,但位在上游,庫容較小,應該選哪個方案呢。這個問題的本質是要在效益、代價和風險中進行平衡和選擇。答案取決于具體條件,無一定之規(guī)。我們一定要弄清幾個基本問題。例如,在效益比較方面,乙方案是否已不滿足建庫的基本要求,還是僅“相對較差”。在風險比較上,甲方案遭遇強震而潰壩的可能性到底多大,潰壩后果又如何。如果潰壩機率極低而且后果不嚴重(不死人或很少傷亡),工程風險問題在決策中就不必置于重要位置;相反情況,如垮壩要引起下游城鎮(zhèn)毀滅、人民重大傷亡,風險問題就成為決策中的重大考慮因素。在這種比較中,沒有絕對的標準,而是對效益和風險的權衡,技術經濟比較也不是決定性因素。由于對風險的評估只能是個模糊概念,所以這類問題常難取得一致認識,最后的取舍往往取決于決策層的思維方式和協調結果。

  第三個題目叫做服中藥的哲學

  我在幼時依靠吃中藥治病,長大后就改看西醫(yī)、服西藥了。印象中,中醫(yī)、中藥有不少迷信落后成份,許多理論也不夠科學,而西醫(yī)要科學可信得多。西藥的研制更為嚴密,一種藥有一種藥的特效與功能,分子構造式明確,連進入身體后怎么吸收、怎么排泄也清清楚楚,這豈是將樹皮草根一鍋煮的中藥可比的。但現在我的認識有些變化。西藥雖然科學,似乎總缺少點“綜合”和“辯證”的精神。中醫(yī)中藥雖“不科學”,但它的許多原則如“辯證診治”、“全面照顧”、“君臣相配”、“因人因情增減調整”等等,實有深意。把兩者長處結合起來,定能達到新的境界。

  水利工程中也會出現要服中藥的情況。

  例如,在設計大壩混凝土標號時,我們把壩體劃分為幾區(qū),分區(qū)提出要求:強度、齡期、抗?jié)B性、抗磨性、耐久性、坍落度、水灰比等,看上去很科學,但這樣得出的結果是:有時相鄰區(qū)的混凝土性能相差懸殊:“抗磨混凝土”全面開裂;為了抗?jié)B,水泥用量極高,與其它要求極不相稱等,這些都不合理,會產生不利后果。這都是吃了“迷信西藥”的虧,不少人不是為了要降低膽固醇拼命采取措施,反而把身體搞垮了嗎。

  再舉個拱壩優(yōu)化的例子,這里也有兩種認識。按西醫(yī)路線,首先建立一個目標函數(例如取為拱壩總體積或總造價),再確定拱壩設計和施工中必須滿足的一些條件(稱為約束條件),然后建立一個可描述拱壩體型的數學模式,其中含有若干設計變量,改變這些變量,可以得出不同的拱壩體型。最后運用數學規(guī)劃方法,尋求一組能滿足所有約束條件而使目標函數取最小值的設計變量,就找到了最優(yōu)方案。其思路和技術路線是無可非議的,但有時優(yōu)化得出的斷面并不合理,而且視假定不同優(yōu)化結果也不同,并無一個絕對最優(yōu)解。其次,目標函數除了追求最小工程量外是否還應考慮點什么,這就出現多目標優(yōu)化問題。例如,使工程量V和工程安全性K同時達到最合適狀態(tài)。一般講,隨著V的增加K也增加,V和K之間的關系可以畫成一條曲線,在K大于最低安全系數和V小于最大容許工程量之間的這一段是可行域,問題在于如何把性質不同的因素綜合為一,來選出一個最優(yōu)解。經濟性和安全性畢竟不是同一性質的問題。再探究下去,所謂工程的安全性K又用什么衡量,難以找到一個合理、公認的評價指標啊。簡單的數學尋優(yōu)道路就走不通,這似乎是一個“模糊綜合評價決策”問題,也許要根據大量分析計算結果開個會來決策,這就有些煎中藥的意味了。

  在論證三峽工程的可行性時,曾由加拿大的著名水電咨詢公司在世界銀行指導下進行獨立的論證。我與加拿大專家相處幾年,深感其水平很高,經驗豐富,而且辦事高效率、“科學化”,受益良多。但也感到他們在取舍、決策時過分重視經濟效益分析,屬典型的“西醫(yī)”學派。建水利工程當然要講究投入產出問題,但工程效益既有具體經濟效益,也有社會效益。“減少城市和人民被淹的可能性”、“解除人們心理壓力”、“保護珍稀物種”之類的效益,怎么能化成美元計算呢。加方專家主張減少三峽水庫防洪庫容,在遭遇特大洪水時讓庫區(qū)人民臨時逃洪,事后補償,這樣可減輕移民壓力,經濟上也是有利的。其實,我們最初設想的就是這個方案,但在深入論證后,存在許多較難解決的問題(如逃洪區(qū)能否進行建設、如何發(fā)展、臨時逃洪會不會死人……),最終認為,根據國情民意不宜采用。在交流中,加方專家很難理解和接受我們的看法。最后我只能說:“你們的分析很科學精確,但我們做決策時還得考慮更多的因素,要綜合協調,好比用中藥治病,得全面考慮病人情況,增減藥味和用量。”加方專家組長聽后苦笑說:“我干了一輩子技術工作,你卻要我喝一服中國湯藥!”也許這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微妙區(qū)別吧。

  第四個問題可稱為握雞蛋的哲學

  雞蛋是個脆弱的東西,不僅“以卵擊石”意味著必然失敗,只要把它在桌面上輕輕一擊,也一定殼破黃流。但是,如果把雞蛋握在手中要捏碎它,卻不容易。如果把蛋深埋在沙子中,上面甚至可以駛過卡車而蛋安然無恙。上帝能用這么少的一點材料,利用優(yōu)美合理的體型,使蛋殼能發(fā)揮這么強大的抗力,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設計大師。

  其實,不僅雞蛋如此,其它土、沙、巖石、邊坡等也都一樣。只要善解其性,用其所長,它們就會發(fā)揮超出想象的潛力。而且,隨著情況的惡化,還會不斷自我調整,挖掘潛力,不到潛力徹底告盡,決不輕言失敗?上覀兂3UJ識不到這一點,未能用其所長,使之過早夭折,這好比不將雞蛋握在手中,而把它架在石頭上,卻埋怨蛋殼太薄一樣。

  有時,人們不僅不利用材料之長,還把它當敵人看。早年我們設計地下結構時,眼睛盯住的是襯砌和配筋。而對圍巖,主要是計算什么山巖壓力、彈性抗力等等。其實,采用合理的洞室形狀和施工方法,即使是很差的圍巖也具有極強的自穩(wěn)能力。如因勢利導地幫它點忙 (加固),貌似不完整的巖體就能形成很厚實的自然拱,遠比人工的襯砌拱強大。這條真理現在已愈來愈為人認識。地下洞室的襯砌也更多地采用柔性襯砌替代剛性襯砌,以適應自然?上覈有些人總歧視天生的圍巖,看重人工的襯砌,甚至由于不合理的設計和野蠻施工斷送了圍巖的命,還怪罪于地質條件不良,這是不公平的。

  我們進一步研究一下柔性支護的原理。在洞壁上掛些網噴點漿,打幾根錨桿,灌一點漿,究竟起什么作用,有的同志努力做理論分析,將噴層、錨桿當作結構元件,進行仿真計算。這當然很有用,但我認為柔性支護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防止發(fā)生局部坍落,破壞體型,不斷惡化,從而喪失發(fā)揮潛力的機能;二是由于支護是柔性的,容許圍巖發(fā)生一點變形,讓它自我調整,挖掘潛力,這些作用不一定能算得出來。

  過去有一根稻草壓死一頭駱駝之說,意思是讓駱駝馱上荷載,逐漸增加,總會出現從量變到質變的極限,那時,再壓上一根稻草也會把駱駝壓垮。反過來說,一根稻草也可以挽救一個結構。洞室或邊坡的崩坍,總是從局部小塊掉落或局部范圍錯動開始,不斷惡化。如果一開始就加點小力量防止出現這種情況,結果就完全不同。一根細柱受壓,極易撓曲,如加幾個支點,盡管并未提供多少反力,細柱就能承受大得多的壓力,都是同一道理,即花極小代價,防止天平向一側傾斜、惡性發(fā)展而已。充分掌握材料特性,因勢利導,挖掘潛力,與之和諧共處,別把它當敵人,就能做出最經濟合理和安全的設計。

  第五個問題可稱為吃砒霜的哲學

  砒霜是劇毒物質,攝入少許,就立即送命,以致人們聽到這個名詞都不寒而栗。但有記載稱:也有人嗜食砒霜,每日進食微量,持之以恒,不僅未中毒,還特別長壽,到暮年仍鶴發(fā)童顏元氣充沛云云。另如蜈蚣可以入藥,蛇液可以解毒,這些雖不可全信,但對劇毒的東西只要了解其特性,控制其用量,一樣無害,甚或可起好的效果,則是無疑的。此外,世界上的廢棄物不計其數,成為人人討厭的垃圾,要花大代價處理之。其實,經過巧手改造,破爛樹根可以變成稀世藝術珍品,斷磚碎瓦可能內藏重要文物信息?傊,所謂“有毒”、“破爛”的概念都是相對的,在很多情況下,存在化廢為寶、以毒取勝的可能性。

  這在工程界也是如此。在“利廢”方面,用垃圾發(fā)電就是明證。又如燃煤電廠排出的粉煤灰,長期以來作為廢品處理,不論設場堆放或排入江河都有后患。后發(fā)現在拌制混凝土(或制造水泥)時可以替代部分水泥,不僅節(jié)約水泥(或熟料),而且具有多方面的優(yōu)點,找到了大量利用的出路。目前,某些火電廠的優(yōu)質粉煤灰已成為供不應求的搶手貨,價格也與水泥持平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看來不僅適用于人,也適用于其它物件。

  再舉一個氧化鎂混凝土的例子。水泥或混凝土中含有氧化鎂成份,在凝固后會產生體積膨脹,使混凝土開裂甚至解體,屬于不穩(wěn)定因素,所以有關規(guī)范中視其為有害成分,對其含量有嚴格限制。然而氧化鎂使混凝土體積膨脹的作用,正可抵銷或補償混凝土澆筑后由于溫度下降以及自身體積變形導致的收縮,而后者正是混凝土建筑物特別是大體積結構斷裂的重要原因。合適地在混凝土中加入氧化鎂就可以化害為利,問題是要確切掌握它的變化機制并能嚴格地加以控制。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是走在前面的。有關科研人員進行了大量試驗研究工作,總結了規(guī)律,提出了措施,并陸續(xù)在工程上進行實踐,取得很好效果。值得作為例子的是:在一座國際招標施工的大水電站上,由于各種原因,施工進度嚴重滯后,已被世界銀行認為是無可救藥的工程。要搶回工期,只能在酷暑季節(jié)大規(guī)模高速度澆筑基礎混凝土,而這正是工程界之大忌。我經反復研究后決策在混凝土中摻加氧化鎂來解決開裂頑癥,置國際專家組提出的強烈書面異議于不顧,因為我相信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愿意為基層承擔責任,敢于吃一點砒霜。結果奇跡般地挽回了工期,大壩至今運行正常。所以我們不要輕視身邊的破爛和廢棄物,它們很可能是珍寶啊。

  第六個問題可稱為做體檢的哲學

  人免不了要生病,定期檢查身體極為重要。對于要人、名人,更要查得勤些、細些,這也是可以理解的。通過體檢,及早查明健康情況,發(fā)現隱患,及時診治,當然是件好事。但也有這樣的情況:一個人做了體檢,發(fā)現體內長了個小瘤子,或細胞有癌變跡象,趕緊開刀、化療,思想包袱沉重,甚至精神崩潰,反而加速了死亡。另一個相同的人,不查身體,渾渾噩噩過日子,倒是安享天年。所以有人說,癌癥不一定越早查出越好。這話雖片面,也有一定道理。我不是醫(yī)藥專家,估計人體中幾百億細胞,總有些細胞要不斷發(fā)生變化,向癌細胞方向演變,但人體自身固有的“矯正”能力常能加以控制。中醫(yī)所謂“正能壓邪”(年輕人的矯正能力更強),就不成為問題。正如社會上總有些人要變壞,只要在人民和治安當局的控制中,就不會變天一樣?梢妴栴}不在該不該查身體,而在于以什么態(tài)度對待檢查結果。

  水利工程在建設前的勘測試驗工作,在某種程度上有些像體格檢查。這一工作總是逐步深入的,也像人們先做簡單的一般體檢,再進入?圃敳。通過詳查總會得到更多的資料,可能有好的信息,更多是查出新的不利因素:發(fā)現了新的斷裂或風化帶比預計的厚、材料強度有所下降等等。另外,分析計算工作的深入,也會揭露些新情況,如應力、變形大了,安全度低了等等。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可行性研究中認為安全的設計,工作深化后不滿足要求了。例如在核算壩體或邊坡的穩(wěn)定性時,由于查出更多的小節(jié)理,做了更多的試驗,或進行了更精確的分析,發(fā)現安全度已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呢? 我認為如果新的資料未改變大的格局,僅僅是具體數據的調整,而且勘測分析手段和深度已超過常規(guī)要求,則是否需大改設計是值得商榷的。實際上,邊坡穩(wěn)定核算一類的問題,還沒有嚴格的科學解答,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經驗和判斷。也就是說,勘探的手段和深度、參數的試驗和取值、計算的理論和方法,以及要求的安全度是相配套的。規(guī)范中要求的安全系數正是考慮到當前的勘探、試驗、計算的水平而規(guī)定的。如果我們采取了特別先進的手段或做了過細的工作,能把問題查得十分清楚,就不需要那么高的安全度了。否則會出現工作愈深入建筑物愈不安全的矛盾;谕瑯永碛桑械耐鹃_發(fā)了對某些結構(如土石壩)的新計算理論,求出了較大的安全度,我也不贊成就修改設計、削減工程量?傊,開發(fā)新的更精確的勘測、試驗、分析手段是絕對必要的,但要修改原來配套的設計原則和規(guī)范則有待從更高層次上加以研究。

  還有同志在選壩時根據當時資料做了抉擇,而在進一步工作后發(fā)現所選壩址有不足之處,感到很后悔。我卻認為只要新的資料并未否定原來的主要結論,用不著懊喪。換一個壩址,在進一步工作后同樣會發(fā)現新問題的,而不同勘測深度的壩址是不能對比的,正如一個只做了簡單檢查的人和一個做了全面詳查的人,很難從檢查結果來評論誰的問題更多一些。     第七個題目可稱為管孩子的哲學

  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所以小至設計制圖,大至治國平天下,非立規(guī)矩、標準和法律不可。對孩子如果放任不管,很容易走邪路和墮落,須加以管教。這是盡人皆知的事。但如果作畫寫字,都必須用規(guī)矩,就沒有書法家和畫家了。一個國家如果法律多如牛毛,老百姓會無所適從,還會被壞人鉆空子,“國將不國”。對孩子管得過嚴,會產生逆反心理,也是常見的事?梢娙魏问露加袀“度”,過猶不及。

  水工建筑物的特點,就是它的失事不僅意味工程本身的破壞,而且會造成眾多生命死亡和財產損失。特別是高壩大庫的失事,甚至意味著對生態(tài)、社會的破壞,這是其它建筑物不可比的。所以各國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其設計建造進行管理。

  我過去對制訂水利水電工程的各類規(guī)程、規(guī)范、標準深感興趣。尤其在擔任水電部總工程師期間,更將它作為重要的業(yè)務。在我的主持和組織下,對已頒布規(guī)范進行清理、修訂,對缺門的制定規(guī)劃,組織力量,全面啟動編制,希望能做到巨細無遺。認為這樣就可進行全面控制,天下太平。中國的規(guī)范、標準系統(tǒng)取法于蘇聯,本已失于過瑣,這樣一來,更是“青出于藍”。有關水利工程規(guī)范之多,可能冠于各國了。

  現在我一直在琢磨這樣做的后果。正面作用確實有,例如有利于基層同志工作,也有利于保證小工程的安全,但負作用也很大。首先,它妨礙了創(chuàng)新,給科技人員套上了枷鎖。規(guī)范是建立在過去的經驗上的,負有指導和約束全國水利建設的責任,所以一定要推薦和規(guī)定比較成熟的做法,能做到“中間偏安(全)”就不錯,不可能推薦最新的、富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方法。規(guī)范中充滿了“嚴禁”、“不得”、“不應”之類的禁忌,和“必須、”“應”、“遵照” 之類的命令,一些新的構思、理論、方法、工藝都在違反規(guī)范的帽子下被否決。其次,規(guī)范又為不思進取的人提供了保護傘。既然列出那么多的規(guī)定,提供了標準的理論、方法、參數甚至是具體的公式,依樣畫瓢豈不既安全又省力。各類檢查、鑒定、驗收、都影響不了我。出了事,規(guī)范還可以作為辯護武器。如果搞什么創(chuàng)新,出了事全由自己負責。幾十年來,中國水利建設規(guī)模之大,世所少見,雖也取得了不少科技進展,但創(chuàng)新性的成就與之是不相稱的,創(chuàng)新的力度和速度比不上發(fā)達國家,規(guī)范過多過細,恐怕是原因之一。你給孩子定下那么多的清規(guī)戒律,要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行,怎能指望他成為愛迪生或愛因斯坦呢?

  所以我現在的想法是規(guī)范宜少宜粗,手冊可多可細。必要的規(guī)范、標準還是要有,應該處于“中間偏先(進)”的位置。主要應規(guī)定一些基本要求和各級人員的職責,以及各級工程的審批程序。把責任(包括安全性和先進性)落實到具體的人員身上,這比規(guī)定一些指標、參數、方法更重要,更有效。有些人可能擔心這樣做會導致工程質量下降和事故增多。其實,有許多國家并無很多規(guī)范,由政府頒發(fā)的更少,多是一些權威性的學術團體制定的標準與規(guī)定,為大家遵循,并無法律效力,你只要有足夠的依據就可以突破。結果新事物出得快,也未見發(fā)生什么大事故。

  至于具體的建筑結構,具體的計算公式更沒有必要做統(tǒng)一規(guī)定,完全可以改為大量的設計、施工手冊,把各家理論,各種經驗、參數和各種典型實例匯集比較,供廣大基層人員參考取舍,而不應是“統(tǒng)一尺碼”。

  既要使孩子富有朝氣,不斷創(chuàng)新前進,又不能讓他野馬般地亂闖瞎撞,這是一門藝術。有關的政府官員、科技管理者和技術帶頭人應當學會這門藝術。

  最后一點稱為吃螃蟹的哲學

  上面提到規(guī)范過多過細對創(chuàng)新的制約,這就涉及到在水利工程中采用新技術的問題。所謂新技術,包括新思路、新理論、新結構、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新管理方法等等。搞技術創(chuàng)新意義重大,但問題也很復雜。

  任何新技術,既冠名為新,就意味著缺乏實踐經驗和存在一定的風險。而水利工程的成敗,一般又影響巨大。如何既保證安全又促進新技術的應用便成為一對矛盾。形象地說就是誰來吃第一只螃蟹。

  我認為,解決這個矛盾的正確辦法有二。一是在方針上,要“慎重”與“積極”并舉,不可偏廢。所謂“慎重”,就是保持頭腦清醒,不做無根據和無相當把握的事。一切通過試驗,由實踐來做出結論和決策。尤其在重要工程或關鍵部位不能掉以輕心。所謂“積極”,指思想上要確信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是人間正道,滿懷熱誠地歡迎新生事物,并深入調查研究,采取各種措施為其成熟和采用創(chuàng)造條件,有“敢為天下先”的襟懷,而不是消極地等待,“等別人吃了第一只我再吃”。其二,在策略上,“實事求是,區(qū)別對待”八個字極為重要。新事物從構思、萌芽到成熟、推廣,一般要經過“理論研究和實驗室試驗”、“中間試驗或工業(yè)性試驗”和“全面推廣、形成生產力”三個階段,但根據不同的情況可以采用不同的做法和速度。

  有的新事物的理論基礎扎實、簡明、可信,研究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資金、時間充分,研究試驗成果齊全、系統(tǒng),而有的未能達到這些要求,則前者顯然可以更快更大規(guī)模地試用、推廣。

  有的創(chuàng)新屬技術上的改進,原理簡單明確,容易檢驗和實施;有的則屬于本質性的重大改革,后果影響深遠,甚至要經若干年后才能論定(如某些新材料),則前者顯然可以更快更大規(guī)模地試用、推廣。

  有的工程上采用某項新技術,風險和后果不大,或有檢修替換條件;有的工程或建筑物上采用某項新技術若萬一失敗,后果嚴重,或沒有檢修補強條件,則對前者顯然可以更大膽一些。

  在小工程上試用成功的新技術,有的需在中型工程上再行考驗,然后推廣到大型工程上,但有的也可通過理論分析和判斷,做跨越式的拓展。